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通川区应急管理局 关于印发《达州市通川区“十四五”应急 体系规划》的通知
  • 来源:区应急局
  • 作者:admin
  • 发布日期:2023-02-10
  • 点击数:人次
  •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莲湖景区、经开区管委会,区级各部门:

    经区十二届人民政府第21次常务会研究同意,现将《达州市通川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结合实际抓好落实,确保全区十四五时期应急体系规划落实落地。

     

                               达州市通川区应急管理局

                                                                                                             20232

     

     

     

     

     

    达州市通川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20221

     

     


      

      .............................................................................................. 1

    一、现状与形势............................................................................. 2

    (一)进展与成效.................................................................. 7

    (二)机遇与挑战.................................................................. 7

    二、总体要求.................................................................................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1

    三、主要任务............................................................................... 13

    (一)深化改革创新,提升统筹协调能力.................... 13

    (二)完善执法体系,提升执法保障能力.................... 16

    (三)强化风险防控,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18

    (四)加强精准治理,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22

    (五)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救援处置能力.................... 24

    (六)健全保障机制,提升救援保障能力.................... 26

    (七)加强灾中保障,提升灾后重建效能.................... 28

    (八)加强科技支撑,提升整体智治能力.................... 29

    (九)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30

    (十)强化阵地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体系........... 32

    四、重点工程项目...................................................................... 34

    (一)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34

    (二)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35

    (三)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37

    (四)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38

    (五)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39

    (六)应急指挥场所及信息化建设工程........................ 40

    (七)全民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41

    五、保障措施............................................................................... 42

    (一)强化组织保障........................................................... 42

    (二)强化经费保障........................................................... 42

    (三)强化人才培养........................................................... 43

    (四)强化监督评估........................................................... 43

    附件................................................................................................. 45

    达州市通川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重点工程项目一览表  45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建成品质通川,共享有礼之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达州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达州市通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通川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两大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

    一、现状与形势

    (一)进展与成效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机构改革以来,全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统一规范、高效协同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调整完善区应急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组织架构,制定工作规则,全面构建起三委协同的应急管理机构框架。全区乡镇街委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稳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落实落地。初步构建统一领导、高效协同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完善应急抢险救援机制,深入推动部门协同、军地协同、区域联动、企地联动,优化资源力量配置,形成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互援、多方互动的抢险救援新格局。实施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为构架的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及时修订完善了区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和16个专项指挥部预案,19个乡镇街委制修订专项应急预案,提升了预案体系应对突发事件防范能力。

    2.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快形成

    全区形成以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专业人才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部门(企业)兼职和民间救援队伍为补充力量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全区共建成救援队伍283501人,包括消防、防汛抗旱、地质灾害等综合应急救援队5863人;蓝空救援队、巴山救援队、渔民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等民间救援队伍41647人;各乡镇街委兼职救援队伍19991人。建立全区应急救援队伍联动协作机制,开展联演联训,与蓝空救援队等4支社会救援力量及达州市矿山救援支队、普光中石化救援队伍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机制与救援协助机制;与137283地质队达成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达川区、宣汉县、开江县、巴中市平昌县建立了跨区域应急救援合作协议。区政府在中石油7101油库组织开展了全区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全区各级各部门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演练23次、消防安全应急救援演练64次、防汛减灾演练31次、森林防灭火应急演练18次,参与应急演练人数12000余人。2020年,全区共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35件,消防救援大队共接出警868起,火灾处置62起,参与抢险救援132起,社会救助479起,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3.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持续健全

    完善区、乡镇街委、村(社区)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效能大幅提升。全区建成5个区级救灾物资前置储备点,共储备各类救灾物资3万余件,其中区级储备物资2.5万余件,配备抢险机械50台,专业设备10台。

    4.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全区现有煤矿企业3家,非煤矿山企业4家,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52家(其中:生产企业2家、储存企业2家、经营企业30家、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7家、易制毒化学品经营门市8家、涉氨制冷企业3家),冶金企业1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3家、零售经营门市168家,CNG加气站3家,液化气充装站3家,医药企业3家,A旅游景(点)区5个,各类规模以上工贸企业116家。一是全区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基本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二是积极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进一步明确各乡镇街委、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多层级、全方位压实安全生产责任,邀请专家开展培训4次,共20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19个乡镇街委已完成制定《党委政府属地领导责任清单》,18个部门已制定《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72家清单制管理示范企业已完成清单编制工作,督促企业抓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安全生产岗位责任清单、日常安全检查清单三个清单的落实。三是隐患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从源头上管控风险、消除隐患,全区3家煤矿、4家非煤矿山、5家重大危险源和3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施行风险分级研判和风险承诺公告制度,明确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一般监管企业分别按季度、半年、全年专家会诊,重点对工艺、设施、设备、安全附件、日常管控等进行全面隐患排查、会诊,逐一形成书面报告,并依据标准制定整改措施。四是安全专项整治扎实开展,扎实抓好节假日、两会等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敏感时期安全监管,重点开展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运输、旅游景区、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城乡消防和森林防灭火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在14个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多部门安全生产联合检查行动,共开展联合检查85次,排查安全隐患1047条。扎实开展铸安2020专项执法检查活动,聘请安全专家230余人次,检查重点企业42家,发现安全隐患235条,立案查处7起。全区近年来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5.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

    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持续增强,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明显。自然灾害会商研判制度不断健全,灾情信息实现及时准确互通互联。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压实责任,确保灾情上下信息通畅,灾情管理全面加强。按照边处置边报告、边核实边报告的原则,区、乡镇街委、村(社)三级灾情信息报送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全区共设置灾害信息员123名,实现乡镇街委、村组(社区)全覆盖。通过水利工程、主要支流堤防建设、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等措施加强防洪能力建设,建成了双河口水库等防洪控制性水库,新建防洪堤6处,20.477公里,完成6处中小河流治理,综合治理河长20.477公里,对22座中小型病险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同时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强化水旱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山洪灾害监测体系。地质灾害防治持续推进,累计投入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避险搬迁安置165户,实施地灾治理工程15处,排危除险60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2个。调整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体制机制,扎实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强化森林草原防灭力量建设。建设完成应急避难场所7个,有效保证各种突发性灾害发生后人员快速、有序疏散安置,提升防灾减灾整体能力。

    6.应急宣传教育培训更加广泛

    有效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发挥通川播报、通川应急微信公众号等,大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通安全生产月”“铸安2020”和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活动,引导全社会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就是保生命、保健康、保幸福,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推进安全生产和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了全民安全意识。

    区委组织部组织对全区新任副科级领导干部、乡镇街委、村(社区)干部开展专题安全培训,提升了各级干部应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能力。区安办组织部门、乡镇街委、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管理等培训6次,累计召开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煤矿、非煤矿山等业务工作培训会15次,累计培训人员1800余人次。

    十三五期间,全区自然灾害造成的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下降明显,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区成功应对了15起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机遇

    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明确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以及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要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和政治机遇。三是十四五时期是全区率先建设达州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时期,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建设、万达开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区发展的战略动能将更加强劲,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四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大量涌现,高分卫星、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促进了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速淘汰,为加强新型应急指挥通信、智能无人救援、轻型智能工程机械等应急装备和产品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应急救援等能力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2.面临的挑战

    一是自然灾害易发,灾害种类繁多。通川位于四川东北部、达州市中部,东北与宣汉县相邻,西南与达川区毗邻,西北与巴中市平昌县接壤,地貌属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兼有河谷、平坝,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州河、巴河流经境内,区内雨量充沛,雨季集中,容易发生滑坡、洪涝等灾害。二是生态环境脆弱,易发衍生灾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土地、山川、森林等的开发,导致部分地方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弱,一旦发生灾害,易引发衍生灾害。三是地形地貌复杂,开展救援困难。部分区域深林密布,部分地方道路不通畅,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工作复杂,救援效率较低。四是经济发展加快,安全基础落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引进了大量产能,但部分企业产能落后,安全隐患叠加,安全生产正处于爬坡过坎期。同时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综合体、高层建筑、地下管网、涵洞、汽车、电梯等安全风险大大增加,农村道路交通、火灾、沼气、地质灾害等安全风险逐渐增加。部分地区安全基础设施、科技救援投入不足,总体基础薄弱。五是应急管理短板弱项仍较为突出。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防抗救的职责边界尚需进一步厘清,多部门协同、多方联动的协调机制还不健全。风险隐患监测预警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应急救援装备人员不足、应急物资通信运输等保障力度不够、应急处置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六是群众文化素质较低,自救互救能力偏弱。全区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为落后,农村范围广,群众安全教育培训不足,自防自救的能力较弱。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以及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系列重要讲话要求,忠实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应急管理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围绕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聚焦建体系、固根本、防风险、强基础、补短板、提能力,立足区情、实事求是,积极推进新时代通川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现代化,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品质通川,共享有礼之城,率先建设达州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应急管理改革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底线,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依靠人才推动应急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思想,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精准治理。做到预警发布、抢险救援、恢复重建、监管执法四个精准,及时快速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及时有效应对灾害事故,避免灾情扩大和引发次(衍)生事件,避免应急资源浪费。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着力破解应急体系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进机制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推动事业改革发展。

    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充分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推进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建设为主线,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推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高应急装备和物资分类分级保障、综合管理与协调能力。加强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等领域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完善全民安全教育体系,加强灾害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遏制天然气化工、煤矿、交通运输、城镇消防、突发环境事件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全民参与格局,强化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建设。

    2.分类目标

    与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相对应,按照相关性、针对性、综合性、可实现、可分解落实、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十四五期间各重点建设领域的规划分类目标。

    1)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应急指挥体制、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完善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整合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强化执法保障。

    2)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成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持续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创新、制度建设、支撑保障、预案管理、宣传教育等重点工作,基本实现基层应急管理力量更完备、制度更完善、工作更规范、管理更顺畅、责任更落实、保障更有力。

    3)防范化解重大安全生产风险。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制度,夯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全面开展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4)健全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自然灾害风险监测和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提升防汛抗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

    5)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成规模适中、专群结合、管理规范、灵敏高效的综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大应急救援装备保障能力建设。

    6)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区、乡镇街委两级政府为主体,社会和家庭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7)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强化科技支撑,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速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大应急理论技术应用力度。完善应急管理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应急队伍。

    8)加强应急共建共治共享体系。开展公共安全应急知识宣传,打造应急管理宣教阵地、分级分类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推动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专栏1  通川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约束性

    2

    单位全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0%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1%

    预期性

    5

    均百万人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3.远景目标

    2035年,我区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大幅跃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远景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有力安全保障。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改革创新,提升统筹协调能力

    1.构建集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坚持和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内容。健全应急管理部门与地方党委政府双重领导、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健全应急指挥机制,规范应急指挥流程,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突发事件分级响应机制,理顺抗震救灾、地质灾害、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指挥部应急指挥机制。建立集约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体制,形成以政府力量为主,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公民个人协同参与的基层应急治理格局。

    2.建立协同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

    1)完善应急管理统筹协调机制。优化应急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职能职责,健全乡镇三委议事机构运行规则和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三委、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地质灾害指挥部等议事机构牵头抓总、协调联动、统筹推动的作用。加快厘清与自然资源、水务、气象、林业等部门的防灾减灾救灾职责边界,推动各部门履职尽责;优化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建立应急管理部门统筹、相关部门参加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防抗救一体化的运行联动机制。持续推进与达川区、宣汉县、开江县、巴中市平昌县,渠江流域等区域的应急深度协作,建立工作互联、预案互补、能力共享机制,提升区域整体应急能力。推动健全军地紧密合作、充分融合的抢险救灾协调联系机制。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强化乡镇街委应急统筹协调职责。

    2)完善信息统筹机制。探索构建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信息管理机制,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发布,推进各职能部门平台信息共建共享,与党委政府紧急信息报送全面融合,有效实现对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统一指挥、协同联动。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建立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3)健全研判会商机制。构建行业部门、专家团队、地方政府等多方参与的研判会商平台,完善工作规程,健全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形势综合研判,落实汛期、节假日等重要节点加密会商制度。发挥各行业部门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灾害事故发生规律、分布特点及衍生关系研究,及时预测趋势、研判风险。

    3.严格应急管理责任落实

    1)压实党政领导责任。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压实各级党政领导责任,进一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和年度安全生产述职制度。将应急责任纳入区政府经济社会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区委巡察重点内容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把安全生产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切实落实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责任。

    2)强化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建立部门监管职责动态完善机制,不断厘清部门职责清单,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消除监管盲区。统筹推进行业部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加强监督考核,健全风险提示单、整改报告单等督导落实制度,提升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救早救小处置能力。

    3)强化乡镇街委属地管理职责。完善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推动整合职能和配足配强人员。完善区、乡镇街委两级应急管理事权划分,细化明确乡镇街委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的工作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4)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深化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制度,制定实施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规定,全面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鼓励企业安全生产绩效奖励政策,提高安全生产奖酬。深化落实安全诚信、安全承诺、舆论监督等措施,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

    (二)完善执法体系,提升执法保障能力

    1.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建立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进准军事化管理,完善人员配置和装备配备,加强执法车辆保障,全面推行安全生产十大监管方法[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水平。规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和双随机一公开。建设智慧执法系统,持续推行互联网执法”“执法专家”“清单制执法工作模式,健全执法制度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规范,完善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和执法能力。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制度,形成畅通、高效、便捷的案件移送渠道,依法严厉惩戒安全生产犯罪行为。强化执法保障,将应急管理执法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管理。

    2.健全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标准体系

    制定完善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以及行动方案、工作细则、实施细则等操作性文件,明确不同层级的应急预案内容侧重内容,做好不同层级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健全工作机制,优化组织指挥、力量运用、技术战法和行动模式,实现应急能力与风险隐患相匹配、救援队伍特长与事故灾害类型相匹配、响应层级与事故灾害分级相匹配,确保预案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制定自然灾害专项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建立常态化应急演练制度,坚持每年开展综合应急演练,扎实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加强多灾种、规模化、区域性联合应急演练,实现以演促训、以演促练的目的。加大应急预案数字化建设力度,加强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评估和修订全过程管理。

    (三)强化风险防控,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1.强化风险源头管理

    严格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准入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准入条件。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将安全风险评估贯穿于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与治理全过程。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要求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立国土空间等规划安全论证制度,加快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的城市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布局。深化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分灾种防治区划,科学设置高危行业产能的生产区域、储存场所、经营市场和运输干道,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完善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行业和区域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2.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依托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加强灾害事故风险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预报预警和分析研判能力。拓展预警场景应用,建立安全风险综合研判和分级预警模型,提升灾害事故分析研判、预警能力。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充分运用政务新媒体等途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加强历史预警、趋势预警、实时预警和事故预警。深刻剖析、全面复盘本地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事故典型案例,查找事故原因,把握事故规律,及时精准预警,防范类似事故发生。迭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广播平台,健全各级应急广播体系,实现预警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3.健全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

    加强灾害事故风险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预报预警和分析研判能力。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危险化学品、矿山、工贸等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要设施设备安全风险智能感知与态势评估。健全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严格落实企业双报告工作制度。强化隐患治理全过程闭环管理,推动企业隐患自查自改自报、政府部门监督检查、第三方机构(专家)专业指导、企业职工广泛参与、社会公众举报监督等多方联动共治。实施重大事故隐患挂牌分级督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防范化解尾矿库安全风险,持续推进煤炭行业去产能。釆取四不两直方式,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加强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烟花爆竹、城镇消防、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4.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建设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夯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制定实施安全生产工作三级包保责任清单、对口联系责任清单、履责登记报告清单、督导检查工作清单、企业安全承诺清单,夯实企业重要部门、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责任体系。加快推进清单制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两书两函制度,狠抓责任落实、风险管控、隐患治理、事故预防,提升安全监管效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控制较大事故、持续减少一般事故,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红线和基本盘。将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列入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工作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和安委会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

    5.健全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完善城市安全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安全监管效能,强化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城市棚户区、老旧小区等改造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在省、市领导下,积极做好完善城市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综合交通枢纽、隧道桥梁、管线管廊、道路交通、燃气工程、排水防涝、垃圾填埋场、渣土受纳场、电力设施及电梯、大型游乐设施安全和应急设施标准要求方面的工作。组织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打造城市安全管理品牌,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建立重要目标、重要设施、重要区域安全状况和风险防控能力定期评估机制,加强对交通物流、市政能源、通讯保障等生命线工程的安全保障和监测。

    6.加强重大安全风险管控

    1)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推广研发使用无危险性、低危险性的原材料,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扎实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不达标企业退出制度,积极探索实施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融合标准化推进。

    2)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废弃处置等全生命周期安全风险管控,消除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安全隐患。推进重大危险源安全仪表系统安装改造,落实企业包保管控责任制度,优化危险化学品物流结构,推动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全过程联单制度,推动污水罐(池)、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等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完成风险评估和整改落实。

    7.强化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

    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综合运用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查处、技术改造、联合执法等手段加强全方位监管,建立健全不具备安全条件的企业强制退出机制,深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提升总体安全生产水平。

    (四)加强精准治理,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1.推进自然灾害综合治理

    1)强化自然灾害风险管控。落实各涉灾部门风险管理责任和属地政府主体责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提高基层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大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制定完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分级标准,督促指导重点地区开展风险评估分级,完善区域灾害风险数据库。定期开展区域季节性、时段性风险研判分析,及时发布各类灾害预警信息。

    2)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加快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和改造升级,推动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强化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保障能力和转移安置舒适度。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捐赠和募捐活动的指导和监督。

    2.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摸清全区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灾害综合风险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建立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灾害信息数据库。绘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和重点灾种防治区划图,修订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区域。做好基层风险管理工作。

    3.构建自然灾害全域覆盖综合风险感知网络

    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空间技术应用,加快统筹建设灾害地面监测站网,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成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综合风险感知网络,持续提升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实现对灾害易发区全方位、立体化动态感知监测。

    4.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一体化预警信息化

    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报送和响应制度,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能力。推进5G等技术应用,加快建立与国家、省、市、区统一的且多部门共用、多灾种综合、多手段融合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升自然灾害分类监测、分级预警能力,提高预警信息发布实效性和精准度。

    5.强化关口前移提高自然灾害防御与治理能力

    强化防灾减灾关口前移,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预防与治理。继续实施一批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避险移民搬迁、山洪沟防洪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森林防灭火能力建设工程等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促进源头根治。加快防汛抗旱枢纽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设施建设。

    6.开展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评估

    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工作制度,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乡镇街委自然灾害应急能力评估,综合自然灾害事故风险因素、风险防范能力,探索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示范点的风险防控方案和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初步形成一套全区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评估方法。

    7.深化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提升扑救能力

    健全科学高效的预防体系、快速反应的扑救体系和统一高效的防灭火指挥体系。深入开展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加强对火灾事故多发、风险隐患较多的地方挂牌督办,加强祭祀、踏青、农事等火源管控,严格火灾事故原因调查,全面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水平和扑救能力,实现森林防灭火标本兼治。巩固推进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森林防火通信系统、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森林扑火队伍能力、森林航空消防能力、林火阻隔系统、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等7项建设工程。配备侦查监测、火灾扑救和个人防护等装备,提高森林消防装备机械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升现场扑火人员和清守人员自身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森林防灭火物资储备库建设。

    (五)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救援处置能力

    1.强化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转型建设

    按照全灾种、大应急要求,支持消防救援队伍拓展地震、地质、矿山、化工、山岳、水域等多方面救援职能,配备先进适用装备,推进专业队伍由单一灾种救援向全灾种、大应急救援转变,全面提升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完善力量体系,优化力量布局,力争打造5分钟力量调度圈。完善消防救援队伍综合保障机制,形成陆、水、空一体化救援能力。建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积极发展政府专职消防员和志愿消防员,建立代训代管机制,实行联勤联管联训联战。推进城市消防站、乡镇专职消防队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全面覆盖、响应及时的城乡消防站、队网络,实现应急救援力量全覆盖。

    2.推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

    继续加强防讯抗洪抢险、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森林防灭火、山岳救援、水域救援、安全生产事故救援等各类专业救援能力提升。优化力量布局,规范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职能定位,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加强队伍准军事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救援能力实训,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健全各级紧急医疗救援队伍,提高灾害事故的医疗救援能力。提高乡镇街委专职消防队力量,常住人口超千人村全部建立志愿消防队,全面推进乡镇街委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3.支持引导多元化社会应急力量建设

    鼓励培育发展蓝空救援队、巴山救援队、渔民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应急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应急力量在预防准备、应急抢险救援等方面的补充作用。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调查摸底,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与专业应急队伍共训共练、救援合作机制,乡镇街委定期组织本辖区综合救援队联合演练和集中培训。健全属地为主的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完善救援补偿政策及标准,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积极培育应急志愿者队伍,引导应急志愿者有序参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

    4.健全应急力量建设机制和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标准、管理考核办法、激励奖惩政策等制度体系,明确队伍装备配备、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建设标准。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培训演练机制,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共训共练、联勤联动、指挥协同、救援合作机制。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提高灾害事故救援能力。强化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飞行保障和地空协同救援机制。

    (六)健全保障机制,提升救援保障能力

    1.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

    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釆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建立权责明晰、协同联动、运转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完善水、电、油、气、粮食等战略资源应急储备和应急调度制度。建立集中统一的应急物流统筹与指挥机制,建立健全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紧急运输调运和征用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时期民间物资、运输工具和设施装备等紧急征用和补偿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立健全重大救援装备租赁保障机制。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应急准备金制度,逐步完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监管制度。

    2.全面提升救援保障能力

    完善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管理制度。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健全以区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主体,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依托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快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提升储备库装卸、消防、安防等功能,提高储备、运输、快速反应能力。科学调整生活保障、防汛抗旱、医疗应急防控、灭火等应急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创新完善储备方式,优化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满足全区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实现精准调拨物资,精准救灾安置。强化基层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依托区域性中心乡镇街委消防救援站、便民服务中心(点)、基层粮油收储网点等建立综合应急物资储备点,提升多灾易灾和偏远地区救灾物资储备点保障能力。

    3.优化应急物资储备模式

    科学合理部署应急物资靠前、下沉基层,提升物资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进一步调整优化应急物资区域布局,提升应急物资部署精准水平。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建立实物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战略物资储备与周转物资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模式,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的整体效能。推进应急物资协议储备、产能布局和紧急采购等工作。

    (七)加强灾中保障,提升灾后重建效能

    1.强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进一步完善和扩充指挥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网、视联网、融合通信系统和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等通信手段建设,构建有线无线一体、地面天空协同的多维度融合通信系统。强化基层应急通讯保障能力建设,在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乡镇、部分重点村(社区)配备卫星通讯电话或应急短波通信,提升基层应急通信网络设备覆盖率。根据战时应急、平时服务、平战结合的原则,构建区、乡镇街委、村(社区)三级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

    2.提高紧急运输调控能力

    加强区域物资统筹调配,建立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管理协调机制和征用机制。切实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物资及时到位,探索研究在极端情况下的应急物资投送方式。加强交通应急抢通保通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紧急运输能力。建立紧急运输绿色通道,保障应急物资和人员运输及抢险救援等特种车辆跨区域优先通行。

    3.健全恢复重建机制

    完善灾害综合评估机制,规范灾害评估技术方法和技术流程,提高灾害评估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统筹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强化灾区恢复重建服务指导,严守安全底线,抓好灾后复工复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突出交通、水利、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抗损毁和快速恢复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生命线工程系统破坏情况调查和快速抢险恢复。全面落实灾后卫生防疫,全力保障灾后市场供应,做好核灾报灾工作,及时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

    (八)加强科技支撑,提升整体智治能力

    1.加强应急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建设

    加强应急干部队伍、基层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依托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等组织开展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应急宣传、安全生产执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开展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大幅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

    2.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强化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全面启动智慧应急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按照国产自主可控原则,在信息化全覆盖基础上,注重系统融合、衔接、智能升级。推进监测预警系统全覆盖和智能化,加快高水平应急管理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建设区应急通信保障小组,加强移动通信装备配置。推进应急指挥系统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和灾害事故信息获取能力,建强应急大脑

    3.加大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应用力度

    按照省、市要求,积极推进新兴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高分遥感、北斗等科技手段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应用。着力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的监测预警装备和轻量化、便携化、高机动性的应急装备,提升安全生产危险工艺和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全面提升灾害事故预测、预警、防治及应急救援等各个环节的科技水平。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应急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灾害预警、应急救援装备等产业发展,促进应急产业全链条技术升级。

    (九)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1.健全基层应急力量体系

    落实乡镇街委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完善基层应急管理制度,制定应急管理权力清单,建立健全以政府力量为主,村(社区)、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协同参与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以优化应急资源配置为主抓手,强化乡村区域协同理念,坚持整合资源、突出中心、专兼结合、网格联动、全域覆盖,基本建成以区域性中心乡镇街委消防救援站为主力,乡镇街委应急队、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建立十个一标准乡镇街委应急管理办公室和三有标准村(社区)应急管理服务站,实现安全巡查、救援先遣、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三队合一。提高保障能力,强化经费保障,提升装备水平,加强物资储备,提升基层一线先期处置能力。

    2.强化基层先期处置能力

    鼓励基层组织采取灵活方式发展安全生产协管员、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水库巡查员、气象协理员等应急信息员队伍,加强风险隐患早期识别化解。加强基层综合性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各地结合事故特点、产业特点组建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育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加强村(社区)专兼结合、一队多能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统筹解决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所需资金。强化基层应急救援装备配备保障,推动各地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发生频率及特点,制定基层各级应急救援装备配备目录,分类分重点储备应急救援装备。推进基层消防工作站建设,明确基层微型消防站、消防志愿者队伍、企业专业救援队伍、社会救援队、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等社会救援力量任务职责,加快构建基层快速响应救援圈。

    3.强化应急管理网格化

    各乡镇街委、村(社区)要将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山洪灾害危险区责任人、护林员纳入乡镇街委综合网格和村(社区)基本网格统一管理,实现多网合一。在区域网格化保护单元内,打破乡镇街委行政区划界限,以中心消防救援站为核心,对一主两辅应急队伍实行联动指挥、联动处置、联动保障。

    4.推进城市安全系统治理

    系统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工作,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应急文化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等,以点带面,推动乡镇街委应急机构规范化和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全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着力强化全民防灾意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普及综合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十)强化阵地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体系

    1.推进应急文化宣传教育

    建设应急培训基地,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或社区居民开展应急演练和实训,切实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和社区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技能;持续提升应急体验馆,为中小学生、老年人等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体验式、参与式的科普宣传教育服务;依托四川文理学院等高等院校及大型培训机构建设应急宣教培训基地,推动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终身教育;综合利用乡镇街委便民服务场所、图书室等场所,开设科普宣教专区,张贴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挂图、灾害风险图、隐患清单,定期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深入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工作,全面提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开展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达标工作,按照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加强生产安全事故教育警示,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作用,开发防灾减灾救灾系列科普微电影、广告等系列产品。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八五普法工作,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森林草原防灭火典型违法案件警示教育。建设和完善区级应急广播平台,建成应急广播体系。做好应急舆论引导,建立有效互动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2.完善全区综合灾害救助能力

    1)健全灾后救助保障。区政府依据上位法制定自然灾害救助政策,设立灾害救助基金,健全灾情核查评估机制、灾害救助资金预拨机制和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提高各类灾害救助基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受灾人员救助标准,通过宣传报道、信用加分、荣誉奖励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群众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

    2)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基础建设。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提升建设规范化水平,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落实应急避难场所相关设施设备和应急物资的标准配备,指导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

    3.打造社会协同防范体系

    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完善社区动员、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力量的联动机制,加强社会应急力量动员,强化公众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等协同联动能力,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继续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完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具有能力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参与安全生产预防工作,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名单管理。推动保险机构、第三方机构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服务,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灾后救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风险隐患举报和奖励机制,建立安全生产吹哨人制度,鼓励内部举报。积极开展城市间应急管理交流与合作。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强化执法队伍保障能力建设,推进智慧执法能力建设,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专栏2  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1.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工程。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洪涝干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有关应急抢险、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进建立跨乡镇街委的片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中队。2025年底前,具有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人员的75%

    2.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保障工程。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执法人员职业保障,配置办公场所,完善工资待遇、工伤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政策。按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试行)》并结合地区实际需求,统筹配备执法装备、执法制服、标志和执法用车等,开展执法业务培训,持续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精准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3.智慧执法系统建设工程。推进互联网执法”“执法专家”“清单制执法工作,配置智能化综合行政执法装备,开展智能安全监管和执法,提升执法效能。

    (二)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和清单制建设工作,强化消防五大攻坚治理,实施煤矿标准化和危险化学品安全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工业园区智慧应急管理工程,提升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加强重特大事故遏制保障能力。

     

    专栏3  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1.风险源头管控工程。围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烟花爆竹、城镇消防、建筑施工、突发环境事件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工程,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保障能力。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定期开展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开展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从源头治理、风险防控、应急管理等方面推动解决城市安全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城市生命线应对灾害的能力。

    2.隐患治理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隐患治理全过程闭环管理,推动企业隐患自查自改自报、政府部门监督检查、第三方机构(专家)专业指导、企业职工广泛参与、社会公众举报监督等多方联动共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危险化学品、煤矿、消防、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工贸行业、特种设备及农村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商场、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防范,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深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提升总体安全生产水平。到2022年底,全区高危及规模以上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2022年底,全区实现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全覆盖。

    3.安全生产清单制建设工程。围绕重点行业、重大风险、关键岗位,制定完善三大责任清单。以三大责任清单为基础清单,以“3 N清单的模式拓展,建立全覆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培育区级示范企业72家。到2023年,全区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全面建成。将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年度目标绩效管理考核。

    4.消防五大攻坚治理工程。持续开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重点场所治理、突出风险整治、乡村火灾防控、重点行业管理等五项攻坚治理。对现有消防装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智慧消防城市示范点1个。

    5.煤矿安全提升工程。实施煤矿标准化建设,建设安全生产高效矿井。推进煤矿安全标准化建设,100%的生产煤矿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及以上标准。开展煤矿灾害治理工程,消除重点地区老窑对生产矿丼的水害威胁。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构建矿业发展方式转变新途径,开展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6.危险化学品安全能力提升工程。两重一大生产装置自动化投用率达到100%,实施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改造,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的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完成企业内部不满足安全要求的平面布局改造。推进隐患排查治理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积分管理试点。

    7.工业园区智慧应急管理建设工程。依托四川达州通川经济开发区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工业园区5G 应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平台,集危险风险因子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控、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预案管理、应急物资管理、应急指挥救援等内容,建设突发事故接报、事故综合监测预警、应急装备救援力量管理、应急管理统计、即时通讯等功能,实现园区智慧应急。

    8.城市安全发展建设工程。2025,全区新建四川省安全社区1;建成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三)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摸清全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增强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实施自然灾害防治工程。

    专栏4  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1.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要素信息调查和收集。收集获取孕灾环境及其稳定性、致灾因子及其危险性、承灾体及其暴露度、脆弱性、历史灾害和经济社会因素等方面的灾害综合风险要素信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调查和评估。开展灾害应急救援能力调查评估,全面掌握辖区内医院、物资、装备和队伍等应急救援能力现状,并针对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和重大灾害隐患开展应急救援能力现状评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和重大灾害隐患的减灾救灾水平。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编制工程。重点确定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洪水风险区划、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森林火灾风险区划等,编制综合防治区划图。

    2.地质灾害应急能力评估和防治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能力调查和评估。开展98处大中型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能力调查和评估,针对性地编制专项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形成一点一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开展威胁50人以上的工程治理及排危除险项目15个,威胁50人以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120处;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50150户;开展受地质灾害威胁区域的综合整治;将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线控制在80处以内,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1500人以上。

    3.森林防灭火提升工程。开展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森林防火通信系统、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森林扑火队伍能力、森林航空消防能力、林火阻隔系统、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等7项建设工程。新建标准化直升机应急救援起降点2个(金石镇四凡村、通川区中医院),配套航空消防取水水源地建设2处,实现重点林区森林航空消防覆盖率达到90%、航空消防1小时到达率达到95%

    4.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建设中小型水库13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1)型水库2座、小(2)型水库9座;重点推进双龙河、魏家河防洪堤23公里,双龙河双龙镇商贸物流园区段、双龙河复兴镇工业园区段综合治理河床12公里;对28座小型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继续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建设河道视频监控站9处,水位站2处,雨量站5处,建设水雨情监测预警预报设施,修订防洪预案,完善防洪储备物资体系,充实应急队伍。

    5.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升工程。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及应急服务保障能力,建立重要天气预警联动应急机制,建立完善分类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模型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规范统一预警信息发布业务流程;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标准化建设服务支撑应急救援,有效应对暴雨、雷电、高温、干旱、寒潮、大雾等气象灾害。

    (四)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强化救援能力建设,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体系,建立以区消防救援大队、复兴镇专职消防队、魏蒲产业新城专职消防队为主力,以乡镇街委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队伍,提升应急抢险救援和保障能力,提高灾害事故应急快速响应能力。

    专栏5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通川区碑庙镇综合应急救援中心。按照《乡镇消防队》(GB/T35547-2017)建设要求,建立达州市通川区碑庙综合应急救援中心,配备不少于3台消防车辆和15人专职消防人员,按照一配一备的原则,为每名消防员配备2套基本防护装备。针对生产安全事故、森林火灾、地质灾害、防汛抗旱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现大应急全覆盖。

    2.城乡消防站队建设工程。持续提升复兴镇专职消防队、魏蒲产业新城专职消防队等现有消防站功能,开展装备达标建设2021年底106个社区微型消防站全覆盖,2025年底村一级微型消防站全覆盖;到2025年,形成城乡统筹、全面覆盖、响应及时的城乡消防网络,缩短灭火救援响应时间和作战半径,基本实现城乡灭火救援公共服务均等化。

    3.组建乡镇街委应急队。各乡镇街委统筹机关干部职工、民兵预备役、公安派出所、企(事业)单位、医务、电力通信保障、公益性岗位等工作人员,组建不少于20人的应急队,由乡镇街委党政领导兼任队长。对双龙镇、罗江镇等行政区划面积大、人口数量多、产业较集中、救援任务重的乡镇应当合理增加应急队伍规模。森林覆盖面积大和火灾、地质灾害易发、涉水域、涉塘堰较多的乡镇如双龙镇、磐石镇、梓桐镇、碑庙镇、江陵镇、罗江镇等要整合森林专业扑火队伍、地质灾害专业人员和水上救援人员作为应急队重要组成力量。各乡镇街委应急队主要协助和参与隐患排查、预警传递、先期处置、人员转移、群众安置、灾情上报,加强与专业救援力量联防联训联动。

    4.组建村(社区)应急分队。各村(社区)统筹村(社区)、组干部、民兵、村(居)民、公益性岗位等人员,组建不少于10人的应急分队,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队长。开展本村(社区)日常巡查监测、预警信息传递、灾害信息报告、先期自救互救、人员避险转移、受灾群众安置等工作。依托乡镇街委应急队,建立社区微型消防救援站,配备必要消防器材,开展初期火灾扑救等工作。

    5.组建应急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蓝天、蓝空、巴山、渔民等民间救援队伍力量,积极动员村(社区)干部、公益性岗位、小区楼栋长、学校代表、医院代表、企事业代表、专家学者等社区骨干人员建立村(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专业特长,指导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科普宣传教育、治安巡逻、脆弱群体帮扶等工作。

    (五)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网络体系,进一步夯实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

    专栏6  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1.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建设北山、江陵、碑庙、罗江、双龙等五个乡镇前置应急物资储备点;建设达州市通川区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停车场1500平方米)。

    2.乡镇街委综合应急物资储备点建设工程。综合利用乡镇改革后空置的办公场地,依托中心消防救援站、便民服务中心(点)、基层粮油收储网点等建立、优化、升级乡镇(街道)应急物资储备点19个,配齐电力电气、消防安全、物资搬运等设施设备,丰富完善城市消防、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和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种类。开展每年不少于1次应急资源调查和风险评估,重点评估所需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建立基层应急物资储备清单,设立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点,按需储备应急物资与辖区相关单位建立应急物资共享机制,开展协议储备。

    3.社会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试点工程。通过政府补助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制定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推荐清单,并随时更新、动态管理、精准掌握。在19个乡镇街委进行试点示范,初步形成社会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雏形。

    (六)应急指挥场所及信息化建设工程

    建设应急指挥场所、应急指挥通信网络以及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

    专栏7  应急指挥场所与信息化建设工程

    1.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工程。新建区应急指挥中心1个,包括指挥中心、会商研判室、机房及配套无线通讯网、指挥信息网、5G应急智能移动终端、市政务外网接口、数据存储、信息安全保障等设备设施,具有屏显示系统、集中控制系统、音频扩声系统、应急通信网络、视频会议与图像接入系统等,支撑管理控制、指挥调度、视频会商、协同救援等关键业务,实现与省、市应急指挥平台的衔接。

    2.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整合自然资源、水务、林业等部门的灾害预警信息,统筹建设分类型、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网络,衔接煤矿瓦斯监控平台,针对危化、工贸生产重要风险点布置风险源感知终端,依托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平台系统,建设覆盖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包含数据治理、综合监测、排查上报、早期识别、分析研判、辅助决策、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和统一门户等子系统,构建互联网 ”监测、预警、预报、指挥系统。

    3.应急调度指挥信息化。各乡镇街委、村(社区)运用手机、微信群、广播、村村响系统、手持对讲机、护林员巡护定位系统APP等信息化手段,搭建指挥网络,完善指挥机制,开展训练演练,构建指挥通联平台,推进全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各乡镇街委配备不少于1部卫星电话和10部应急通讯对讲机。实现灾情反馈、指令下达、信息传递顺畅高效、务实管用。

    4.应急管理场所标准化。各乡镇街委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在村一级,推进已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应急管理办公室按照十个一的标准,即:一套应急管理制度、一套应急工作机制、一套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台账、一套应急管理基本情况数据库、一套应急救援预案、一张重大风险隐患分布平面图、一张应急管理网格管理表、一张应急管理责任清单和网格员责任卡、一张应急疏散路线图、一部公开应急电话。

    5.卫星通信网建设工程。按照省、市要求,整合现有有线通信网,推进建设区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区应急通信网、指挥信息网,建设区无线集群系统应用管理节点。

    6.应急通信保障队伍。整合现有资源及信息化平台,建设1只应急通信保障队伍,重点配备数字移动集群基站、卫星电话、公网/数字集群通信终端、单兵图传等装备。

    (七)全民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防灾减灾行为安全训练中心、应急培训基地、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综合减灾示范县(社区)、应急广播系统等工程建设,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专栏8  全民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1.防灾减灾体验馆建设工程。升级、建设防灾减灾体验馆,面向从业人员和普通市民、学生,主要设立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公共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家居安全、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和青少年儿童安全等实体体验馆和线上仿真体验馆,釆用数字多媒体、仿真VR等多种高科技技术,通过综合运用实景模拟、互动体验、展板及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示职业安全、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内最基本、最常用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提高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应急培训基地建设工程。依托四川文理学院等高等院校及培训机构,建立应急宣教培训基地,改造培训基础设施、智慧教室、实训基地,通过理论教学、技术培训、现场模拟教学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应急管理公务人员应急管理制度和政策执行、应急管理信息应用、应急救援处置等能力培训,以及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应急技术、应急技能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辖区学校操场、绿地广场、体育场馆等共建共享避难场所和村(社区)广场、闲置厂区、院坝,区新建3个、提升7个应急避难场所,各乡镇街委、村(社区)均应建设不少于1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避难场所的管理工作,张贴应急疏散路径示意图,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设置醒目的应急标识,方便村(居)民快速、安全避灾。

    4.综合减灾示范县建设工程。以争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示范社区工作为契机,以点带面,推动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标准化,着力强化全民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打通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增创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5.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工程。以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为基础,完善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系统,建立应急信号主备传输链路,广泛在-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部署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系统,实现全区终端人口覆盖率超90%,灾害重点防御区终端人口覆盖率要超95%的目标。

    6.持续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继续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完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应急管理规划实施是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协调性高的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研究制定实施工作方案,细化横向纵向事权和职责划分,加强重点工程项目与政府规划纲要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编制各地、各部门规划实施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会商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加强行业部门规划与应急管理规划实施的衔接,为应急规划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充分发挥应急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上下联动、明确事权、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建立督导、考核和监督问责机制,抓好各项任务落实,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效果。

    (二)强化经费保障

    优化资金投入机制,健全资源统筹,拓宽资金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体系,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投入,使全社会共同参与。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管理资金动态增长机制,足额安排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需基本建设、装备配置、信息化建设等经费。建立重点工作项目化推进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三)强化人才培养

    立足应急管理实际工作需要,加强应急管理、应急救援、安全监管、技术支撑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引进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激发队伍活力,扩充队伍数量,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形成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多梯次人才队伍,有效提升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督导、考核以及履职尽责、监督问责机制,坚持将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落实,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结合年度工作安排与考核,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与任务,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加强应急管理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物资使用等审计监督,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统一部署开展规划评估工作,确保各项规划任务落地,按时保质完成规划目标。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确保规划相关任务工程高质量完成。

     

     


    附件

    达州市通川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重点工程项目一览表

    序号

    类别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和规模

    完成时间

    责任单位

    安全生产

    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1.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工程

    将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洪涝干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有关应急抢险、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进建立跨乡镇(街道)的片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中队。到2025年底前,具有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人员的75%

    2025

    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

    2.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保障工程

    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执法人员职业保障,配置办公场所,完善工资待遇、工伤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政策。按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试行)》并结合地区实际需求,统筹配备执法装备、执法制服、标志和执法用车等,开展执法业务培训,持续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精准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2025

    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

    3.智慧执法系统建设工程

    推进互联网执法”“执法专家”“清单制执法工作,配置智能化综合行政执法装备,开展智能安全监管和执法,提升执法效能。

    2025

    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

    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1.风险源头管控工程

    围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烟花爆竹、城镇消防、建筑施工、突发环境事件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工程,有效提升遏制重特大事故保障能力。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定期开展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开展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从源头治理、风险防控、应急管理等方面推动解决城市安全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城市生命线应对灾害的能力。

    2023

    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

    2.隐患治理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强化隐患治理全过程闭环管理,推动企业隐患自查自改自报、政府部门监督检查、第三方机构(专家)专业指导、企业职工广泛参与、社会公众举报监督等多方联动共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危险化学品、煤矿、消防、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工贸行业、特种设备及农村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商场、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防范,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深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提升总体安全生产水平。到2022年底,全区高危及规模以上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2022年底,全区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全覆盖。

    2025

    区级有关部门

    3.安全生产清单制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重大风险、关键岗位,制定完善三大责任清单。以三大责任清单为基础清单,以“3 N清单的模式拓展,建立全覆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培育区级示范企业72家。到2022年,全区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全面建成。将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年度目标绩效管理考核。

    2022

    区级有关部门

    4.消防五大攻坚治理工程

    持续开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重点场所治理、突出风险整治、乡村火灾防控、重点行业管理等五项攻坚治理。对现有消防装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智慧消防城市示范点1个。

    2025

    区应急局、

    区消防救援大队

    5.煤矿安全提升工程

    推进煤矿安全标准化建设,100%的生产煤矿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及以上标准。开展煤矿灾害治理工程,消除重点地区老窑对生产矿丼的水害威胁。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构建矿业发展方式转变新途径,开展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2025

    区应急局、

    产煤镇

    6.危险化学品安全能力提升工程

    两重一大生产装置自动化投用率达到100%,实施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改造,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的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完成企业内部不满足安全要求的平面布局改造。推进隐患排查治理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积分管理试点。

    2025

    区级有关部门

    10 

    8.工业园区智慧应急管理建设工程

    依托四川达州通川经济开发区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工业园区5G 应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平台,集危险风险因子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控、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预案管理、应急物资管理、应急指挥救援等内容,建设突发事故接报、事故综合监测预警、应急装备救援力量管理、应急管理统计、即时通讯等功能,实现园区智慧应急。

    2025

    区应急局、通川经开区

    11 

    9.城市安全发展建设工程

    全区新建四川省安全社区1个;建成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2025

    区应急局、相关乡镇街委

    12 

    应急管理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通川区碑庙镇综合应急救援中心

    按照《乡镇消防队》(GB/T35547-2017)建设要求,建立达州市通川区碑庙综合应急救援中心,配备不少于3台消防车辆和15人专职消防人员,按照一配一备的原则,为每名消防员配备2套基本防护装备。

    2025

    区应急局、区消防救援大队、碑庙镇

    13 

    2.城乡消防站队建设工程

    持续提升复兴镇专职消防队、魏蒲产业新城专职消防队等现有消防站功能,开展装备达标建设;2021年底106个社区微型消防站全覆盖,2025年底村一级微型消防站全覆盖;到2025年,形成城乡统筹、全面覆盖、响应及时的城乡消防网络,缩短灭火救援响应时间和作战半径,基本实现城乡灭火救援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5

    区消防救援大队、

    14 

    3.组建乡镇街委应急队

    各乡镇街委统筹机关干部职工、民兵预备役、公安派出所、企(事业)单位、医务、电力通信保障、公益性岗位等工作人员,组建不少于20人的应急队,由乡镇街委党政领导兼任队长。对双龙镇、罗江镇等行政区划面积大、人口数量多、产业较集中、救援任务重的乡镇应当合理增加应急队伍规模。森林覆盖面积大和火灾、地质灾害易发、涉水域、涉塘堰较多的乡镇如双龙镇、磐石镇、梓桐镇、碑庙镇、江陵镇、罗江镇等要整合森林专业扑火队伍、地质灾害专业人员和水上救援人员作为应急队重要组成力量。各乡镇街委应急队主要协助和参与隐患排查、预警传递、先期处置、人员转移、群众安置、灾情上报,加强与专业救援力量联防联训联动。

    2025

    区应急局、

    各乡镇街委

    15 

    4.组建村(社区)应急分队

    各村(社区)统筹村(社区)、组干部、民兵、村(居)民、公益性岗位等人员,组建不少于10人的应急分队,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队长。开展本村(社区)日常巡查监测、预警信息传递、灾害信息报告、先期自救互救、人员避险转移、受灾群众安置等工作。依托乡镇街委应急队,建立社区微型消防救援站,配备必要消防器材,开展初期火灾扑救等工作。

    2025

    区应急局、

    各乡镇街委

    16 

    5.组建应急志愿者队伍

    充分发挥蓝天、蓝空、巴山、渔民等民间救援队伍力量,积极动员村(社区)干部、公益性岗位、小区楼栋长、学校代表、医院代表、企事业代表、专家学者等社区骨干人员建立村(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专业特长,指导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科普宣传教育、治安巡逻、脆弱群体帮扶等工作。

    2025

    区应急局、

    各乡镇街委

    17 

    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

    建设北山、江陵、碑庙、罗江、双龙等五个乡镇前置应急物资储备点;建设达州市通川区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停车场1500平方米)。

    2025

    区应急局、

    相关乡镇街委

    18 

    2.乡镇(街道)综合应急物资储备点建设工程

    综合利用乡镇改革后空置的办公场地,依托中心消防救援站、便民服务中心(点)、基层粮油收储网点等建立、优化、升级乡镇(街道)应急物资储备点19个,配齐电力电气、消防安全、物资搬运等设施设备,丰富完善城市消防、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和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种类。开展每年不少于1次应急资源调查和风险评估,重点评估所需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建立基层应急物资储备清单,设立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点,按需储备应急物资与辖区相关单位建立应急物资共享机制,开展协议储备。

    2025

    区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委

    19 

    3.社会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试点工程

    通过政府补助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制定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推荐清单,并随时更新、动态管理、精准掌握。在19个乡镇(街道)进行试点示范,初步形成社会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雏形。

    2025

    区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委

    20 

    应急指挥场所及信息化建设工程

    1.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工程

    新建区应急指挥中心1个,包括指挥中心、会商研判室、机房及配套无线通讯网、指挥信息网、5G应急智能移动终端、市政务外网接口、数据存储、信息安全保障等设备设施,具有屏显示系统、集中控制系统、音频扩声系统、应急通信网络、视频会议与图像接入系统等,支撑管理控制、指挥调度、视频会商、协同救援等关键业务,实现与省、市应急指挥平台的衔接。

    2022

    区应急局

    21 

    2.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整合自然资源、水务、林业等部门的灾害预警信息,统筹建设分类型、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网络,衔接煤矿瓦斯监控平台,针对危化、工贸生产重要风险点布置风险源感知终端,依托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平台系统,建设覆盖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包含数据治理、综合监测、排查上报、早期识别、分析研判、辅助决策、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和统一门户等子系统,构建互联网 ”监测、预警、预报、指挥系统。

    2025

    区应急局

    22 

    3.应急调度指挥信息化

    各乡镇街委、村(社区)运用手机、微信群、广播、村村响系统、手持对讲机、护林员巡护定位系统APP等信息化手段,搭建指挥网络,完善指挥机制,开展训练演练,构建指挥通联平台,推进全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各乡镇街委配备不少于1部卫星电话和10部应急通讯对讲机。实现灾情反馈、指令下达、信息传递顺畅高效、务实管用。

    2022

    区应急局

    23 

    4.应急管理场所标准化

    各乡镇街委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在村一级,推进已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应急管理办公室按照十个一的标准,即:一套应急管理制度、一套应急工作机制、一套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台账、一套应急管理基本情况数据库、一套应急救援预案、一张重大风险隐患分布平面图、一张应急管理网格管理表、一张应急管理责任清单和网格员责任卡、一张应急疏散路线图、一部公开应急电话。

    2022

    各乡镇街委

    24 

    5.卫星通信网建设工程

    按照省、市要求,整合现有有线通信网,推进建设区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区应急通信网、指挥信息网,建设区无线集群系统应用管理节点。

    2025

    区经信局

    25 

    6.应急通信保障队伍

    整合现有资源及信息化平台,建设1只应急通信保障队伍,重点配备数字移动集群基站、卫星电话、公网/数字集群通信终端、单兵图传等装备。

    2025

    区经信局

    26 

    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1.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要素信息调查和收集。收集获取孕灾环境及其稳定性、致灾因子及其危险性、承灾体及其暴露度、脆弱性、历史灾害和经济社会因素等方面的灾害综合风险要素信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调查和评估。开展灾害应急救援能力调查评估,全面掌握辖区内医院、物资、装备和队伍等应急救援能力现状,并针对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和重大灾害隐患开展应急救援能力现状评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和重大灾害隐患的减灾救灾水平。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编制工程。重点确定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洪水风险区划、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森林火灾风险区划等,并编制综合防治区划图。

    2022

    区应急局

    27 

    2.地质灾害应急能力评估和防治工程

    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能力调查和评估。开展98处大中型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能力调查和评估,针对性地编制专项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形成一点一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开展威胁50人以上的工程治理及排危除险项目15个,威胁50人以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120处;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50150户;开展受地质灾害威胁区域的综合整治;将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线控制在80处以内,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1500人以上。

    2025

    区自然资源局

    28 

    3.森林防灭火提升工程

    开展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森林防火通信系统、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森林扑火队伍能力、森林航空消防能力、林火阻隔系统、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等7项建设工程。新建标准化直升机应急救援起降点2个(金石镇四凡村、通川区中医院),配套航空消防取水水源地建设2处,实现重点林区森林航空消防覆盖率达到90%、航空消防1小时到达率达到95%

    2025

    区应急局、区林保中心

    29 

    4.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建设中小型水库13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1)型水库2座、小(2)型水库9座;重点推进双龙河、魏家河防洪堤23公里,双龙河双龙镇商贸物流园区段、双龙河复兴镇工业园区段综合治理河床12公里;对28座小型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继续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建设河道视频监控站9处,水位站2处,雨量站5处,建设水雨情监测预警预报设施,修订防洪预案,完善防洪储备物资体系,充实应急队伍。

    2025

    区水务局、相关乡镇街委

    30 

    5.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升工程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及应急服务保障能力,建立重要天气预警联动应急机制,建立完善分类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模型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规范统一预警信息发布业务流程;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标准化建设服务支撑应急救援,有效应对暴雨、雷电、高温、干旱、寒潮、大雾等气象灾害。

    2025

    区应急局

    31 

    全民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1.防灾减灾体验馆建设工程

    升级、建设防灾减灾体验馆,面向从业人员和普通市民、学生,主要设立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公共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家居安全、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和青少年儿童安全等实体体验馆和线上仿真体验馆,釆用数字多媒体、仿真VR等多种高科技技术,通过综合运用实景模拟、互动体验、展板及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示职业安全、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内最基本、最常用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提高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025

    区应急局

    32 

    2.应急培训基地建设工程

    依托四川文理学院等高等院校及培训机构,建立应急宣教培训基地,改造培训基础设施、智慧教室、实训基地,通过理论教学、技术培训、现场模拟教学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应急管理公务人员应急管理制度和政策执行、应急管理信息应用、应急救援处置等能力培训,以及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应急技术、应急技能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2025

    区应急局

    33 

    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辖区学校操场、绿地广场、体育场馆等共建共享避难场所和村(社区)广场、闲置厂区、院坝,区新建3个,提升7个应急避难场所,各乡镇街委、村(社区)均应建设不少于1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避难场所的管理工作,张贴应急疏散路径示意图,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设置醒目的应急标识,方便村(居)民快速、安全避灾。

    2025

    区应急局、

    各乡镇街委

    34 

    4.综合减灾示范县建设工程

    以争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示范社区工作为契机,以点带面,推动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标准化,着力强化全民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打通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增创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2025

    区应急局

    35 

    5.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工程

    以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为基础,完善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系统,建立应急信号主备传输链路,广泛在-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部署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系统,实现全区终端人口覆盖率超90%,灾害重点防御区终端人口覆盖率要超95%的目标。

    2025

    区应急局

    36 

    6.持续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继续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完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

    2025

    区级有关部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