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陵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落实,按照“党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用足用活各类政策资源,从组织建设、“三资”管理、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联动发力,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赋能乡村振兴。2022年,全镇各村组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37万元,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村村有项目,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向好。
建强组织体系,提升村集体经济“引领力”。一是选优“头雁”。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以村组织换届为契机,回引外出务工人员、致富带头人等有想法、能创新、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全镇12个村(社区)实行书记、主任“一肩挑”,切实提升村“两委”班子开拓创业、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建强队伍。积极将村组干部、退休干部等培养成为“土专家、田秀才”,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当致富带头能手,为群众提供技术学习、就地务工的机会,进一步激发群众创业积极性,增强群众自身创业致富的能力。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等驻村干部的协助指导作用,针对基层一线不同的需求,积极对接各类更高层次专家提供“订单式”指导帮扶。创新开办“江陵学堂”系列活动,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为村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以“课堂教学外出学习”“请进来走出去”等多形式加强村干部抓经济、抓发展的能力。
突出因地制宜,增添村集体经济“新动能”。一是绘制发展“蓝图”。进一步完善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机制,制定由镇党政班子成员挂包联系村(社区)、党总支书记直接抓统筹、各组长具体负责的工作思路,坚持“一村一项目”“一村一策”,探索契合各村发展实际的“精品农业”,指导各村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等要素编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方案,在工作安排、工作目标、工作进度上做出规划、指明方向、设定路径,进一步明确各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侧重点和特色。二是突出因地制宜。江陵镇党委积极发动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掌握全镇撂荒地情况,广泛听取村民、专家、农技员等群体的意见建议,因地制宜制定整治方案。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撂荒耕地农户”的模式整治撂荒地,由基层党组织将撂荒地集中管理,鼓励引导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将撂荒地集中连片流转给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用于规模化发展种植经营,农户从中获得分红和流转租金。
聚焦复耕增产,拓宽村集体经济“新途径”。一是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以效益促增收,利用撂荒地,发展羊肚菌、生态高山大米、特色巴河水果等高效经济作物。并积极探索间种、套种、轮作等模式,实现“一地多收”,夏季主要栽种水稻、玉米、大豆,冬季利用闲田,栽种小麦、油菜、蔬菜等,既有效缓解季节性撂荒问题,又创造更多收益。二是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引导无耕种能力的农户与村集体签订代耕协议,撂荒地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流转土地2000余亩;组织农户自行复耕撂荒地1000余亩,通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原本杂草丛生的撂荒地焕发新活力,努力走出变撂荒地为良田的乡村振兴道路。三是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在持续巩固农业支柱地位的基础上,在“一村一品”上下功夫,切实做优葡萄、红心猕猴桃、莲花白和青椒等产业,全镇水果产业2700余亩,蔬菜基地700余亩,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群众增收与村集体增收“双赢”。
下一步,江陵镇将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山后种植基地山前消费市场红色旅游环线”的产业格局,通过举办水果采摘、农家菜品尝、红色体验一体,推进“红黄绿”特色旅游有机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