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通川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区六届二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三城三地三片区”发展战略,以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持续推进城市基层治理,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提升级、补短板,实力之城名符实。提补并重,按照“试点示范、街道办委先行、创建乡镇齐发、北部乡镇全面铺开”四个步骤,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实施以“五类八小”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市政项目建设,通过开好“三个会”(组织动员会、意见征集会、施工协调会),把好“三道关”(巧把“设计关”、实把“责任关”、严把“监督关”),改造提升乡镇场镇人行道9万余平方米、垃圾站(房、点、池)1025处、场镇公厕14座,覆盖复兴、双龙、东岳、罗江、蒲家、磐石等6个乡镇,乡镇场镇人行道、环卫、公厕等市政设施承载力明显提高,市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探改革、提质效,魅力之城愈绽放。为不断优化我区环卫市场化运行机制,改变原来环卫市场化队伍“小、散”及作业不规范、管理不精细等问题,营造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的城乡环境,按照131总体思路(城乡环卫一体化;清扫保洁市场化、垃圾清运市场化、垃圾处理市场化;企业化经营管理),以公开招标方式,投入1.3亿成功引进专业保洁公司2家(达州中科华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达州市华龄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对全区277.93万平方米城乡公共卫生进行全天候,全覆盖清扫保洁,做到了做到大街小巷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晴天雨天一个样、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按照“抓点示范、特色引领、逐步推广”原则,结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投入230余万元/年,对全区115个行政村(含农村社区)配备环卫清扫保洁人员1444名,配备率达100%;投入1300余万元打造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1个、示范点3个,全区改造提升垃圾站(池)设施67座,新建垃圾分类点10处、集中收集亭5处、购置分类垃圾桶1000余组,配备农村三轮垃圾收集车31台,建成餐厨垃圾终端处理设施1座、收集点30个。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通川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城静有序。
三、整市容、提形象,活力之城再焕发。按照地上治“乱”,地下除“患”的治理理念,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六路四街六片”(朝阳东路、通川北路、金龙大道、凤凰大道、朝阳路、通川路;大小北街、荷叶街、翠屏街、珠市街;凤凰头片区、火车站周边片区、404片区、老北客站片区、石龙溪片区、野茅溪片区)升级改造,184个老旧楼院焕发新颜。秉承“城为民建,市为民享”宗旨,聚焦文明创建重点节点,紧盯背街小巷痛点难点,重点从弥补道路破损的现实短板、拆除有损市容的破旧牌匾、清除有碍观瞻的布幅广告、清洗脏污脱落的玻璃墙体、规范凌乱搭接的各类管线、设置统一规范的店面招牌入手,通过“一清、二洗、三换、四提升”四个环节,在全市先行先试打造户外广告(店招)整治示范点2个,指导乡镇街委规范店招店牌4500余个,投资1500余万元,出动整治人员8000余人次,整治蜘蛛网线路约500余公里,有效的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帮助解决特困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通川区利用城市空间,按照“指定区域、统一挂牌、划线经营、动态管理”原则,设置了2个中心城区临时摊区,特殊困难群众摊点——“暖心小铺”62个,解决了575户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勤联动、建数管,智慧之城又添。翼为进一步改变简单、落后、被动的管理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按照“市级建设、区级共享”原则,通川区致力于数字城管建设,目前,指挥协调系统、智慧执法系统、渣土车管理系统、城市部件数据普查、城市运行态势一张图等基本建成,全市运管服平台建设部分系统建设也已纳入城市大脑项目,建成后,将惠及我区7.6平方公里,涵盖乡镇街委8个(东城街道、西城街道、朝阳街道、凤西街道、凤北街道、双龙镇、复兴镇、罗江镇)。一个“管而有效、管而有方、管而有序”的数字化、网格化管理模式正在悄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