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下午,市以工代赈带队,前往通川区碑庙镇盐井村和金石镇七里村以工代赈项目现场进行检查指导,通过现场踏勘、听取汇报等方式,深入了解项目形象进度、劳务组织、技能培训、报酬发放等详实情况,并就推进过程中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市以工代赈办首先对通川区充分把握以工代赈项目政策投向、落实以工代赈项目群众务工增收、快速推进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监督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安全质量等方面工作给予肯定,在项目施工现场指出,一是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区以工代赈办与项目乡镇领导要高度重视,要主动协调、密切配合,按照项目建设时间节点,顺排工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按时完工。二是要严把安全质量关口。落实项目业主、设计、项目理事会责任,全面推行工程质量监督、项目建设安全和施工监理责任制,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组织各方力量全方位监督施工过程环节,确保安全质量。三是要做好现场文明施工。结合施工场地和针对当地群众务工特点,统筹规划好材料堆码、施工搅拌、工具存放、车辆进出等场地,落实打围作业、安全防护、警示标语和宣传动员等,加强群众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统一穿戴防护服、佩戴安全帽,机械设备必须持证操作等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在实地查看储备项目时,强调,一是坚决执行以工代赈各项政策。落实省以工代赈办“十项制度、十项规范”、“以工代赈工作流程”及领导指示精神,要贯彻“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群众是根本、项目是载体”、“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理念,依据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和工程总量等数据,充分调研和论证论证群众务工工程量、用工数量、不同岗位数量、务工时间、劳务报酬标准的基础上编报项目,达到受益地区基础设施完善、群众就近就地务工直接增收的目的。二是倾力打造以工代赈特色亮点。按照《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中央财政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相关要求,在申报采用村民自建方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中,统筹做好项目谋划、用好项目资金,把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务工、持续增收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劳务报酬发放 就业技能培训 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等综合赈济模式,打造通川精品亮点品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示范带动效应。要充分发挥以工代赈项目赈济作用,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以工代赈新担当、新作为,为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