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通川区“十四五”(2021-2025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 来源:区卫健局
  • 作者:admin
  • 发布日期:2022-11-18
  • 点击数:人次
  • ​​达州市通川区十四五2021-2025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期间,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在区委、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奋力建设品质通川、助推达州创副的重要时期。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对加快实施“三城三地三片区”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统筹谋划我区卫生健康事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抓住重点,立足发展,确保我区卫生健康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更好地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推进通川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贯彻省委三大发展战略,落实区五届次党代会精神,积极推进健康通川建设,坚定实施“三城三地三片区”发展战略,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发挥特色优势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显著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为建设品质通川、助推达州创副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编制规划必须紧紧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要求和健康通川2030”规划纲要为引领,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投入优先安排,健康问题优先解决,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施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编制规划过程要广泛倾听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发展的需求,做到善听智行,使规划过程更多体现公众参与、规划内容更多解决民生实事、规划文本更加亲民可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坚持改革创新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快健康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推进健康领域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构建全民健康服务新模式。

    (三)坚持科学合理原则

    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注重兼顾规划的前瞻性和实施性。既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全面谋划,突出两个对标,面向全局、面向未来,坚持谋划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又要立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结合通川卫生健康功能和发展定位、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制定与我区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既要注重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宏观战略把握,又要在规划目标、具体任务、政策措施等方面尽量详实具体,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确保规划实施效果。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突出底线思维,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增强忧患意识,精准研判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和风险,有效化解卫生健康改革发展中潜在的隐患和深层次的矛盾。

    (四)坚持统筹兼顾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科学筹划、兼顾各方,既要充分发挥卫生健康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广泛借用外力、吸引社会参与;既要统筹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保持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又要结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研究一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全局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力争在解决突出问题上有所突破;既要因地制宜,突出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又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加强规划衔接,使各层次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协调、形成合力;统筹兼顾做好近中远期的目标衔接,要注重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来应对当前挑战,以今后五年的发展为主,预测203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三、发展目标

    2025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健康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健康保障进一步完善,健康环境大幅改善,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全面形成,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健康指标力争达到全市中上水平。

    健康通川建设主要指标

     

    领域

    指标

    2015

    2020

    2025

    健康

    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5

    77.3

    78.2

    婴儿死亡率(

    6.55

    ≤6.5

    ≤5.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7.52

    ≤7.5

    ≤7.0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20

    ≤19

    ≤15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80

    87.2

    89.5

    重点疾病控制

    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

    85.2

    ≥90

    ≥92

    肺结核发病率(1/10万)

    68

    <58

    <49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

    5.61

    4.8

    4.5

    高血压患者管理率(%)

    61.97

    80

    82

    糖尿病患者管理率(%)

    50.09

    70

    72

    重点地区、重点癌症早诊疗(%)

    55.32

    60

    63

    领域

    指标

    2015

    2020

    2025

    健康

    生活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2

    20

    25

    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开课率(%)

    100

    100

    10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万)

    26

    30

    35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0.5

    1.0

    1.3

    健康

    服务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2015年为19.54%

    19.54

    2015年下降10%

    2015年下降20%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7

    2.7

    2.8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32

    30

    30

    健康

    环境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76.6

    81.0

    持续改善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100

    100

    100

    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μg/m

    65

    48.9

    持续改善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比例(%)

    100

    100

    100

    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极差比例(%)

    5.9左右

    控制在5.9左右

    持续改善

    健康

    产业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6.6

    9.29

    11.14

    四、重点任务

    (一)强化公共卫生服务

    1.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优化防控策略,建立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指导,公立医院为支撑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国家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提升全区慢性病防治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现有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结合居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分析和综合利用,提高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筛查与干预,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逐步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重点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加强口腔卫生。 2025 年,高血压患者管理率、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别到达 82%、72%。 

    探索党政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积极开展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完善患者救治救助政策,提高居家治疗患者保障水平。大力宣传精神卫生的防治知识,积极开设心理卫生援助热线。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专科建设,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管理,到2025年,在册确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0%     

    2.加强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健全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防治体系。引导群众主动参与预防接种,继续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实施第二类疫苗挂网阳光采购。指导基层建设规范化免疫接种门诊,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确保接种安全,扎实稳妥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到2025年,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全区维持无脊灰状态,探索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加强传染病监测、报告、预警,做好疫情调查处置,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8%以上,增强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能力,进一步落实各项重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展和流行。突出艾滋病防控工作,加强艾滋病发现与治疗,全面落实宣传教育、临床用血核酸检测、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抗病毒治疗等各项综合防控措施,将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推进医防结合新型服务模式,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病筛查和监测,开展高危人群干预,规范肺结核病诊疗管理,结核病疫情持续下降,到2025年结核病发病率控制在49/10万以下。继续做好流感、狂犬病等传染病以及疟疾等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推进消除麻疹进程,消除疟疾、麻风病等危害。

    3.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建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长效工作机制,健全以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为主体、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等在内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实现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城乡全覆盖,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构建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提高孕产妇、新生儿急救能力。加大优质妇幼健康服务供给,有效保障母婴安全。

    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快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提升儿童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强儿童保健,重视儿童早期发展。拓展儿童保健服务内容,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管理,为儿童提供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全程的儿童保健服务。健全产前筛查和诊断服务网络,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高质量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逐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将儿童出生缺陷疾病诊断治疗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加强确诊病例的治疗和干预,减少严重致残出生缺陷。继续开展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开展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改善儿童健康发展状况,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贫血等儿童营养性疾病。开展06岁残疾儿童筛查工作,实现残疾儿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利用通川区中医院儿科名医效应,在通川区中医院新院建立通川区儿科治疗中心,打造一支掌握儿科核心技术和中医儿科治疗特色的人才队伍,辐射周边,引领达州,成为我区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中心。

    实施健康妇女计划。加快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扩大妇女两癌检查覆盖面,对农村妇女常见病免费筛查覆盖率达90%以上。推行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新策略。加强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老年期保健等妇女保健专科建设。全面落实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做好免费避孕药具发放,减少非意愿妊娠发生,保护妇女身心健康。加强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防控工作,降低重大传染疾病对妇女健康的危害。

    4.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和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调用机制,制定和完善各类卫生应急预案,科学有序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实现专业卫生应急队伍、基地全覆盖。提升防灾减灾和卫生应急能力社会素养,整合组建各级卫生应急师资资源,充分利用卫生应急五进活动,强化健康教育宣传和防灾减灾活动内容,提高全民避险意识,开展面向公众的院前四大急救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到2025年,全区级以上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率达到100%,乡镇卫生院达到90%。进一步完善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

    5.加强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监管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食品企业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鼓励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深入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健全投诉举报奖励机制,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科学素养、参与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提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对三小食品生产企业的规范提升和改造淘汰,打造一批三小示范园、示范点、示范街。强化属地管理责任,严格按照网格化监管双随机抽查要求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和示范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示范单位、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创建活动。健全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监管格局,建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6.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1)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加强健康科普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和覆盖全区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视力、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发挥全媒体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加大健康类公益广告等的宣传力度,树立科学健康观,不断提高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妇幼健康素养、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全面提高全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2强化个人健康责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借力文明城市 卫生城市等平台,大力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强化个人健康责任,营造健康的环境,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引导居民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培养形成良好健康行为和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活方式,减少危害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开展面向个人健康行为的监测与评估,实现人人热爱健康、人人追求健康、人人生活健康。(3)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学科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把健康教育课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加强预防意外伤害、控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确保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加大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入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培训专(兼)职健康教育师资,全面提高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开展学生体质监测。推动学生健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同步提升

    7.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省、市爱国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达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美丽通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工作、农村卫生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和卫生乡、镇、村(社区)创建活动以及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等工作,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以及卫生乡、镇、村(社区)、卫生单位、无烟单位创建工作,以逐步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持续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实现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健康宜居,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大力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有效控制四害密度。到2025年,实现全区国家卫生乡镇覆盖率达20%以上。

    8.强化四大卫生监测管理加强职业与放射卫生监测管理。推进重点职业病监测,健全重点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健全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到2025年全区职业病报告率达90%。加强医用辐射防护监测。加强饮用水与环境卫生检监测管理。健全城乡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体系,巩固全区饮用水卫生监测全覆盖。提升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力争到2025年具备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监测能力。

    9.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建立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执法制度,依法开展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加大医疗、放射卫生、母婴保健等监督执法力度。逐步加大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覆盖面,公共场所监督检查率达95%,强化学校、托幼机构、人口密集流动性强的公共场所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建立信息报送监测机制,探索移动终端执法和全过程记录等监督模式,提升监督执法效率。

    (二)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1.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严格落实全区三层架构城镇体系,统筹考虑市民健康需求,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密切合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办医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整合各级各类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医疗服务。科学规划设置儿童、精神、妇产、肿瘤等专科医院,重点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以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路径开展医共体建设试点,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合作、有效运行的整合型医疗卫生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有效的分级诊疗、合理诊疗以及有序就医新秩序基本构建,力争区域就诊率达90%,基层门急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占比分别较试点前提升不少于5个百分点,基层有能力开展的技术、项目不断增加,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乡2025年,基本形成全区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8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5人。

    2.打造区域医疗中心结合通川经济建设,有序推进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省内外、市内外重点医院合作办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建设,2025年前通川区人民医院建成市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学科不少于5通川区中医院建成省、市级重点专科不少于10个,积极打造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成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达州中医校非直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建成全区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病理诊断中心,争取挂牌为“达州市第一中医院”为第二名称,抓好新、老两个院区建设,一体两翼,同步发展;通川区第二人民医院建成市级重点专科不少于2建成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州市中医职业学院、达州中医校非直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加快区级医疗机构等级达标步伐,力争2025年区人民医院,通川区中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力争2025年建成通川区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并达到二甲标准。依托覆盖人口多、服务半径大、发展基础好的中心镇和特色镇卫生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布局建设1-2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辐射周边一般乡镇卫生院实现人才队伍、医疗技术、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升。

    3.创新医疗服务供给模式建立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设,构建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基层普遍具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按照市级部署,落实市、区、乡三级会诊中心建设,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率达到40%以上。通川区人民医院、通川区中医院持续巩固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省级重点医院已建立的远程教学、专科联盟等合作项目,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重点医院组建医联体。组建以通川区人民医院、通川区中医院两个区级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县(区)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

    4.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全面实施临床路径,加强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管理,推进合理用药,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医疗质量控制网络,规范临床合理用血,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以及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健全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持续提升。持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护理在提升医疗质量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临床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强化临床重点专科、薄弱专科能力建设,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提升临床专科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加强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传染病、精神疾病及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血液透析、妇产科、儿科、中医等临床专科建设,全面提升区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康复服务能力。

    改善医疗服务。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推进预约诊疗服务,有效分流就诊患者。合理调配诊疗资源,推行日间手术,加强急诊力量,畅通急诊绿色通道。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行电子病历,提供诊疗信息、费用结算、信息查询等服务,完善入院、出院、转院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全面落实二级医疗联合体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同城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强化患者安全管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和建设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活动。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推进计生服务转型

    1.全面贯彻落实三孩政策充分利用会议、标语、专栏、电视和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全面三孩政策,以及新形势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坚持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法制机制综合改革,努力实现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口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确保计生服务管理制度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较为完善,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诚信自律的多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妇幼保健计划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人人享有计生优质服务,出生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效降低;生育水平适度,避免出现大幅波动。

    调整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为符合条件准备再生育人群免费提供取环、复通等计生基本技术服务。依法保障计生奖励休假等合法权益。引导孕产妇合理选择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在人流密集区域设置哺乳室或相关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

    完善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拓展出生人口监测网点,强化出生人口信息登记、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出生人口数据。定期开展人口形势分析,准确掌握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的人口变动态势及政策执行效果,制定完备的配置政策措施和风险防控预案。到2025年,基本实现人口和计生信息互联互通;户籍管理、婚姻、人口健康、教育、社会保障等信息共享。

    2.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积极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完善生育支持、幼儿养育、病残照料等的家庭发展政策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严格落实奖励扶助金调整标准,在医疗救助、养老照顾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家庭予以倾斜照顾。推动计划生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工作机制,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两非违法行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深化计生服务改革对办理生育登记的夫妻及时、主动提供相关咨询、保健服务。优化特殊情形再生育审批流程。全面推行网上服务和承诺办理,积极探索委托办理、代办服务,切实方便群众。推进生育服务证与母子保健手册、预防接种证等有机结合,实现多证合一、一证多用。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基层管理规范和计划生育服务标准。稳定乡级计生工作力量,按政策妥善解决好村级计生专干的报酬待遇等问题。加强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广泛动员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做好计生工作。加强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网络建设,切实提升宣传教育、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计划生育家庭帮扶、权益维护和流动人口服务等工作能力。

    4.促进计生家庭健康发展加强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体系。继续实施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实行扶助标准动态调整。对政策调整后自愿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不再实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惠等政策。将计划生育家庭发展项目与精准扶贫等扶持政策有机结合,继续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在项目、资金安排上重点向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倾斜。加大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关怀力度,完善帮扶关怀信息系统,建立以卫生健康干部、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志愿者为主体的一对一多对一联系人制度,精准开展上门服务。扎实开展省、市、县三级卫生健康部门领导联系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活动,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和精神慰藉等问题。

    提升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增强家庭抚幼养老功能。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病残照料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服务,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体系。鼓励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助餐、助洁、助医、助养等签约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帮助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生活困难。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新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保障作用。深入推进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和新家庭计划。

    5.维护流动人口健康按照常住人口(或服务人口)配置资源,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目标人群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服务覆盖率达到90%。完善基本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提高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做好流动人口聚居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广泛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

    (四)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

    1.积极构建多元化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带动全区中医医疗服务发展。积极推进区、乡间帮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区中医院达到三级中医院水平,设置康复医疗及治未病中心“蛇咬伤治疗中心”、“骨伤治疗中心”、“儿科康复中心”、“胃肠疾病肿瘤筛查治疗中心”、“睡眠中心”、“糖代谢康复中心”、“皮肤病治疗中心”、“口腔治疗中心”等,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使通川区中医院历史悠久的中医传统和特色治法得以传承与发扬。同时建立特色名医馆,采取国名医坐诊、弟子师承、查房巡诊、经方医案讲座、跟师抄方等方式,老中青传帮带等方式,构建更具影响力的中医师医技传承体系,培养并储备各类中医重点专科的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区人民医院要将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设置。

    2.创新中医医疗服务模式积极推进中医药区乡一体化管理,优化就医流程,为群众提供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等个性化和远程医疗服务。以通川区中医院为龙头,大力开展中医新技术新项目,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建立名医工作室,与省内外著名三甲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深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团队合作,在区中医院建立“国名医AI工作室”,共建“人民健康系统工程”。到2021年底俞梦孙院士工程工作室在我区挂牌,通川区中医院专业技术骨干与国名医大师团队建立师承关系,李佃贵、王琦等国医大师到访通川区开展坐诊,为本地群众提供高水平中医药服务。健全中医医师多点执业制度,鼓励中医执业医师有序流动。大力发展中医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中医备案诊所发展。

    3.拓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亚健康调理、季节养生和预防保健等特色服务;积极发展健康资讯、技术服务和养生保健产品,推广推拿按摩、中医药熏洗、艾灸、敷贴、拔罐、刮痧等特色技术,大力普及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特色养生保健项目,促进养生保健食品、抗衰老产品的研发和使用,推动养生药膳和膏方等的研发及推广,支持养生美容和药膳等新兴中医药养生保健行业发展,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服务,突出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特色优势。

    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动区中医院发挥资源优势,举办以中医养生保健为主的康养中心、疗养院等。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保健服务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集中医医疗、体育健身、医疗气功、膏方调理、保健饮品、外治疗法、养老服务、情志调理、健康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机构。

    开展中医特色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通川区中医院在西外新院区开设规模较大、功能完善的体检中心,经由中医体质辨识为主导的中医高端体检,构建“城市健康综合服务体”的基础模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推进0-36个月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制定个性化健康干预服务包方案或指南。

    4.推进中西医协调发展健全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互为补充、惠及大众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原创思维和现代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机结合,寻找防治疾病的创新路径和手段,促进中西医药协调发展。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鼓励西医师全面、系统学习中医。中医类别医师可根据临床需要使用与专业相关的现代医药方法和技术,参加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特殊准入医疗技术培训。支持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基层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五)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1.健全康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相关科室协调配合和上下级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基础,以社会办医机构为补充,为急性期及疑难重症患者提供急性期治疗,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常规康复治疗,为疾病恢复期患者及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不断强化康复三级预防能力。

    2.完善多元办医格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医。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5张床位对社会办医进行总量和结构控制,在不突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前提下,取消对社会办医具体数量、类别和地点等限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二级以上妇儿医院、康复医院、精神病院、肿瘤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以及美容等高端医疗、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等新型业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医类专科医院、中医备案诊所。鼓励香港、澳门、台湾及境外服务提供者在我区设立合资合作、独资医疗机构。鼓励大型公立医院利用品牌、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与社会资本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探索加强业务合作的有效形式和具体途径。鼓励具备医疗机构管理经验的社会力量通过医院管理集团等多种形式,在明确责权关系的前提下,参与公立医疗机构管理。落实社会办医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推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支持社会力量提供中医医疗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在明确责权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医院管理集团等多种形式,探索业务合作的有效形式和具体途径。落实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鼓励和引导发展政策,支持建设一批社会资本举办的肛肠、骨伤、妇科、儿科、康复等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加快发展中医备案诊所。

    3.积极推动发展中医药和医养健康产业积极推动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推动产业成链发展、有序发展和协同发展。

    加强中药研发技术和产品开发。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研究方法,开展中药新药发现及评价技术研究、中药制剂临床标准化、中药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药新药创制及中药大健康产品开发、中药及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研究、减少抗生素应用及中药替代研究、中药高端制剂研究和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通川区中医院充分利用名老中医传承优势,研制院内制剂和协定方,采取自制、委托第三方等方式制成成品予以推广使用。

    中药资源保障与价值提升。针对中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突出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创制及集成示范应用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养殖、中药炮制及配方颗粒质量保证、中药循环利用和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研究,形成以中药资源为核心的大品种、大产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

    突出中医药旅游养生文化特色。打造与中医针灸、按摩、理疗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打造特色医疗、慢性病防治疗养康复、美容保健、中医药养生、中医药疗养康复与健康旅游居住品牌。建设医养服务中心,提升中医服务能力。在通川区中医院新院区建设高品质医养中心,发挥通川区中医院老年病科和中医药优势,以强大的医疗资源助力健康养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成为我市健康养老领域独树一帜的排头兵,在医疗健康养老领域走在全市前列,并取得新突破。

    4.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行动计划1)协同医疗技术研究研究互联网医疗、疾病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协同医疗相关技术,推进数字化医疗和移动医疗的发展,研究建立疾病评估及分级诊疗体系,推动以均等化为方向的协同医疗服务发展;加强医疗信息管理网络和远程医疗网络的整合,开展区域化医疗信息管理网络和远程医疗网络研究,积极推动全区构建覆盖慢病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2)智慧医疗技术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医疗健康与大数据分析的紧密融合,推动健康风险和疾病预警、预测、诊断、治疗与康复等各环节的智能化发展,发展自动诊断、临床决策、手术规划、智能康复、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新模式,推动以智慧化为方向的智慧医疗服务发展。

    (六)完善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职责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健全政府主导、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全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1年达到二级乙等标准且实验室检验检测资质通过省级验收,力争2025年建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并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储备通川区疾控中心附属医院项目。完成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全面加强综合监督执法工作。推进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力争2025年前建成通川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并达到三级乙等水平。不断完善急救和院前急救为基础的急救网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2.加强医疗机构建设综合医院提水平,社会办医扩容量。加强县级综合医院建设,合理控制医院床位规模,推动延伸发展,逐步改善县级综合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和提升服务能力。到2025年,区人民医院力争达到三级乙等标准。加快区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区中医院力争达到三级乙等中医院水平。加强精神卫生防治等专科建设,到2025年,区人民医院传染病区改造项目力争建成投入使用,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力争建成。支持达州元达联合医院提档升级,2025年前创建为三级综合医院。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能力、拓功能、强规范。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每3-10万城市人口须设立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争5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社区医院标准。加强乡村卫生机构建设,实现政府在每个建制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80%以上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达标,力争50%的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每个行政村办好1所达标村卫生室,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达标率达到95%以上。乡镇调整为街道的,原乡镇卫生院逐步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被撤并的乡镇所属卫生院,根据群众就医习惯、人口密度、时空半径等因素,将其人、财、物纳入建制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作为分院存在,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所有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化中医科,建成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100%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进一步增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可及性。

    (七)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

    1.健全教育培养体系建立健康人才培养与健康领域需求供需平衡机制。健全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完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培训,开展护士、药师规范化培训,形成医药护技四类人才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制度。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目标,优化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和培训模式,支持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发展,实现继续教育对象全覆盖。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团队培养推进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启动实施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继续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优先安排特岗全科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加强产科、儿科、精神、老年医学、药学、护理、急救、康复等各类紧缺人才以及生殖健康咨询师、护理员等技能型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通过多种方式打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队伍,重点培养领军人才和医学研究专业人才,积极培养一流水平科研攻关创新主体。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对外交流。选送副高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专家到省内外知名院校学习进修;选送骨科、心内科、心外科、超声科和消化内科等重点学科人才到省内外知名医院培训;积极参与医疗机构援非、援藏、援凉工作。

    3.创新人才使用、管理和评价机制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优化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环境。健全基层及紧缺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分配要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缩小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实际收入的差距。通过人才服务一体化、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建立完善城乡联动的人才管理和服务模式。落实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方式,完善编制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开展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改革试点,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

    4.创新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调整、财政补助、等级评审和领导班子薪酬、任免等挂钩。优化医疗机构绩效分配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编制内外同工同酬。鼓励卫生创新创业,经所在单位同意,允许公立医院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不含领导班子成员)离岗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或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3年内可保留人事关系,工龄连续计算,薪级工资、专业技术职务等按规定正常晋升;医疗卫生机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按规定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部分,以及科技人员从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所获得的劳务报酬和绩效奖励,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对获得科技奖、发明专利奖的医技人员,单位给予一定奖励,并纳入技术职称、评优的优先条件。

    (八)发展医学教育与推动健康科技创新

    1.加强中医药职业技术培训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医疗教育资源整合,积极扩大医疗教育资源总量,重点加强中医学、中药学、中医康复技术、针灸推拿、中药生产与加工(中药栽培、中药养殖、中药炮制方向)和护理(中医、康复、老年方向)等6个专业的培训,做强区级中医药教育中心。

    2.推动健康科技创新1)完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和医学重点学科等平台建设。统筹和整合临床医疗机构,加强临床医学和科研数据、影像大数据平台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格局。(2)加强医疗技术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组建基因测序技术产业联盟,开展基因测序等精准医疗与检测服务,招引精准医疗相关的诊断试剂、基因测序、细胞治疗领域企业和项目,进一步完善基因测序诊断技术产业化平台,抢占行业制高点。(3)加强现代中药科技创新积极推动以本地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创新中药研发,加强现代中药研发相关领域的二次开发、技术升级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等。积极开展按照全产业链整合式开发模式培育的中药材和中药大品种深入研究和二次开发;积极开展创新中药和大健康相关产品研究,形成以本地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的中药产业链系列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关键技术和标志性成果。(4)加强大健康服务创新科学研判疾病谱变化、医疗技术进步和健康需求发展趋势,紧密围绕健康需求和旅游康养、养老康养等新业态发展,加强大健康产品和服务技术基础研究,强化大健康产品和服务技术循证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探索并建立临床科研企业融合”“三产融合等成果转化应用模式。(5)开展精准医学研究与实践以疾病防治为导向,形成针对健康人群的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健康管理,针对重大疾病的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早期筛查、分类分型、个体化治疗、疗效和安全性预测监控等精准预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建设我区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疗临床方案的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支撑,使精准医学成为经济和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建设精准医学队伍,普及精准医学理念,鼓励精准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结合,加快实现精准医学新模式。开展基于精准健康体检、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通过相关基因临床信息等大数据搜集和分析,发现更多的疾病预防与诊治工具,指导精准医疗实践。

    3.发展新型健康服务技术加强整合医学研究,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创新,重点发展个性化健康服务、协同医疗、智慧医疗、医学应急救援等新型健康服务技术,创新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1)整合医学研究整合临床各学科力量,打破学科壁垒,建立来自临床各科室、中医与西医等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诊疗团队,实现多学科协作、整体优化的诊疗模式;加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推进慢病健康教育、风险评估、高危人群早诊早治,推动晚期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早期健康促进模式;利用大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整合相关专业和相应学科的研究成果,绘制重大慢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图谱,明确影响慢病防控的关键环节,开发重大慢病防控的集成策略,实现对重大慢病的全因素、全过程、全人群的综合管理;开展关于个人健康状况的及时有效的评价和疾病预警研究,提供连续性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医疗健康一体化服务发展。(2)个性化健康服务技术研究建立覆盖医院、社区、家庭、个体的连续性疾病管理模式,提供关于个人健康状况的及时有效的个性化健康评价、疾病预警以及主动式干预,强化健康促进。(3)协同医疗技术研究研究互联网医疗、疾病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协同医疗相关技术,推进数字化医疗和移动医疗的发展,研究建立疾病评估及分级诊疗体系,推动以均等化为方向的协同医疗服务发展;加强医疗信息管理网络和远程医疗网络的整合,开展区域化医疗信息管理网络和远程医疗网络研究,积极推动全区构建覆盖慢病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4)智慧医疗技术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医疗健康与大数据分析的紧密融合,推动健康风险和疾病预警、预测、诊断、治疗与康复等各环节的智能化发展,发展自动诊断、临床决策、手术规划、智能康复、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新模式,推动以智慧化为方向的智慧医疗服务发展。

    4.推广卫生健康适宜技术应用围绕常见病防治,充分发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平台的作用,建设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国家卫生健康适宜技术,遴选实施一批技术可靠、适宜性强、能够提高基层诊疗能力的推广示范项目,面向基层推广应用创新技术,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九)加快健康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区乡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大力推进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逐步实现居民健康卡取代各类就诊卡、预付卡、计划免疫卡(证)等功能,以居民健康卡为载体,同步推进居民健康卡与金融IC卡功能加载和应用整合;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应用功能集成融合,完成智慧达州市民卡建设任务,方便群众一卡多用。在医疗卫生服务身份识别,基础健康信息存储,跨地区、跨机构医疗费用结算,以及金融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积极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和基层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中心建设。

    (十)加强区域间卫生开放合作

    依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决策,加强川渝卫生健康战略合作,创新合作交流机制,促进区域间卫生健康事业共同发展。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充分依托比较优势深化联合协作,搭建医疗卫生合作平台,引导医疗资源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水平。推动公共卫生十五协同治理,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应急协作、卫生监督和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相互协作,推进卫生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和政策交流,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高效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技术服务。

    (十一)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1.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健康通川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把卫生与健康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党委、政府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完善健康通川建设推进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健康通川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部门和各地开展工作。

    加强部门密切配合,区卫生健康、发改、财政、人社、经信、教育科学、文旅、公安、民政、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商务、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根据职能,落实健康通川建设责任,完善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卫生健康工作向纵深发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共同推进健康通川建设。

    2.加强健康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健全健康领域标准规范。加强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生态环境、体育健身等健康领域的执法工作。强化政府在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推进综合监管,加强执法监督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行业自律,鼓励并发挥社会力量在监管中的作用,促进公平竞争。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协调的监管体系。建立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落实信息公开责任。

    3.推进和深化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严格执行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构建协调发展的医疗体系和分级诊疗格局。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用药安全,降低用药负担。

    4.保障和落实投入建立和完善卫生健康投入保障机制。按照财权、事权相统一和分级负担的原则,区财政要将符合政策规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资金足额纳入年初预算。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健康服务业。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补助资金分配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机制。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入宣传健康通川的新思路新要求,突出宣传推进健康通川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大力宣传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努力让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培养全民健康、共建共享的良好健康生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通川建设的良好氛围。

    6.严格考核《通川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是未来五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明确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要健全规划体系,推进规划编制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规划编制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健全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医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才发展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要推进规划有效实施,把规划作为预算管理、财政投入、项目建设、人员配置、绩效考核等的依据,增强规划的约束力;明确工作思路,狠抓落实,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加强考核评估,本规划由区卫生健康局牵头组织实施,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成立专门的评估工作小组,开展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