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常态机制。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格落实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减负“十严十不准”规定,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逗硬考核,把学校的年终绩效考核与学校落实情况挂钩;加大问责力度,决不姑息,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保持常态化。加强师德教育,从源头上杜绝有偿补课的发生。学校与教师签定《师德承诺书》和《严禁有偿补课承诺书》,从行动上约束。切实将减负要求落实到学校班主任、学科教师等每一个岗位和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公布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全面排查摸底,坚持“边摸底,边治理”。自2018年2月以来,根据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等,拉开了全区“减负”攻坚的序幕。7月份开展拉网式统计摸底工作,按照“准入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的原则,联合工商、民政、公安等多部门,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12月中旬公布校外培训机构第一批白名单23所,黑名单6所,下旬公布校外培训机构第二批白名单65所,黑名单20所。同时,要求各学校从源头治理,摸排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情况,告知学生及家长参加非法培训机构的危害,保证学生绝不参加任何非法校外培训机构,做到学生及家长知晓率100%。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是切实落实课程方案,提高执行力。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正确处理好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以“生涯教育”研究为抓手,实施“个性化教学”或“针对性教学”,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二是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三是家校配合,通力合作。各学校建立监督长效机制,通过校内宣传栏、各班级微信公众号公示学校课程表及学校监督电话,做到学生、家长、社会知晓,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传达学校课程开设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对于家长反应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查、跟踪整改。同时各校将减负的目的、要求,通过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向所有家长进行宣传,引导家长共同做好减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