雄浑气魄谋大计,历史胸襟绘蓝图。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对达州谋划出“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市委四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实现‘两个定位’、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重大决定。这是省委、市委基于对达州市情的深度认识、对内外形势的深刻把握、对重塑地位的综合考量而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新时代达州工作的最大主题。市委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暨全市重大产业招商项目落地推进会明确指出,达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中心城区是核心载体,经济总量要实现3000亿,必须推动中心城区“再造”发展。目标振奋人心,责任催人奋进。通川作为达州主城核心区,必须进一步强化“围绕服务全市谋发展”工作导向,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两大支撑”上,彰显“主城担当”,贡献“通川力量”。
一、全力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
目标明,才能思路清;信心足,才能干劲足。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通川既有信心,更有决心。一是2018年考核指标基数小,进的空间大。省委将全省183个县(市、区)划分为四大类别,通川类属33个城市主城区之一。在全省2018年县域经济考核评比中,通川综合得分79.11分,位列第17位。按照《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第一年度核定基数,评比进步县比对的是综合得分,从第二年即2019年起,评比进步县比对的是进位幅度。从首轮考核位次看,通川恰处于33个城市主城区正中间,且综合得分在79—81分区间的县(区)共有8个,差距仅在毫厘之间。这说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我们既有较好基础,更有较大的空间。只要我们站得出、立得住、鼓足劲、奋力冲,完全能实现“进位争先”。二是经济持续中高速运行,进的态势好。2019年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位居全市七个县(市、区)第一,预计全年经济将运行在8.5%—9.0%的中高速区间,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的基本面不变,进位的总趋势不变。三是“四经普”修正总量,进的底气足。根据“四经普”数据核算,通川区2018年GDP将达到300余亿元,较年报核定数净增60余亿元。若今年三季度上级普查办核定数与预测数一致,且全年GDP保持在8.8%以上的增速,那么仅“经济发展”这一项,通川区2019年县域经济综合得分就将提高2.5分左右,排位有望前进7个名次。
心中有数,脚下才有路。通过与其他市(州)主城区比对,我们对争创进步县有三点深刻感受:一是可期亦可及。虽然通川经济总量和城区规模相对偏小,部分考核指标不占优势,但争创进步县犹如跳起摸高、自我赶超,只要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定能取得巨大进步。二是知耻当后勇。近年来,我们纵深推进“双核双带六区”发展战略,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从亲身经历的发展变化中看到了通川的希望与未来。但与同类别城市主城区中的“强县”“进步县”相比,我们仍存在较大差距,知弱图强的通川儿女,决不会甘于现状、裹足不前,定会埋头苦干、迎头赶上。三是自觉担使命。达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既是我们的发展机遇,更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在机遇面前,我们绝不辜负,在考验面前,我们绝不退缩,必定勇冲锋、打头阵,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市争创工作交出一份“通川答卷”。
(一)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品质。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支柱型服务业,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康养服务等配套服务业,培育发展设计研发、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商业体系建设,打造区域性特色商圈和城市新型商务集聚区,持续推动服务业向新模式新业态拓展。二是加快推进工业中高端转型。围绕市委“6+3”重点产业,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系统推进农产品加工和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升级、品牌塑造,市场拓展、建链强链,努力将园区建成四川东出北上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物医药进出口加工基地。三是持续提升现代农业质效。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绿色兴农,着力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集结优势社会资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造农业品牌;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科技推广应用、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旅深度融合。
(二)千方百计加快项目落地建设。一是挂帅出征上项目。密切关注上级投资方向和政策变化,积极包装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富有地域特色的项目,力争纳入年度规划;强化项目跟踪对接,创造条件推动签约成功,绝不轻易让好项目溜走。二是挂图作战抓项目。挂出“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状”压茬推进,确保投资量、实物量、工作量“三量齐增”;着力强化跟踪服务、统筹调度,切实推进环凤产业大道、双河口水库等150余个省市区级重点项目建设,力促环凤产业大道2020年10月前建成通车,江陵巴河大桥2020年投入使用。三是挂责问效管项目。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依法、依规、有序,严密防控项目建起来、干部倒下去;严把质量关,充分发扬“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工程;切实抓好服务保障,严厉打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全力以赴推动城市扩容提质。一是加快优化城市格局。疏解老城,繁荣新区。搬迁老城低端市场,降解非主城核心功能,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增加生态绿地空间;拉伸骨架、向北拓展。强力推进魏蒲产业新城、北外品质生活引领区、柳家坝城市新区建设,加速推进罗江大桥建设,提升城市魅力,增强承载能力。二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以建设城市综合体、商务写字楼等为载体,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以发展现代金融、高端商贸、文创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实现城市经济“腾笼换鸟”。三是持续丰富城市内涵。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持续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全力做好“四城同创”,大力实施“三化五治”工程,持续开展“缓堵保畅”行动,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打造特色街区,修缮背街小巷,塑造城市风貌,彰显发展品质。
(四)蹄疾步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是着力抓好改革工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争取在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行政审批、商事制度、财税体制、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上实现更大突破;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改革经验成果;精选本地优质企业重点培育,用好用活川渝两地最优惠的扶持政策,力争早日实现通川本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二是着力抓好创新工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四新经济”,推动科技创新和通川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健全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积极落实《通川区人才激励办法(试行)》,加快引进一批高素质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通川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三是着力抓好开放合作。坚持围绕市委确定的“6+3”重点产业,聚焦生物医药、农产品精深加工、旅游康养、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创新合作方式,强化精准招商,力争2019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投资总额突破300亿元;大力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扎实抓好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治理,全力做好对企业、项目的“巡回上门”服务,真心实意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推动开放合作实现新突破。
(五)锲而不舍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一是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基本保险”覆盖面,加快推进城乡参保水平全面提升、困难救助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居民保障全面覆盖,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成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大力推进“健康通川”建设,切实抓好区乡“医联体”和乡村“一体化管理”,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健康管理机构入驻通川;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三馆一站”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公共文化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二是扎实巩固脱贫成果。牢固树立“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的理念,坚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队伍不散”,持续精准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安全、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就业培训、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精神自立等工作,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三是稳步提升社会文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城乡居民文明素质稳步提高,让文明新风吹遍通川大地。
(六)持之以恒抓好风险防范化解。一是着力防范金融风险。重点整治非法集资、金融乱象等行为,积极开展政府隐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坚决打击逃废债务的“老赖行为”,坚决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违法行为”,坚决排除历史遗留的“定时炸弹”,创建良好金融生态。二是持续强化安全生产。坚持安全主线不能变、安全底线不能失、安全红线不能碰,切实做到隐患排查零死角、整改整治零容忍、严管重罚零放过。三是扎实抓好信访维稳。坚持“稳控治标、事了治本、依法处置”,聚焦涉军、三线建设、失独孤寡、“两类公司”等重要群体,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做好应急预案和源头防控;要积极主动解决信访群众的实际问题,坚决打击黑恶势力,“高威震慑、高压打击、高密防控”抓治安,确保全区大局和谐稳定。
二、全力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
当前,通川是本轮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区)中,全市唯一的预报名县(区),市委市政府对通川代表达州市成功争创先进县(区)寄予了殷切期望。同时,这块牌子不等同于以往的荣誉称号,它代表着更大的政策倾斜和更多的资金支持,具有更高的含金量。对此,通川势在必行、志在必得。
一方面,通川有基础、有条件。对照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考评指标和整体情况:从考评指标来看,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考评指标分为5大类45项。通过对比2018年度基础数据,45项考评指标中,已达标18项,通过加压奋进,年内可达标13项;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年内可达标的指标6项;年内达标比较困难的指标5项;特别困难的指标3项。从全省范围来看,9月全省将在30个争创县中按照50%的比例,评选出15个县作为最终争创名单;12月最终评审出10个县。同川东北经济区其他县(区)比较,我区与南充西充县、巴中恩阳区、广元利州区实力不相上下,若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完全能够弯道超车。从综合条件来看,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农业农村发展全局,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为争创工作奠好了基、开好了局、起好了步。综合全省总体情况和通川实际,我区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虽然部分指标在全省排位不靠前,不具有领先优势和绝对把握,但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机会,可跳起摸高、奋勇一搏。
另一方面,通川有激情、有干劲。为确保争创工作有力推进,我们坚持整体联动聚合力、健全机制抓推进。一是激昂斗志。召开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千人动员大会,出台《通川区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实施方案》和《通川区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以广泛动员和双向激励点燃全区上下争创激情。二是建强堡垒。成立由区长任指挥长的通川区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指挥部,并在各乡镇街委、区级部门相应成立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前线指挥部,同时,从全区范围内抽调十余名优秀干部组建区创建办,成立综合协调等4个常规工作组和13个专项推进组,强力构建起“齐抓共管、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完善机制。对争创乡村振兴先进县的5大类37项重点任务,明确“1项指标、1个责任单位、1个区责任领导、1个责任人、1套工作方案”,区争创指挥部每月1次调度会议,区创建办每周1次联席会议,集中研判和解决争创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全力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一是全面对标补短。对标先进县5大类45项考评指标,对已达标指标进行巩固提升;对未达标指标做到每周一次动态分析、每月一次考评指标监测分析;对需大量资金投入的指标不遗余力投入;对于比较困难和特别困难的指标,采取集中攻坚方式,努力达到最高分值,力争12月底前所有指标全面达标、考评不丢一分一厘。二是完善政策体系。深化“五个一”、周调度、考评激励等工作机制,采取脱贫攻坚模式,强力推进争创工作。进一步梳理完善乡村发展政策,用好用活适度规模经营奖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政策,围绕人才回引、社会工商资本下乡、特色产业奖补等方面出台更优更实的措施,着力在制度层面上为争创工作保驾护航。三是抓实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专项行动,坚决打赢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青脆李、草莓、蓝莓、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争创一批全国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做强“食美通川”区域公共品牌。健全完善“一核三治”乡村治理模式,构建“教育与引导、激励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体系,全面提升乡风文明程度。大力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四是强化要素保障。持续抓好涉农资金整合、公共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引导、农村资金互助社改革试点、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建设等工作,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果运用,盘活用好各类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着力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健全人才招引措施,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时光永不停歇,奋进穿透岁月。通川将始终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干则必成的信念决心,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为达州“加快实现‘两个定位’、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交出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