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川区审计局依托达州审计系统“筑基强县”品牌,将审计理论研究与经责审计实践结合起来,审计工作大幅提升。
一、强抓“学”,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探索
当好“研究员”的前提是当好“审计员”,从传统的手工翻账到大数据审计,从财务收支审计到绩效审计,都需要审计人员的持续学习。一是前人带着后人学。以“人才领审”为指引,每月举办一次“审计微课堂”,推行审计导师“传帮带”机制,通过集中学习传递好方法好经验,帮助破难题解难优,夯实年轻干部的基础知识。自2022年开班以来,“审计微课堂”举办二十余次,6名审计新兵从“跟班学习”转变成“带班老师”。二是制度规范约束学。制定《绩效考核办法》,要求45岁以下职工参加专业职称考试,考试参与情况和通过情况纳入考核范围。2023年至今,2人通过高级审计师考试,3人通过中级审计师考试,全局一线审计人员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职称人数达70%。三是年轻同志互相学。实施“10名青年主审”培育计划,定期举办“青年论坛”,不同专业背景审计人员从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项目组织等多方面交流心得,提出工作建议,为推动研究型审计深入开展打好基础。
二、善抓“思”,实现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
“遇事能办,提笔能写,善作善思”是对新时代审计人的要求,从当前财务、业务管理上的问题剖析到更深层次的原因,才能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一是从工作信息上抓。为提升审计人员的总结提炼能力,制定《信息考核办法》,各股室每月至少形成1篇工作信息,专职信息员每月至少形成2篇工作信息,工作信息数量从2021年全年十几篇提升到了2023年的全年七十余篇,2023年信息工作在全市的考核也从倒数提升到全市前三。二是从总结报告上抓。实施“1 N”审计工作模式,对1个行业主管部门实施审计时,同步开展N个下属单位的审计;开展1个经责审计项目时,同步嵌入自然资源、政府投资、乡村振兴等专项审计;在形成单一项目的审计报告时,同时形成行业系统的“穿透式”专项报告,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针对性提出审计建议。目前,我局已形成了乡村振兴、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管理等方面的专项报告10余篇,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肯定。三是从理论文章上抓。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形成理论研究文章,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2023年形成研究型论文10余篇,其中《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被国家刊物《财经与市场》采用,《浅析如何促进内部审计质量提升》被中国审计报采用,《“纪巡审”联合打造监测评价预警体系》等3篇论文被现代审计采用,《内部审计在基层审计机关的问题及对策——以川东北T县为例》获全省三等奖。
三、紧抓“用”,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落地
“理论之树常青,实践之景常新”,理论性文章的成果不仅仅是手头得到的奖励奖章,更是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一是审计质量提高。2022年,我局围绕经责规定明确的6个方面审计内容为纲,细化形成了20余条评分细则,建立了经责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行权情况进行了百分制考核,创建了通川特色审计品牌。两年来,通过试点—完善—铺开,经责评价指标体系已细化形成党政机关、乡镇街道、国有企业三个类型,对10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评分,其中7名“较好”,2名“一般”,1名“较差”。一个经责审计项目获全省三等奖,经责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市推广。二是成果运用加强。在经责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面向全区专门印发了《经责审计结果运用办法》,明确了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对审计综合评价意见为“好”“较好”“一般”“较差”4类评价的运用标准,审计成果运用大大提升。1名领导干部评分为68.1,评价为“较差”被“双撤”处理;1名领导评分为93,评价为“较好”的领导干部被提拔为副县级干部。三是协同贯通强化。2023年,我局在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主动加强与区纪委监委的沟通协调,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了通川区政治生态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将全区19个乡镇街委、65个区级部门的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情况纳入考核,并进行百分制考核,直接向区委领导展示考核结果,形成了由审计审核、纪委督办、领导推动的整改路径,加大了审计整改推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