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审计局:践行研究型审计,助推乡村振兴
  • 来源:达州市通川区审计局
  • 作者:admin
  • 发布日期:2023-03-29
  • 点击数:人次
  •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通川区审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涉农审计,把乡村振兴审计作为重点项目来抓。“政策”和“资金”为主线重点关注乡村振兴政策落实、项目组织管理、项目推进、使用绩效和后期管护情况,践行研究型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

    精心组织、科学谋划

    一是提早布置纳入计划。年初,把乡村振兴专项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任中)审计纳入审计计划,同时要求政策跟踪审计和其他审计项目也将乡村振兴内容纳入关注范围。二是整合审计力量。打破常规组织模式和股室界线,采取1 1 N”审计模式。由“1”名班子成员任组长、“1”名业务骨干担主力、“N”名多专业人员组合的“1 1 N”审计组模式,根据项目确定的审计重点安排以熟悉农业审计的人员为主,抽调投资审计、数据分析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为涉农审计顺利开展和提高审计质量打下坚实基础。践行研究型审计。做好审前调查,掌握基本情况,把握审计重点,确定审计方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检查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推进情况,揭示重点项目长期应开工未开工、应完工未完工等问题,着力揭示责任不落实、机制不完善、执行政策存在偏差等问题揭示不作为、慢作为,甚至是乱作为等影响政策措施落实的问题。紧盯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财政涉农资金、涉农金融贷款和政府引入的社会投资等三农资金投入,全面跟踪审计三农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投向不精准等问题;关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水平。通过揭露项目建设过程中围标串标、偷工减料、损失浪费等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提高乡村经济建设质量安全。是积极推行大数据审计模式。应根据农业农村工作特点和乡村振兴审计特点,运用“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创新大数据环境下的乡村振兴审计思路和技术方法,提高运用大数据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切实提高审计效率。

    始终把审计质量作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强化研究思维和宏观思维,注重综合分析研判,归纳提炼具有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克服以往翻账簿审计思维带来的反映问题零散化、碎片化、审计覆盖率低等不足,通过对总体情况的调查分析,对相关事项作出准确判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总体评价。着力反映阻碍乡村振兴政策措施落实、制约农业农村改革深化等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能力

    乡村振兴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资金来源渠道复杂,审计工作量大,工作开展难度高。通川区审计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学习研究,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提高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乡村振兴审计业务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审计干部的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强化审计整改,巩固审计成果

    转变“重审计、轻整改”、“重查处、轻执行”的观念,强化审计整改。(一)建立审计执行督查台账管理制度。对审计要求整改事项实行台账管理,建立登记和销号制度,全面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进度和整改结果。对未按期完成整改事项进行备案登记,定期做好后续跟踪督查,落实一项、销号一项。(二)采取资料审查、现场督查等方式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报告、整改证据的审查,揭示和纠正被审计单位整改中的弄虚作假、应付整改行为,并根据被审计单位反馈的整改情况及整改进度,将整改结果分为已完成整改、基本完成整改、正在整改、未整改四种情形。(三)通过日常检查、定期督查,对逾期三个月仍然无故拒绝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对有关审计整改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拒不整改、推诿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单位和人员,移送有管理权限的党委(党组)、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或有关部门追责问责。通过促使被审计单位严格按照审计要求进行整改,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和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