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和加强组织保障等八方面进行了明确。四川省和达州市就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后续出台了相关文件。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现根据2017年末各项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就通川区在全省44个市辖区内的发展现状做一比较探析。
一、市辖区的基本情况
2016年初,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推进机制的意见》和《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将全省183个县(市、区)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和市辖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扶贫开发区四大类别,按照“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新的目标要求,实行分类指导,突出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市辖区考核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四个大的方面,差异化设置指标权重。(指标设置见附件1,目前能取得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的考核指标8个)
截止2017年末,全省21个市(州)有17个市(州)共设置市辖区44个,其中:成都市9个,自贡市2个,攀枝花市3个,泸州市3个,德阳市1个,绵阳市2个,广元市3个,遂宁市2个,内江市2个,乐山市4个,南充市3个,眉山市1个,宜宾市2个,广安市2个,达州市2个(通川、达川),雅安市2个,巴中市1个。
二、通川区主要指标在市辖区的发展状况
1、从户籍人口来看:2017年末户籍人口50万以下的市辖区19个,户籍人口50至100万之间的市辖区24个(通川区59.8万人,排第21位,较类区平均值多4.6万人),户籍人口超100万的市辖区1个(达州市达川区)。
2、从常住人口来看:2017年末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市辖区17个,户籍人口50万至100万之间的市辖区24个(通川区70.46万人,排第15位,较类区平均值多12.5万人),户籍人口超100万的市辖区3个。
3、从幅员面积来看:2017年末幅员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市辖区29个(通川区880平方公里,排第16位,较类区平均值多121平方公里),幅员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2000平方公里以下的市辖区14个,2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市辖区1个(达州市达川区)。
4、站在类区考核指标体系角度,从主要经济指标看:2017年末,在全省市辖区内,通川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及增速、城镇化率等八项指标排位在中等水平以上,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等四项指标排名进入前十位(为说明区情,增加了社销零指标完成情况在全省市辖区内的比较,下同)。但同时,GDP绝对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等三项指标排名在中等水平以下。
总量方面,通川区2017年实现GDP227.3亿元,在全省44个市辖区中排第25位,较第1位的成都市龙泉驿区(1201亿元)相差近千亿,比24位的泸州市龙马潭区少0.6亿元,较类区平均值(373亿元)少145.7亿元。
经济质量方面,通川区2017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7.66亿元,增长9.6℅,总量排市辖区27位,增速排市辖区23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9℅;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62元,增长9.1℅,总量在全省44个市辖区中排第27位(比第一位的成都武侯区少10656元,较类区平均值少1789元),增速排第3位(较第一位的达川区和第二位的广元利州区分别少0.2和0.1个百分点,);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78元,增长10℅,总量在全省44个市辖区内排第13位(较第一位的成都龙泉驿区少9715元,较类区平均值多3072元),增速排第3位(较第1位的广元朝天区和第2位的广元利州区分别少0.3和0.2个百分点),整体处于中上水平;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22.73亿元,增长3.8℅,总量排市辖区17位(比第一位的达川区少29.16亿元,较类区平均值多3.9亿元),增速排第16位,较类区平均值高0.24个百分点。
经济动能方面,通川区2017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3.36亿元,增长10.5℅,总量在市辖区排18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2.3℅,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7年通川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8.63亿元,排市辖区第1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12.95亿元,排市辖区26位,较类区平均值少71.5亿元。
综上所述,从整体情况来看,通川区的发展在全省44个市辖区中总量处于中下水平,但增速绝大部分靠前,发展潜力大。在中央、省、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下,要奏响城乡协调发展,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实现的更美乐章,还需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地方综合经济实力。
三、通川区产业发展策略建议
市辖区产业发展策略包括产业发展阶段及策略目标的确定和方针选择、主导产业的确定、重点企业的培育和相关政策的制定等四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阶段判定
美国经济学麦克波特从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素角度,把市辖区的产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生产要素推动发展阶段,投资推动发展阶段,创新推动发展阶段,财富推动发展阶段。对照判定,通川区目前处于投资驱动为主,创新驱动初具雏形的过渡阶段。
(二)产业发展的目标及方针
通川区产业发展目标从总体上说,是达州市经济发展的子目标,但站在通川区自身的角度,产业发展目标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结合我区处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时期,发展应从扩大第三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转型发展第一产业着力。扩大三产业,即重在培育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全方位扩大服务的领域和辐射半径;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即处理好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转型第一产业,即实现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变。磐石镇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即是在第一产业上的有效转型先例。
(三)重点产业的选择
重点产业包括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先行产业等。在对重点产业的确定时,不仅要考虑通川区主导产业选择的若干因素,也要考虑达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基础、区位优势等因素,根据某个或几个因素来综合确定辖区的重点发展产业。
(四)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与调控
通川区作为市辖区,经济调控的权限虽较其他建制县弱,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调控权也随之增强,政府经济调控权迅速扩大,积极性不断提高,一方面促进了通川区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区政府行政职能的不完整性,使得在制定政策时,还需更多地依靠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因而,也会增加区政府执行产业发展政策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