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通川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2021-2025)
  • 来源:通川区文旅中心
  • 作者:通川区文旅中心
  • 发布日期:2022-11-07
  • 点击数:人次
  •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分析

    一、发展评估

    “十三五”以来,为切实将全区文旅产业抓好抓实,我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文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我区以机构改革护航文化旅游发展,文旅局、文旅中心、农旅公司职能明晰、功能互补,共同打好通川文化旅游发展“组合拳”。

    “十三五”期间我区的整体文化旅游发展取得一定的提升,文旅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通过承办全市文旅大会、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和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让通川文旅在全市范围内既有声音又有影响,全区文旅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景区打造亮点频现,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全域旅游竞争力持续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成效初显,值得充分肯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业发展保持稳步提升态势,文化和旅游业实现初步融合。

    目前,全区文旅重点项目16个,投资总额300.6亿元,新签约文旅招商项目5个,签约金额达111.1亿元。其中,北山诗歌陈列馆入选全省“诗歌之旅”十条精品路线,磐石月湖旅游区、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被纳入省、市乡村旅游精品路线,通川文旅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结合“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改善城市总体风貌打造城市都市旅游圈。在发展“全域旅游”大趋势下,将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积极培育特色文旅品牌,积极开展3A级以上景区创建工作,持续打造推广青宁云门天寨,梓桐红色文化、北山诗歌之乡等文化旅游品牌,以城市游、近郊游、乡村游为重心,策划旅游文创活动,拉动消费,持续举办“一李两莓”采摘节等文化旅游节会活动,达到以节为媒、以节促旅的作用,充分发挥引领效应,促进文旅消费升级。

    (一)取得的成绩

    1.旅游经济高速发展,支柱性地位初显

    “十三五”以来通川区旅游市场发展势头整体向好,稳步上扬,在中国大众旅游时代,通川区的旅游人次和总体收入五年持续增长。2019年,我区旅游总收入为34.02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次为500万人次。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区旅游业受冲击较大,旅游总收入为28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次为390万人次。2016-2020年,根据旅游统计和指标计算,全区旅游总收入达到137.51亿元,1923.52万人次。

    “十三五”时期通川区文化和旅游业经济指标

    指标内容

    实际完成指标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接待旅游者(万人次)

    287.94

    348.40

    397.18

    500

    390

    年增长率(%)

    24.0

    21.0

    14.0

    26.0

    -22

    旅游总收入(亿元)

    21.1

    25.29

    29.10

    34.02

    28

    年增长率(%)

    19.21

    23.0

    15.0

    17.0

    -18

    2.文化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得到有效推动

    为巩固通川文化旅游发展良好态势,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有效推进了《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达州市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2020-2035年)》、《达州通川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川区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年)》的编制工作;完成了景区专项规划《青宁云门天寨牡丹花海农旅综合开发项目总体规划及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金石云顶大型野生动物园规划方案设计》、《明月犀谷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力求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充分利用。

    3.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十三五”期间,通川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其山林水系、文化资源、红色底蕴,打造了一批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以神剑园、磐石月湖旅游区为代表的景区知名度逐渐提升,创建工作和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区发展较为成熟的景区共有12个,其中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特色乡村旅游景区6个,各类亟待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点50多个。

    类型

    景区名称

    国家AAAA级景区

    磐石月湖旅游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神剑园、明月江月湖生态农业观光园

    省级森林公园

    犀牛山、千口岭

    省级地质公园

    千口岭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神剑园、千口岭、“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军文化公园

    四川十大红色文化地标

    张爱萍故居(神剑园)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宣达战役纪念馆(神剑园二期在建)

    4.交通等配套支撑体系日益完善

    “十三五”期间,我区不断完善文化旅游配套支撑体系,目前整个通川区内文化旅游道路交通配套设施比较完备,各乡镇道路条件良好,所有乡镇和村庄均有公路到达。公路等级方面,部分公路为一级和二级公路,大部分为四级公路,大部分路面为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但有少部分乡村道路条件较差,为沥青碎石和沙石路面,因此只需要提升少部分道路路面;客运交通方面,通川区已开通到达各个乡镇的客运公交车辆;交通标识标牌方面,通川区主要干道上标识标牌较为完善。

    5.市场监管力度加强

    一是加大了市场管理力度。成立了通川区文化旅游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达州市通川区行政区域内文化旅游市场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推动文化旅游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综合行政执法,研究解决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管理办法:全区星级宾馆(饭店)实施开业申报制度;建立和完善旅游商品市场准入制度、质量查验登记制度、重要商品备案制度、不合格商品退市制度、先行赔付制度等。二是切实加强了执法力度,深入实施了旅行社、导游、购物点等专项整治行动,区市场监管局、区文旅中心、区文体旅局等部门开展联合大检查,联手治理文化旅游业服务秩序混乱、欺行霸市、假冒伪劣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文化旅游市场,营造放心、舒心的文化旅游消费环境。三是对事故频发、隐患突出的重点部位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做好旅游设施、旅游交通和食品卫生安全检查。

    6.宣传促销方式多元化

    一是全面推进全区的文化旅游信息化建设,目前,通川区已经成立了融媒体中心,进行文化和旅游的宣传,融媒体中心注册开设了微信订阅号、头条号、企鹅号、百家号等10个流量平台,工作开展如火如荼。其运营的“达州之心通川”微信公众平台发送图文千余篇,在政务工作、资讯提供、舆论引导、大众娱乐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已成长为通川信息第一官方发布平台;二是积极举办或参与各类会展会议活动,如全市首届文旅发展大会、国际半程马拉松、乡村旅游文化节、磐石草莓节、台湾美食节、新村梨花节、蒲家牡丹节、北外李子节等节会;三是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增加我区旅游的电视曝光率;四是制作派发《四川旅游 f 通川专刊》;五是面向全市征集旅游宣传标语和logo形象标识的方式,不断提升我区旅游知名度。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融合发展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区旅游发展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依旧不够,缺少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集团公司,特色文化资源背后的旅游价值仍未被充分挖掘,制约了文化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2.与公共文化事业缺乏深度结合

    “十三五”期间,全区兴建了一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公园、广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但仍存在公共空间不足、文化设施利用程度低、文化活动举办频率不高、群众和游客参与程度低等问题,文化旅游发展与公共文化事业结合不充分,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旅游消费,制约了文化旅游氛围打造。

    3.基础设施和配套缺乏系统性规划

    我区目前游客服务中心接待力不足,区、特色乡镇、景区景点三级游客服务中心体系尚未建立;自驾车营地、加油站、休憩服务站、旅游公共信息平台等服务设施有待完善,难以满足散客的个性化、及时化需求;智慧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游客服务体系难以支撑通川区打造川东北地区宜游宜居的旅游综合服务集散中心的目标,游客潜在旅游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消费。

    二、发展机遇和挑战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为主流发展趋势,文旅产业链全面拓展,科技创新催生文旅发展新动能,深化改革激发文旅新发展活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文旅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科技赋能驱动文旅业态新变革,全域旅游将引领旅游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将促进文旅产业新格局,IP创意提升文创和旅游商品消费提升,高质量发展成为文旅产业的核心诉求,旅游集团文创化成为新发展载体,国家政策助力破解发展瓶颈。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达州市委五届历次全会、达州市第五次党代会和通川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落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文化自信,优化发展布局,聚焦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支撑,突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开放引领,整合资源要素,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升级,强化比较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着眼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支撑条件,结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主动融入“双城圈”、协同建好“示范区”,着力推动产业融合、乡村振兴、夜间消费、品质提升、要素集约、开放合作,努力建设文化和旅游名区,为率先建设达州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不懈努力。

    二、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

    从“五位一体”出发,以我区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为要求,在充分梳理我区文化旅游发展机理的前提下,囊括经济、社会、治理、环境等多方面内容,系统谋划文化旅游发展,避免处于缺乏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或者无效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状态。

    2.前瞻性原则

    正确把握我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形势,全面总结文化旅游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把握规划的高站位与全局性,注重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体现科学化、全局化、规范化,增强规划的前瞻性。

    3.协同性原则

    重点解决我区文化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立足我区产业和项目需求,强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密切配合,突出文化旅游要素的互补互融,突出规划的协同性要求。

    4.科技性原则

    注重科技的前沿和引领创新,将先进信息技术运用到文化旅游发展中,引导科学地规划目标设定和规划决策。同时,建立智能化信息平台提高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科学性,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覆盖从产业规划到开发的全过程。

    5.生态性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生态性发展能够保证城市和乡村的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朝着绿色发展、精细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才能保证文化旅游开发立足实际,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三、方向和定位

    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强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联动、公共服务普惠与均等化保障、产业增长与促进消费、深化改革与提升治理水平、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牢牢把握将文化和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这个方向,紧紧围绕通川区“率先建设达州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总体目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北翼都市城郊旅游目的地”为总体定位,结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助推通川区建设川渝宜居消费新中心、东西部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示范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

    1.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稳中求进、鼓励创新,通过“文旅空间整合路径、文旅产业赋能路径、文旅产品培育路径、文旅市场融合路径、文旅品牌塑造路径、文旅公服渗透路径”六大路径,开创文旅融合新天地,指导文旅融合实落地。真正做到“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2.全域旅游统筹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首批和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公示了168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开展。通过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十四五”期间全域旅游以建设、落地、提升为主,以示范区作为标杆,引领和启发更大规模的全域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3.乡村旅游重点发展

    十四五期间,乡村旅游以农业为基底,以文化为灵魂,实现“农业产业 文旅配套 文旅社区”综合开发。以“五好乡村”为抓手,促进乡村旅游品质升级与全面发展。

    4.景区品质提升发展

    面临门票下调压力,景区产品、服务、管理、营销需全面升级,以“令人尖叫的产品、铺天盖地的营销、精益求精的管理和服务”三大举措助推景区提质增效。

    5.夜间旅游综合发展

    十四五期间,以夜景为基础,寻找各地夜游经济的突破点,配合其他夜间消费业态引爆市场,做强旅游“夜经济”,实现夜游经济的效益与活力。

    四、发展战略

    1.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日前正式发布,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在“十四五”期间,将乡村旅游作为重要抓手,以旅游振兴乡村,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出发点,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带动乡村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2.文化自信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人要坚持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位居其一。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有效整合文化和旅游两个领域的资源与优势,推动两个产业的相互融合与发展,充分发挥文化 旅游的多重价值,文旅融合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在接下来的五年规划中,“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承载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的使命。

    3.数字中国战略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到现今,数字中国已是中国信息化历史进程的集中体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在文旅产业,数字中国促进了文旅升级。在数字中国战略带动下,“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推进“科技 文化 旅游”,提高产业动能,培育和扩大新消费市场,催生文化旅游新业态,推动产业和公共服务升级。

    4.生态文明战略

    党的十九大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2018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可见,生态文明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文化和旅游产业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自身也必须来一场“绿色革命”,达到开发与保护的博弈,走绿色、低碳、协调发展的道路。

    5.空间指引

    “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规划需要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度结合。确保规划更加科学、合理,确保文化旅游项目实施落地。

    五、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

    2025年,全游客接待量超过900.23万人次,年均增长18%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总收入89.59亿元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以上,文化旅游业在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大幅提高。

    2.产业目标

    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项;提升磐石月湖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品质,争创神剑园、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成达城记忆中国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建成磐石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蒲家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成神剑园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军文化公园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建成青宁云门天寨、明月犀谷省级旅游度假区,远期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双鱼湖、达州元梦谷省级旅游度假区;努力建设犀牛山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积极建设莲花湖滨水休闲和水上运动旅游区。对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完善旅游要素,提质增效。

    2025年,文化产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健全投融资机制,促进新消费、培育新动力、开拓新市场能力增强,力争培育年总产值100元以上的文化企业15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全面加强。加强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全区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实现100%。全博物馆总数达到6个,博物馆年服务人次达到54万人次,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保护率达到100%。

    创新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文化旅游投融资服务体系。推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更好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3.社会目标

    发挥旅游富民作用,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4万人,占本地就业总数比重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年出游率达到2.5次;加大乡村休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收入占当地农民纯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

    2025年,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基本达标,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美术馆、博物馆建筑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人均公共图书馆(室)藏量达到1.5册。

    六、发展布局

    依托通川区文化和旅游资源分布特征,结合文旅发展需要,构建“三片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都市文旅经济发展集聚区:围绕主城区打造文旅经济发展核心。

    环凤文旅产业一体发展区:包括犀牛山、凤凰山与凤凰山西麓三大组团。

    犀牛山组团:州河以东,包含磐石月湖旅游区、明月江新城及部分凤北和罗江区域;

    凤凰山组团:以凤北、罗江、蒲家、东岳为主;

    凤凰山西麓组团:以复兴和双龙为主。

    北部农旅融合发展区:包括青宁、梓桐、北山、江陵、金石、碑庙、安云七大组团。

    青宁生态康养文旅组团;

    梓桐红色旅游组团;

    北山诗歌文化组团;

    江陵巴河古码头文化组团;

    金石梯田艺术组团;

    碑庙知青文化组团;

    安云绿色生态组团。

    第三章“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主要任务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化建设

    立足制度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转变,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制定与完善有关法规,鼓励促进社会多元化投入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通川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公共文化资源适度向民间机构开放,每年划拨一定的公共财政经费,用于资助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并出台地方性法规,明确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的法律地位,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科学、合理、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引导个人、社会团体、基金会等参与通川公共文化服务地供给。建立有效地评价与监督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效率。

    (二)加快重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川陕革命根据地战史馆:项目位于罗江镇神剑园,博物馆以“川陕革命根据地战争历史”为主题,作为收藏、研究、宣传川陕苏区革命文物和历史的专题博物馆,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博物馆的建设深入挖掘通川红色历史特色,汲取优质资源,围绕“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形象,将“年代感”与“科技感”相结合,做到“户内展陈户外化”,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科技配套的同时,注重营造红色环境氛围,力将战史馆打造成为通川红色精神传承的一张新名片。

    “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军文化公园:项目位于梓桐镇,依托“红色第一联”的知名品牌,利用现有的红色文物,在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进行保护性开发,重点建设综合服务区、一般游览区、核心游览区、生态保护区等四大片区,并对园区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和场镇风貌进行提升改造。综合服务区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集散广场、研学教室等旅游服务设施;一般游览区打造红军历史文化纪念馆、红军文化大讲堂、红军广场、红军主题酒店;核心游览区以“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为核心,以保护为主,辅以旅游开发,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系统展示和宣教“红色第一联”历史文化故事。

    通川区川菜文化博物馆:项目位于经开区,规划总面积6000平方米,博物馆内建设典藏馆(陈设川菜饮食器皿)、川菜原料展示区(展示川菜原料以及蔬菜、家禽等无公害绿色产品)、互动演示馆(现场演示川菜的刀功、火候及成菜过程,游客可以通过“玩做菜”参与互动体验)、品茗休闲馆、办公区等配套设施。

    四川弦乐博物馆项目选址于达州市通川区柳家坝滨江湿地公园内,总投资不低于10亿元,面积约8000平方米。博物馆以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主,兼具参观游览、艺术观赏、教育推广、科学研究等价值与功能。集“旅游博物馆”、“旅游文化”、“旅游音乐”、“旅游科技”、“博物馆教育”等形式多元化发展。项目建成后,博物馆将展示至少200件古董提琴、30架19世纪古董钢琴和多种弦乐乐器,并组建管乐团和交响乐团进行公益演出。目前项目正在建设过程中,计划于20216月完成建设。

    通川区柳家坝文体中心:项目位于罗江镇柳家坝,是集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市民文化广场、影剧院、体育馆、足球场、篮球场、室外游泳池、羽毛球场、网球场、游步道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体公共服务功能区。(其中:图书馆,规划总面积8000平方米包含阅览区、藏书区、办公区、电子阅览室、特殊人群阅览室、公共活动区等配套功能;文化中心,规划总面积15000平方米,包含演艺大厅、多功能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配套功能;数字博物馆,包含智慧数字展厅、3D数字视觉、三维互动系统数字展馆、办公区、配套设施设备等,数字博物馆建成后委托第三方运营。)

    明月江新区综合文化中心:项目位于明月江新区,项目规划总面积150000平方米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市民文化广场、影剧院、演艺大厅、多功能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及相关配套设施。

    北山镇诗歌文化陈列馆提升:项目位于北山镇,完善提升北山诗歌陈列馆的管理和功能,在此开设诗歌文化交流会和论坛,形成探讨诗歌文学及《北山风》的发刊地。可将北山农民诗人的作品精选,做成诗歌屏风、诗歌长卷,纺织在诗歌陈列馆中,供游客阅读鉴赏;设立游客题诗集,来此游客可将自己的诗歌写在其中,每季度邀请文学专家品鉴,选出优秀的作品,聘请达州民间书法家,书写两份,一份收藏于诗歌陈列馆中,另一份邮寄给游客。此外,可将游客喜欢的诗歌,制作成诗歌书法扇面,销售给游客,形成北山特色旅游商品。

    磐石自然研学基地:项目位于磐石镇,建设自然学校,通过农业科技展示 自然教育,打造创意农业园农业研学基地。

    罗江干部学院:项目位于罗江镇,学院围绕建设“省级一流干部学院”目标,把准“立足通川、服务达州、面向全省”办学定位,突出“红色牌”培训特色,走内涵式发展和开放式办学路子,着力打造一个以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面向全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部队等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基地和实训平台。

    罗江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位于罗江镇,通过与校企合作,打造研学教育基地,与神剑园、川陕革命根据地战史馆、国防科技体验馆等结合起来,针对中小学生,开设夏令营、研学课程等活动。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加快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推动数字公共文化建设,实施“互联网 公共文化服务”,建立通川区公共文化服务和大数据平台,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处理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务信息平台,主要承担相关管理部门处理、配置文化资源的公示,以及群众对于文化服务需求反馈。建立通川区群众文化信息网络平台,平台具有信息服务和文化配送等主要功能。平台可整合全区所有群众文化、公共文化信息资源,设立群众人才、团队、节目资源等相关数据库,为全区群众查询文化信息,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菜单,文化配送功能可使基层群众通过网络终端点击预约,实现群文机构与市民群众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平台也可提供相关的文化培训服务,由全区相关群众文化业务干部和文化艺术专家定期为市民群众提供免费的培训辅导。利用网络的高效、便捷和互动性,全面提高文化事业部门的运行效能,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执行的高效化。

    (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

    树立正确的创作导向:文化艺术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本的导向,必须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建立文艺精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文化艺术创作坚持不断创新的导向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同时也要立足实践,注入时代精神,增强文艺作品的时代感文化艺术创作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凝聚人心,弘扬主旋律,找准思想共鸣点,创作出人民群众听得懂,入人心的文艺精品

    繁荣文化精品创作:创新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编制发布通川“十四五”期间文艺精品创作选题规划,加大对原创性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曲艺、小品、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扶持。坚持振兴北山诗歌、巴渠童谣、巴渠河川剧艺术、巴渠情歌等传统民间文艺和传统戏曲曲艺。加大对文艺精品重点项目的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培育有竞争优势的文艺创作团队,提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支持开展以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为主题的“神剑园大型实景沉浸体验式剧目”、以山水灯光秀为表现形式的“烟雨达城大型水秀演艺”、以展示老达城文化为主题的“达城记忆大型行进式实景演艺”创作。

    加强优秀作品传播推广:持续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常态化抓好乡镇文化赶集系列活动、读书送书下乡活动、“元九登高”全民健身风采展示暨文艺会演、通川全民体质监测活动以及达城之春音乐会通川区新年音乐会、乡村文化旅游节、李花节、农业丰收节、脆李采摘节、果蔬采摘节、北山诗歌节、非遗文创节等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发挥“元九登高节”、“乡村文化旅游节”、“达城之春音乐会”等重大文化活动示范引导作用。扩大优秀文艺作品知名度和观众覆盖面。发展网络文艺,创新艺术传播渠道。加强对剧场、演艺区发展的支持和引导,探索推进艺术产品创作生产与剧场资源的整合利用。支持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培育开展乡村春晚、广场舞、文化礼堂主题文艺巡演、月末戏剧大舞台、乡镇文艺会演等活动。鼓励兴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俱乐部,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以及个体放映队等。

    专栏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重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川陕革命根据地战史馆、“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军文化公园、通川区川菜文化博物馆、四川弦乐博物馆、通川区柳家坝文体中心、明月江新区综合文化中心、北山镇诗歌文化陈列馆提升、磐石自然研学基地、罗江干部学院、罗江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互联网 公共文化服务”行动、建立通川区公共文化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建立通川区群众文化信息网络平台。

    重大主题创作工程: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年为契机,加强题材规划,设立专项奖励资金,举办区级诗歌展、美术展、书法展、篆刻展、民间艺术品展、专题摄影展、文艺会演和原创歌曲、原创剧本、文学创作大赛等活动,推出一批优秀题材,创作一批原创剧本,打造一批舞台佳作,争取在省级重大艺术评比中取得佳绩,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走在全市前列。支持开展神剑园大型实景沉浸体验式剧目、烟雨达城大型水秀演艺、达城记忆大型行进式实景演艺创作。

    文艺创作生产源头建设:加快制定支持文艺工作者长期深入生活的政策措施,采取资助、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采风创作,各文联和各协会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每年组织1-2次文艺采风活动。通过举办创作座谈会、作品研讨会及专题创作活动等方式,邀请省内外知名文学艺术家前来授课、指导、研讨,切实加强对外文艺交流活动,提高我区的文艺创作水平。加强对各艺术门类领军人物和代表性艺术家的宣传推介,支持其采风创作、外出交流办展、演出、出版艺术创作成果等。

    文艺作品阵地建设:切实加强文艺作品阵地建设,加强“通川文旅”微信公众号的文艺阵地建设,积极利用新闻媒体和上级文联、作协等系统的文艺阵地及时展示我区的文艺创作成果,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积极鼓励原创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大力支持“北山风”等原创文学平台的发展,加强与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等新型文学类型作家的联系,推动文艺作品的传统传播方式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三是适时规划创作生产一批重点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类型的新兴文艺作品,推动网络文艺健康繁荣发展。

    公益性文化活动:乡镇文化赶集系列活动、读书送书下乡活动、“元九”登高全民健身风采展示暨文艺会演、通川全民体质监测活动以及达城之春音乐会、通川区新年音乐会、乡村文化旅游节、李花节、农业丰收节、脆李采摘节、果蔬采摘节、北山诗歌节、非遗文创节。

    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有序推进文化遗产申报及文物保护工作

    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达州市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和生态保护区。十四五期间,争取增加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2个,不断完善通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在十四五期间,完善通川区县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工作;完成通川4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两划工作,明确每处文保单位边界。制作通川区文物保护地图,对通川境内所有文物点、文物保护单位等进行统一标注,便于相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对通川区各个文保单位,开展原貌修缮工作。对省保中山寺、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制定科学规划,合理保护和利用。进行江陵古镇与古驿道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争取申报成为省级文保单位。为每处文保单位配齐业余文保员,加大投入,建立文保员津贴长效机制,确保稳定的文保员队伍。加强日常监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日常监管工作,确保每年至少对省级文保单位巡视3次,市级文保单位巡视2次,县级保护单位巡视1次。

    (二)科学开展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全民参与”,提高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水平和效益。通过科学全面的规划,加强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整治,并通过适当加建一定规模的新建筑以保证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开发价值,提高环境的整合度。通过适当的功能置换,使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成为具有文化展示、文化发布、文化休闲、文化旅游等以特色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示和体验城市文化特色的舞台。以此确保历史建筑有机保护、活化利用,历史街区规模成片、风貌协调。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大小北街、三圣宫巷、蒲草田巷、桑树巷、凤凰头、柴市街、徐公祠巷、滨河东路、女人街等历史街区和文化空间,以达州老城为核心,通过整体性保护与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融合发展利用,打造通川文化旅游地标空间,成为通川的“城市文化会客厅”。结合乡村振兴,重点对松坪村、玉坪寨村、曾家沟村、四凡村、金凤村、长梯村、草庙村等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与利用,坚持保护传统村落文物为前提,改善村落基础设施,加强传统村落文化整体展示,重点突出,参观与体验相结合,系统打造传统村落文化产业链,形成体系化经营模式。

    (三)加大“非遗”传承扶持力度

    推进罗江八一希望学校、新村乡中心学校、碑庙镇中心学校、江陵镇中心学校、江湾城幼儿园、荔舞飞扬艺术培训学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学校建设,充分利用课间操、课外兴趣小组以及品德课、艺术课等,邀请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辅导,建设一批巴渠河川剧、巴渠童谣、巴山刺绣、手工竹编、民间剪纸等特色学校,拓展学生学习传承非遗等德育创新项目,开设专题校本课程,实现“非遗”教育“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推进柴市街非遗文化交流中心、磐石文创基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与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省级、市级非遗文化研究与传播机构合作,积极推动巴渠河川剧艺术、达县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蛇难爬”消肿散、达州元九登高节等非遗产品的市场化拓展。立足市场,进行非遗文创产品创新扶持项目,将传统手工艺非遗产品进行创新设计,转化成为可以吸引游客购买的文创旅游商品。常态化举办非遗保护传承演出活动。稳步落实“非遗新苗计划”、“非遗名匠计划”和“非遗导师制”传承机制,加大“非遗”传承人的补贴力度,增加对学徒的补贴,提升“非遗”传承者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对企业和个人出资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给予资金奖励或税费优惠。抓好政策落实,鼓励、扶持和引导社会团体及个人创办博物馆,大力扶持民办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专题博物馆。

    (四)实施美丽乡村文化传承行动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在统筹考虑乡村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通川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为文化发展预留空间。创新传统文化的保护手段,从建立乡村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宣传教育、运用科技手段、创建文创街区和传统村落等方面入手,正视今日乡村的变化,做到乡村文化遗产地活态传承。扶持培养文化传承人和研究者等专业人才,评选民俗文化和民俗工艺传承人,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强化农民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保证他们在建设自己的家园时享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加强宏观引导,通过多渠道、多元化筹资,积极探索出解决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中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

    专栏2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点项目

    文化遗产申报及文物保护工程:增加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2个,不断完善通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完善通川区县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工作;完成通川45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两划工作;对省保中山寺、红八十八师政治旧址、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制定科学规划,合理保护和利用;对江陵古镇与古驿道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申报工作,争取申报成为省级文保单位;确保每年至少对省级文保单位巡视3次,市级文保单位巡视2次,县级保护单位巡视1次。

    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工程:对大小北街、三圣宫巷、蒲草田巷、桑树巷、凤凰头、柴市街、徐公祠巷、滨河东路、女人街等历史街区和文化空间进行保护性开发与利用;对松坪村、玉坪寨村、曾家沟村、四凡村、金凤村、长梯村、草庙村等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与利用。

    “非遗”传承扶持工程:推进罗江八一希望学校、新村乡中心学校、碑庙镇中心学校、江陵镇中心学校、江湾城幼儿园、荔舞飞扬艺术培训学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学校建设;推进柴市街非遗文化交流中心、磐石文创基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进行非遗文创产品创新设计项目;常态化举办非遗保护传承演出活动;落实“非遗新苗计划”、“非遗名匠计划”和“非遗导师制”传承机制。

    实施美丽乡村文化传承行动制定“通川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扶持培养文化传承人和研究者等专业人才;评选民俗文化和民俗工艺传承人;探索解决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中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

    三、构建文化旅游产品新体系

    以通川优质的文旅资源为主线,基于市场背景下目标客群需求精心打造文旅产品,通过““都市文旅经济发展集聚区、环凤文旅产业一体发展区、北部农旅融合发展区”,形成“城市文旅产品、近郊文旅产品、乡村文旅产品、多彩文旅线路”共同组成的文旅产品新体系。

    (一)提升基础产品:乡村文旅产品

    充分利用通川区北部七个乡镇的传统农业产业、乡村聚落、民俗文化、现代农业园区,将重点村落、产业园区以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方向来建设打造,将重点集镇以旅游集散地的发展方向来建设打造,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聚集连片,把七支点乡镇地打造成“中国最美乡村”,彰显“川东乡村旅游”品牌IP,建设成川东地区旅游带上最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根据《达州市通川区农家乐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方案》指示,在青宁镇、金石镇、碑庙镇等区域打造农家乐产业集群,以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前提,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重点,以依托农业产业园赏花、品果、餐饮、休闲游为路径,为游客提供观光、赏景、采摘、避暑、游玩及住宿服务,为通川城区居民提供周末及小长假提供休闲娱乐好去处。

    (二)发展重点产品:近郊文旅产品

    围绕通川区近郊的旅游资源潜力,深度与当地民俗文化内涵、产业基础相结合,积极培育一批丰富多彩的郊野休闲产品;构建若干条特色精品旅游游线;开发“农耕/产业文化 游乐主题”模式的大型综合游乐产品;持续举办各类主题节庆活动,深化文化体验和休闲旅游的结合;以特色商品为载体进行创意性设计,利用活态展览展示及商品销售进行一体化推进;利用通川近郊旅游资源,开发康养运动产品。

    (三)打造核心产品:城市文旅产品

    深度开发达城特色文化旅游,充分挖掘达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融合红色文化、巴文化、市井文化、码头文化、非遗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快培育一批文化街区、文化展馆、文化公园、文旅商业综合体、文创商街等文旅项目,重点抓好以达州老城为依托的“达城记忆文化旅游区”城市文化名片的打造。提升城市商业街和商业综合体等城市购物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将非遗手工艺品进行文化创意设计,开发可以吸引游客购买的文创旅游商品;大力发展节庆演艺产品,持续办好元九登高节、元宵节、端午节、庙会、灯会、国际马拉松赛事等文旅节庆,打造高水准的地方特色的实景演艺作品;开发夜间旅游产品,以“夜演”、“夜宴”、“夜购”、“夜娱”、“夜游”、“夜宿”为主题,打造光影秀、文化演艺、特色美食街、休闲商业街、主题酒吧街、州河夜游巴士、主题酒店等夜游产品;提升运动公园、城市公园、运动基地等运动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马拉松赛道、皮划艇训练基地、骑游绿道、时尚户外等运动健身项目的建设,构建完善的城市运动健身产品体系。

    (四)构建旅游线路:多彩文旅线路

    充分整合通川及周边省市文旅资源,满足“休闲度假、放松身心、快旅慢游”为前提进行文旅线路组织设计,通过分析各景区(点)之间的空间关系、道路结构、旅游可达性,产品特色、旅游成本等现状,采用“动静交错”、“多样组合”等设计理念,科学设计游览线路,充分展现通川区各文旅景点的功能和特色。构建:4条跨省精品游线、4条万达开经济圈(老川东)精品游线、2条省内红色精品主题系列游线、3条市域精品游线、“1 4”通川区全域精品主题游线。

    专栏3构建文旅产品新体系重点项目

    城市文旅产品:达州印象文化广场、州河码头、州河水上航线、夜游州河驳岸美化、夜景观提升、大北街区-巷坊佳肴、凤凰头—达城之心、柴市街—文商荟萃、徐公祠巷—名士芳华、滨河东路—市井民乐、女人街—时尚潮流、“达城记忆”大型行进式实景演艺。

    近郊旅游产品:磐石月湖旅游区、明月犀谷温泉旅游度假区、罗江红色绘本创艺项目、双龙川东民居印象旅游区、达州元梦谷农文旅融合项目、蒲家蓝莓主题乐园、双鱼湖旅游综合开发区、经开区工业旅游示范区。

    乡村旅游产品:青宁 f 云门天寨、青宁油画文创基地、“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军文化公园、梁上泉旧居提升打造、江陵古镇、金石梯田、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碑庙知青大本营、安云生态园、北山诗歌文化走廊。

    文旅线路规划:

    4条跨省精品游线

    1.西安-安康-达州、通川-重庆;

    2.兰州-广元-巴中-达州、通川-重庆;

    3.成都-南充-达州、通川-重庆;

    4.达州、通川-重庆-贵阳-遵义。

    4条万达开经济圈(老川东)精品游线:

    1.巴文化旅游线路:达州巴山夜雨(通川区达城记忆文化旅游区)——宣汉(罗家坝遗址)——开州(开州博物馆)——万州(天生城遗址)——渠县(城坝遗址);

    2.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万州(革命烈士陵园、三峡移民纪念馆)——开州(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故居))——万源(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达州(通川区神剑园、“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军文化公园)——渠县(红色渠县纪念园);

    3.高峡平湖旅游线路:万州(万州大瀑布、万州三峡平湖)——开州(汉丰湖、雪宝山)——开江(飞云温泉)——通川(莲花湖、磐石月湖旅游区)——宣汉(巴山大峡谷)——万源(八台山);

    4.乡村旅游线路:万州(同鑫蔬菜大观园)-开州(盛山植物园)-宣汉(洋烈水乡)——通川(磐石月湖旅游区、金石艺术五彩梯田、双龙川东印象民居)——渠县(碧瑶湾)。

    2条省内红色精品主题系列游线:

    1.川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线:成都(天台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广安(邓小平故居)——达州、通川(神剑园)——巴中(王坪旅游景区)——南充(朱德故居纪念馆、张思德纪念馆等)——广元(红军渡 f 西武当山景区);

    2.川陕苏区(川内)红色文化之路: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达州、通川(“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军文化公园)——南充(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广元(中国红军城)——绵阳(红军胜利纪念碑)。

    3条市域精品游线:

    1.达州市域红色精品游线:万源(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宣汉(巴山红军公园)——通川(神剑园、“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军文化公园)——达川(石桥古镇)——渠县(贵福红色文化旅游镇);

    2.达州市域生态精品游线:万源(八台山)——宣汉(巴山大峡谷)——通川(凤凰山、犀牛山、铁山森林公园等)——达川(真佛山)——大竹(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3.达州市域休闲度假精品游:万源——宣汉——通川(达城记忆中心城区、青宁云门天寨、磐石月湖旅游区、明月犀谷温泉旅游度假区、双龙川东民居印象旅游区等)——达川——渠县——大竹。

    “1 4”通川区全域精品主题游线:

    1.通川全域精品大环线:通川中心城区(莲花湖—凤凰山景区、达城记忆文化旅游区等)——双鱼湖旅游综合开发区——明月犀谷温泉旅游度假区——达州元梦谷农文旅融合项目——磐石月湖旅游区——罗江红色绘本创艺项目——515艺术创窟——金凤村——经开区工业旅游示范区——蒲家蓝莓主题乐园——安云绿色生态组团——青宁生态康养文旅组团——碑庙知青文化组团——“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军文化公园——北山诗歌文化组团——江陵巴河古码头文化组团——金石梯田艺术组团——双龙川东民居印象旅游区——复兴商贸综合服务区——通川中心城区;

    2.“诗画通川 f 红情绿意”文旅融合主题游线:通川中心城区(莲花湖—凤凰山景区、达城记忆文化旅游区)—四川弦乐博物馆—磐石月湖旅游区(秦巴农耕文化博览馆、文创基地)—罗江红色绘本创艺项目—515艺术创窟—青宁生态康养文旅组团—“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军文化公园—北山诗歌文化组团—碑庙知青文化组团—江陵巴河古码头文化组团—双龙川东民居印象旅游区—通川中心城区;

    3.“ 山水通川 f 生态山水之都”生态康养度假主题游线:凤凰山-达城记忆文化旅游区-州河夜景)——双鱼湖旅游综合开发区——明月犀谷温泉旅游度假区—达州元梦谷农文旅融合项目——磐石月湖旅游区——金凤村——安云绿色生态组团——青宁云门天寨——千口岭森林公园——碑庙湿地长廊——江陵巴河古码头文化组团;

    4.“乡情通川 f 巴蜀田园之乡”乡村休闲娱乐主题游线:双鱼湖旅游综合开发区——明月犀谷温泉旅游度假区——磐石月湖旅游区——金凤村——蒲家蓝莓主题乐园——点兵山脆李产业园—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金石艺术五彩梯田——双龙川东民居印象旅游区;

    5.“科技通川 f 工业创意之都”工业 旅游 科创主题游线:通川中心城区——罗江红色绘本创艺项目——515艺术创窟——东岳工业创客基地——经开区工业旅游示范区——复兴商贸综合服务区(工业科学园区)。

    四、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能力

    (一)提升旅游交通基础设施

    1.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全区形成以航空、水运、铁路、公路多种运输方式功能互补的对外交通格局,构建“六铁八高、三横六纵、两处机场、两个航道”的内外综合交通系统骨架,使之成为服务全市、覆盖川东北、辐射川渝陕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旅游公共交通规划:规划开通通川区主要游客集散点至各核心乡镇、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对接。综合考虑区域交通条件和全域旅游发展需要,规划旅游公交车,方便城区联系主要旅游乡镇及景点,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交通。综合考虑游客水上体验需求,在主要河流或水域设置码头及提升规划水上航道。

    3.旅游特色交通规划:依托景观条件突出、路面质量优良的国道、省道和乡村公路,提升沿路景观效果,配套服务设施,打造自驾风景道体系。结合景区景点交通条件和自然生态景观及红色文化,规划特色骑马游览体验线路。依托G201、S303、S204打造主要骑行游览线路,打造景区内部道路为次要骑行线路,完善自行车骑行系统及休憩点。结合《四川省低空旅游发展规划》建设通川秦巴山地-川东平行岭谷低空旅游基地,将通川打造为川东北岭谷低空旅游先行示范区。

    (二)提升旅游服务要素配套

    1.餐饮规划合理布局餐饮服务设施,提供多样化餐饮选择;创新开发乡村生态餐饮,融入特色化地域文化;举办通川美食文化节庆,形成系列化美食产品。

    2.住宿规划适应多元体验需求,丰富住宿接待类型;参照住宿类型标准,提升服务接待质量;充分展现地域文化,创新特色住宿产品,为游客提供独具一格的自然、和谐、艺术、原生态的住宿体验。

    3.旅游购物体系规划打造“四大旅游商品系列 九大类购物场所”旅游购物体系,创新模式,规范管理,为游客带来别样的购物体验,提升通川区旅游商品及购物环境。

    4.康体娱乐休闲规划依托现有资源条件和文化娱乐方式,结合旅游项目规划,打造“康体运动型 文化体验型 休闲观光型 节庆演艺型”全域旅游康体娱乐体系。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需动静结合、以动为主,昼夜结合、以昼为主,使休闲娱乐成为旅游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三)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1.旅游集散体系建设综合考虑服务半径、交通布局、旅游资源、客源市场等因素,加快建设以旅游接驳换乘系统、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休闲餐饮购物、旅游投诉管理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集散中心,构建覆盖通川区的旅游集散体系。

    2.自驾游服务体系规划:综合考虑游客自驾体验需求,在旅游集散中心及主要乡镇规划建设自驾车租赁点和维修救援点。结合景区景点交通条件和自然生态景观,建设特色汽车营地。依托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开通集自驾游线路查询、推荐、咨询、车辆预定等服务为一体的自驾游网络平台(通川/达州自驾游网)。

    3.旅游安全体系建设:制定与旅游安全相关的行业管理规定,进一步加强旅行社、客运、交通运输业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完善集旅游安全法规、旅游安全预警、旅游安全控制、旅游应急救援、旅游保险“五位一体”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

    专栏4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能力重点项目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交通:建设北山-梓桐、江陵-金石、新村-金石、新村-东岳、新村-双龙、新村-蒲家、蒲家-安云等七条乡村道路(三级公路标准);

    2.旅游公共交通:规划开通通川区主要游客集散点至各核心乡镇、主要乡村旅游点的旅游专线,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对接;在主要河流或水域设置码头及提升规划水上航道,建设罗江、柳家坝、韩家坝、江湾城、南门码头、达州港码头、江陵等7个码头,建设主城区-罗江、主城区-凤北-罗江、江陵游船等3条水上游览线路。

    3.旅游风景道:打造江陵-北山-梓桐、梓桐-碑庙-青宁-蒲家、蒲家-魏兴-罗江-磐石、碑庙-金石-龙滩-双龙-复兴、蒲家-魏兴-东岳-罗江-凤北-东城-朝阳5条旅游风景道。

    4.低空旅游航线:建设通川秦巴山地-川东平行岭谷低空旅游基地,将通川打造为川东北岭谷低空旅游先行示范区。

    旅游服务要素建设:

    1.旅游餐饮:依托通川特色乡土产品,如灯影牛肉、七星椒、花菇等,打造具有通川特色的乡村生态餐饮品牌;开发地域特色、养生膳食、有机餐饮、创意主题餐饮、乡土小吃、休闲慢餐、户外小吃等餐饮业态;举办通川美食文化节,举行餐饮名品评选、研讨互动,鼓励创新、培育推广特色通川餐饮品牌。

    2.旅游住宿:引导住宿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全区旅游接待设施类型,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管理上乘、服务一流、高中低档结合的旅游住宿体系;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对现有的旅游住宿接待设施从硬件和软件上提档升级;提炼通川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元素和符号,精妙地运用至建筑设计和细节装饰,打造通川特色住宿产品。

    3.旅游购物打造“四大旅游商品系列 九大类购物场所”旅游购物体系。四大商品系列:乡土通川(灯影牛肉、环凤脆李、蓝莓、七星椒、葡萄、猕猴桃、花菇、葡萄酒、猕猴桃酒、蓝莓果酱、辣椒酱等),红色通川(玩偶摆件、挂饰、纪念章、服饰、贴近生活的红色文创产品,如U盘、行李箱、台灯、手机壳等),古韵通川(诗歌集、明信片、竹编名人像等),匠心通川(竹编工艺品、木制工艺品、微型竹编、笔筒、木刻版画等)。九大类购物场所:城区商业购物中心、城区及各乡镇特色商业街、各农旅融合示范区与旅游景区的旅游商品展销园区、特色旅游文创园、景区购物点、特色村落购物点、一二级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商品专柜、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子商务平台等。

    4.康体娱乐:根据通川区现有资源条件,将现状与规划相结合,打造“康体运动型 文化体验型 休闲观光型 节庆演艺型”全域旅游康体娱乐体系。将健康疗养、体育运动等业态聚合起来,提升运动公园、运动基地等运动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马拉松赛道、骑游绿道、时尚户外等康体运动项目的建设。深度挖掘通川区历史文化,创新文化利用方式,把特色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旅游消费的各环节和旅游活动的各方面,加快培育一批文化街区、文化展馆、文创公园、文化村落、文创基地等项目。结合城市景观和田园风光,开发时尚购物、城市“夜游”、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乡野露营等休闲观光产品。创新开展元九登高节、六相纪念节、郊野音乐节、田园风筝节、农民丰收节、脆李采摘节、北山诗歌节等文旅节庆,持续举办马拉松、环山环湖自行车等国际赛事,寻求与国内高水平创作团队合作,打造“达城记忆”、“烟雨达城”等高水准的地方特色实景演艺作品。

    旅游公共服务提升:

    1.旅游集散体系:依托通川区中心城区建设综合型旅游集散中心;依托通川区近郊城镇,打造磐石镇、罗江镇、复兴镇二级旅游集散中心;围绕主要旅游节点,建设复兴镇、经开区、安云、青宁、梓桐、北山、碑庙、金石以及江陵三级集散服务点。

    2.自驾游服务建设:建设城区旅游集散中心、青宁镇、磐石镇、罗江镇、江陵镇5个自驾车租赁点;建设城区旅游集散中心、青宁镇、磐石镇、罗江镇、江陵镇5个维修救援点;建设青宁云门天寨、神剑园、磐石月湖旅游区、双鱼湖旅游综合开发区、蒲家蓝莓主题乐园、“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军文化公园、明月犀谷温泉旅游度假区7个特色汽车营地。

    3.旅游安全:严格按照《旅游者安全保障办法》建立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旅游经营单位的安全指标控制与监管,推动旅游企业进行自我安全控制,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形成安全互控,构建旅游安全控制系统;与旅游集散中心相结合,建立由旅游救援指挥中心、旅游救援机构、旅游救援辅助机构组成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推动旅游公共救援平台一体化,建立旅游应急救援领域的专用指挥平台;建立通川区旅游风险预警中心,打造三级旅游安全保障救援体系。

    五、培育新业态新经济和加强新型产业要素集聚

    (一)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鼓励和引导企业对接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支持,扶持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和品牌,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重点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数字化,促进移动游戏、电子竞技、大众媒体等新业态发展,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规范社会艺术教育培训,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

    (二)促进旅游产业体系丰富提升

    建立产业架构和目标体系;建立以生态保护与发展为前提,以“乡村振兴”为重要目标的产业架构和目标体系;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全区文化产业的建设,建立产业新业态扶持清单,促进“文化旅游 ”和“ 旅游文化”等多种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新型文化旅游和产业园建设;建立本地和外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产业资本架构;建立与社会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融合的旅游文化发展格局;逐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产业运作模式和国际化布局。发挥各类协会组织和专业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在新项目新业态方面的作用。

    (三)以主题和专项培育新业态新经济

    积极推动徒步、骑行、自驾、低空旅游等新项目,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探索开展多种专项旅游模式,逐步提高通川区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通川区旅游业快速成长。

    (四)以重大项目促进新业态新经济

    积极融入“大巴山 f 大三峡”旅游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川陕革命根据地。以“神剑园”为核心打造一批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文化旅游区,以“元九登高节”为载体,打造一个通川民俗文化为核心的重大节庆。推进落实一批文旅产业集聚区,提升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强文旅产业要素集聚。

    专栏5培育新业态新经济和加强新兴产业要素聚集重点项目

    文化创意与数字和生活相融合:利用通川的老城故事、巴山文化、名人历史、诗歌古籍、红色精神等,增加艺术作品创作展、动画短片制作、音乐创作、小程序游戏、卡通主题、文化创意商品设计、工业设计等,制作一系列别具通川风韵的形象创意作品,线上线下融入通川的吃、住、行、游、购、娱中,塑造城市整体文化氛围。

    直播平台和聚合社区:利用网络直播,打造一批展示通川古迹、传统村落、美丽乡村、文化小区的直播秀,通过不同时节、天气,开展系列主题直播活动,引流增量;打造聚合社区,主题选择达城记忆文化社区、巴山夜雨文化社区、艺术时尚文化社区等。

    文化娱乐大数据分析公司及自媒体用户孵化:了解最新文化娱乐行业需求,瞄准需求用户痛点,培育通川专属的网络自媒体用户,扩大营销手段。

    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一)创新主题推进文旅融合

    建立文旅融合创新主题扶持清单,以消费升级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结合红色文化、历史名人文化、老城文化、诗歌文化以及农耕文化等,依托通川区各类资源条件,有效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打造一批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的景区景点,植入文化体验、历史博物、文化创意、生态科普观光以及文化演艺等新的主题产品,制定对应主题游线,塑造通川文旅融合的核心和风向标,以此相互促进带动,形成新的品牌效应,增强游客参与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同时依托“文化 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再以此为载体,与市区、周边城市的中小学校合作,建立研学教育基地,与高校合作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与研学旅游机构、专业培训机构建立拓展训练基地,实现“教育 文化 旅游”的融合。

    (二)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文化宣传、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文物收藏及开发利用、文旅游产品研发等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增加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都市郊野旅游、生态度假”这一大引领,构建旅游产业链条,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推动旅游 文化、农林牧、交通、工业、康养、商务、体育、IT以及房地产等全行业融合发展,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造血功能,构建通川区生态度假与康体养生、文化体验与研学教育、休闲农业与亲子娱乐、健身体育与赛事活动、智慧与工业旅游科技五大产业集群的发展。

    专栏6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重点项目

    生态度假与康体养生产业融合工程:通过生态、文化、医疗三位一体,实现“1 1 1>3”组团效应,建设明月犀谷温泉旅游度假区、温泉度假酒店、凤凰山、犀牛山生态度假旅游区、千口岭森林公园、青宁 f 云门天寨、文化基地康养类产品项目、生态酒店、药膳食材、特色生态园、温泉疗养等系列内容。

    文化体验与研学教育产业融合工程:面向大众游客、文化爱好者、学生群体、大中型企业等,实现“文化 旅游 教育”,开发“文化 旅游”地体验设施,如文化休闲街、文化体验工坊、文化科技展馆、文化演艺舞台、文化景观小品、文化主题度假酒店、文化节庆活动,开发研学基地、博物馆、科普中心、自然课堂、实验基地等研学教育设施,塑造观光、节庆、演艺、手作、科技、美食六大特色体验。

    休闲农业与亲子娱乐产业融合工程:集“农、俗、游、展”一体,培育乡村休闲度假庄园、田园综合体,强化通川的特色果园、农田、花卉等规模化种植,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园或田园综合体,通过深加工农副产品、博览电商交易平台、花卉、水果等主题节庆和展销活动、亲子互动娱乐等强化农旅融合,拓展旅游融合产业市场品牌,提升产业附加值。

    健身体育与赛事活动产业融合工程:积极培育国际影响力的户外体育运动赛事、推出多元运动旅游项目,打造山地运动公园、赛事节庆活动、运动会展、户外运动基地、山地运动地产以及山地休闲项目,利用生态型旅游景区,开展生态健身 旅游等项目,进行体育用品销售,分别打造观赛型体育产品如:马拉松、自行车赛、山地攀岩等,体验型体育产品:如山地徒步、室内速滑、低空体验、山林骑行等。

    智慧与工业旅游科技产业融合工程依托现有大数据产业,打造文旅、工旅共融生产企业,建设通川智慧产业创新联盟,紧抓三大产业:1.文创研发设计:进行专业团队孵化和智慧观光体验。2.工业生产加工:以东岳工业创客基地、复兴工业科学园区为龙头打造工业旅游体验,配与产业、加工、物流综合一站式生产基地。3.科技创意博览交易:智慧产业博览、特色智慧产业体验中心、工厂参观体验、工艺品创意展、科技灯光秀。

    七、强化科技赋能文化和旅游发展

    (一)促进数字文旅发展运用

    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探索通川区在线旅游、数字文创的新型文旅产业模式,推动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转型。在当前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加强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通过云娱乐、云直播、云看展等模式,创新开展“云”旅游,引导文旅产业向线上产业转型。

    提升优化文化和旅游智慧系统,到2025年完成全通川区智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文化旅游数据平台投入全面使用。充分利用位置大数据、人工智能、旅游管理平台等数字技术和内容应用,将数字经济和旅游大数据相结合,实现互联 AI协作,融合全域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智慧化服务和管理水平,发挥数字文旅的引领作用,以大数据智慧化驱动产业实现再升级。

    (二)推进文旅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构建数字文旅体系

    依托通川区的政务云、政务网和大数据管理平台,整合全域文旅资源,构建文旅主题数据资源库,实现通川区文旅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共享利用。加强对通川区数字文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合理运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GIS和GPS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通川区旅游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充分整合文旅企事业内部数据及市政、交通、公安、工商、气象、国土、建设、运营商、OTA、搜索引擎等行业外数据,建立健全通川区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和智慧服务、管理、营销体系等综合应用平台,构建完善的数字文旅体系。

    (三)加强智慧技术应用和体系建设

    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乡村旅游点、智慧文旅园区、智慧博物馆等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完善旅游目的地5G基站、数据中心、融媒体中心、云平台、智慧灯杆、宽带网络、智慧导览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建设,夯实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基础。提升公共文化场所、旅游公共场所、文化和旅游企业的基础网络、中心机房、数据存储中心、智能设施等建设,提升文化和旅游企业数字化应用基础。加强移动商务、人工智能技术等应用,加快发展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业务形式。培育一批以智慧旅游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逐步形成智慧文化旅游城市和目的地。设置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显示屏,提供实时旅游信息。建立通川区旅游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城市公园、湿地公园和商业街等信息系统,覆盖全通川区的常规和紧急信息发布。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完善文旅产业智慧化发展的体质机制,加强数字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建设。出台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数字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相关政策,优化数字文化和旅游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力量。引导互联网和科技领域企业进入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域,加速产业的数字化步伐。

    (四)推进文化和旅游智慧管理

    提升文化和旅游行业数字化管理能力,推动数字技术在旅游目的地的应用,提升旅游目的地在行业监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数字化管理能力。打造通川区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客运、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涉旅数据,结合演艺、创作、公共服务、版权交易等涉文数据,推进部门、企业、行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推进游客消费和需求的监测、分析以及预测,基于市场动态为决策提供参考。打造各地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监管平台,借助数字技术,准确掌握区域内产业资源分布、企业发展动态、游客消费习惯和行为、区域内客流动向、公共场所的人流情况等,为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等提供科学参考,有效提升行业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对通川区文旅行业管理进行流程再造,打造一键投诉、及时响应、联动处置、实时反馈、限时办结的涉旅投诉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市场治理水平和游客满意度。

    加强数字人才的培养,通过专业、系统的数字化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特别是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素质尤为重要。通过出台相关的奖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优秀数字化人才参与到文化和旅游智慧建设系统中来,更好地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五)推进文化和旅游智慧服务

    完善通川区文旅产业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搭建数字文旅合作服务平台,提升文旅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智慧化服务水平。

    加快推动通川区数字文化和旅游业态、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断完善数字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数字文化和旅游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加速推进5G技术、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全息、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推进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和展览馆等文旅场馆建设,推动智能酒店、沉浸式游乐园、VR乐园、沉浸式演艺、线上全景游等新业态发展。继续推进云旅游、云展览、云演艺、云娱乐、短视频、线上直播等业态的发展,借助数字技术不断优化服务和游客出行全过程体验。推动通川区文化和旅游场所票务预定、企业的线上预订、智能推送服务信息、智能扫码入园、AI导游、AR导航、语音交互、专属数字旅游产品等相关服务的推广,实现基于通川区主干网络的文化旅游5G智能互动体验。

    (六)大力发展数字文创产业

    实施“互联网 文创产业”行动计划,打造通川区互联网文化产业平台,通过“传统文化 IP 数字技术”,突破已有传统文旅产业的业态格局,激发文旅新业态活力。推动互联网、AR、VR、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建设通川区数字技术和文旅产业融合的新消费领域,实现“文创 金融”“文创 科技”“文创 旅游”的全面发展。

    拓宽通川区智慧文旅全产业链条,推动文化和旅游数字资源产业化发展,依托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借力科技和创新,将科技数字化、智能化渗透到文旅产业链的整个过程,孵化更多的数字文创产品、数字景区、数字博物馆等,形成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线上文旅产业投融资,开展文创产品在线生产和营销,开拓市场新空间。

    专栏七:强化科技赋能文化和旅游发展重点项目

    通川区智慧文化旅游数据平台建设:通川区旅游大数据中心。

    数字文旅体系建设:构建文旅主题数据资源库,建立健全通川区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和智慧服务、管理、营销体系等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目的地5G基站、数据中心、融媒体中心、云平台、智慧灯杆、宽带网络、智慧导览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建设;提升公共文化场所、旅游公共场所、文化和旅游企业的基础网络、中心机房、数据存储中心、智能设施等建设。

    文化和旅游智慧服务提升:推动通川区文化和旅游场所票务预定、企业的线上预订、智能推送服务信息、智能扫码入园、AI导游、AR导航、语音交互、专属数字旅游产品等相关服务的推广,实现基于通川区主干网络的文化旅游5G智能互动体验。

    数字文创产业建设:将科技数字化、智能化渗透到文旅产业链的整个过程,孵化更多的数字文创产品、数字景区、数字博物馆等,形成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体系。

    八、树立新的文化和旅游品牌

    (一)树立主品牌

    深入挖掘通川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提炼通川的山水、乡土田园资源和红色、历史、老城、诗歌、农耕等文化,彰显“赤子通川,旅居福地”的整体主品牌形象,凸显其在四川层面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坚定围绕“主城担当,助推达州创副”的主题内涵,强调文化自信,创新现代文化亮点,丰富多元文化价值,通过“有礼之城”、“品质通川”的聚力打造建设,加快通川文旅城市的有机更新。

    (二)延展主品牌

    坚定“品质通川”,以营造通川文化自信为核心,突出通川交通、地域、文旅特色的特点,形成新的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动以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历史老城文化、乡土田园示范和研学教育等为支撑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川东北地区宜游宜居高地”、“都市郊野旅游度假目的地”等目标建设,以实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全国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镇”以及“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等延展品牌的推广。

    (三)坚持主品牌与特色品牌相呼应

    坚持主品牌和延展品牌统分结合,坚持塑造品牌与发展市场保持一致,通川全域各乡镇依托本地特色资源打造多个延展品牌、多彩体验游线、网红爆点项目以及特色文旅产品等。

    专栏8:树立新的文化和旅游品牌重点项目

    树立主品牌:红色神剑,乡韵通川

    延展主品牌:1.整体主品牌延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川东北地区宜游宜居高地、都市郊野旅游度假目的地;2.各景区景点项目品牌建设:神剑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达城记忆中国文旅融合示范景区、磐石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蒲家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神剑园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军文化公园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青宁云门天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明月犀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双鱼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州元梦谷省级旅游度假区、犀牛山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重点培育2个天府旅游名镇,重点培育12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

    九、创新文化和旅游营销体系

    (一)整合营销策略

    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强调系统整合和信息反馈、综合协调使用各种传播方式的整合营销系统,综合运用宣传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广和业务促销等促销要素,进行新闻炒作、软硬广告、节事活动、展览推销等多种营销形式不断强化品牌形象和宣传效果。

    (二)合作营销策略

    与川陕渝旅游合作区内市县、景区合作,通过共同分担营销费用,联合进行营销活动,达到共享营销资源,巩固营销网络的目的。

    (三)智慧营销策略

    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更好地掌握游客兴趣点及旅行偏好,使景区宣传“对症下药”;创建完善的景区网络平台,线上线下互补融合,形成立体营销模式。

    (四)品牌营销策略

    现阶段旅游的“文旅产品营销”舞台正逐渐让位给“品牌营销”,旅游营销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力成为现代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品牌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全面简洁地向游客传递旅游目的地所代表的独特形象和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力。

    专栏9:创新文化和旅游营销体系重点项目

    整合营销策略:1.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联合营销,利用多方进行造势,传统媒体配合电视、报纸、杂志、电台、广告等,新媒体配合官方旅游网站、合作旅游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微电影、短视频、直播以及App研发等;2.针对目标客群市场细分及旅游需求偏好,制定精准营销方案,一级重点客源市场,要加强与客源当地政府机关、公司企业、户外俱乐部、自驾车俱乐部、会所等合作,开辟旅游产品促销渠道,二级客源市场加快旅游通道建设,设立大型广告牌,三级客源市场可设置捆绑营销合作,拓展市场;3.节事营销,通过对通川已有旅游节庆的提升优化和新型旅游节庆活动的创建开发,打造四季主题节庆活动,春——金凤李花节、蒲家梨花节、乡村音乐节、田园摄影节,夏——蓝莓文化艺术节、北山诗歌文化节、生态度假旅游节、户外运动赛事,秋——农民丰收旅游节、乡土美食文化旅游节、文化演艺巡演,冬——元九登高节、红色旅游文化节。

    合作营销策略:1.与周边景区、城市进行区域联合营销,融入川陕渝旅游合作区营销平台,与周边景区、城市开展合作营销,以“大联动,大营销,大合作,大发展”的主题,围绕区域的特色旅游产品、线路、主题活动,推动市场营销、跨界合作,提升行业服务水平;2.精选优质中间商合作,对外开拓营销市场,选择川滇渝、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市场信誉好、销售渠道宽、促销能力强的旅行社、户外俱乐部、研学机构等旅游机构中间商,建立紧密、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扩大市场销售份额。

    智慧营销策略:打造政府智慧旅游营销和企业智慧旅游营销,1.政府智慧旅游营销:建立展示平台——建立有全域旅游门户,且有专门展示中心,是通川旅游产品营销的展示基础,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投入,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投入到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中,通过有偿的商业信息服务,补充和完善目的地智慧旅游营销体系;2.企业智慧旅游营销:相关企业与政府联动,借助智能客户端,通过更有创意的智慧旅游营销方式,推出旅游路线产品。A.线上营销:利用垂直搜索引擎、热词锁定、网络广告、来电付费、互换链接、营销整合、邮件列表、个性化定制、会员制等方式,实施个性化和高性价比的网络营销。B.线下营销:针对目标市场群体,以阶段性滚动的方式,实现互动式沟通。C.线上线下相结合:“吸引”游客的同时,将潜在客户“锁住”,实现线上营销效果的实际转化。

    品牌营销策略:1.IP挖掘:梳理资源,凝练价值观,对通川独特的生态风光、民风民俗、红色资源等进行深度挖掘和筛选,提取能够契合当代人审美和趣味的,能引起共鸣和想象的文化元素;2.IP设计:创新元素,塑造新形象,对提取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塑造成鲜明活泼的可视角色形象,并不断地进行发散演绎,创意出引人入胜的故事;3.IP转化: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转化为小说、动漫、动画、电视剧、游戏等具有吸引力、传播力的虚拟故事、媒介故事;转化为文创产品、主题公园、博物馆、旅游项目等具有互动感和沉浸感的体验故事、场景故事。

    十、加强区域联动

    (一)区域文旅线路和品牌协同建设

    充分利用通川区便捷的跨省交通线路和川东北交通枢纽的地位,以巴文化和生态文化为纽带,共建“大巴山 f 大三峡”生态旅游环线,强化川陕、川渝、川鄂在文化和旅游上的关联度,促进川渝陕鄂旅游业协同发展;基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以及从根据地走出的众多开国将军,借助“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川陕苏区战史陈列馆、“红色第一联”红军文化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跨区域红色文旅线路产品,形成川东北红色文化旅游集群,为构建以广元—巴中—达州为核心的原川陕苏区红色旅游圈贡献积极力量;协同万达开,共同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区域旅游宣传共同推广

    依托“大巴山 f 大三峡”文旅发展联盟,协同开展文化旅游推介,共同拓展文化旅游客源市场,形成宣传推广合力;积极参与中国西部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产品采购线上平台建设,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动,共同打造中国西部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品牌。

    (三)区域文旅活动协同举办

    依托“大巴山 f 大三峡”文旅发展联盟,共同支持举办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借助文旅大会、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节庆会展、体育赛事效应,加快争创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强通川在川陕渝结合部文旅市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在“成渝地 f 巴蜀情”品牌引领下,搭建文旅产业协同发展节会平台,争取主办或作为区域大型文化活动、中国西部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产品采购大会分会场,交流举办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和旅游季活动。

    (四)区域文旅基础设施协同建设

    积极参与《成渝地区旅游景区导览图》一体化编制,在万达开三地率先实现旅游标识标牌一体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立足于通川区位优势,打造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川东北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川陕渝红色文化发展平台,支持以神剑园为主体的红色文化景点申请纳入国家级文化公园,由平台统筹开展建设、运营和社会宣传等工作。

    十一、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提升

    (一)建立文化和旅游消费体系

    打造以生活性消费为主、精神消费为辅,生产性消费和商业服务消费并重的文化旅游消费体系。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提升文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

    (二)推出消费惠民措施,提高消费便捷程度,提升消费环境品质

    持续推动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制定实施景区门票淡季减免、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举办数字文旅消费体验等活动。鼓励文化旅游一卡通与银行发放联名卡并给予特惠商户折扣、消费分期等用户权益。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信贷业务,创新消费信贷抵质押模式,开发不同首付比例、期限和还款方式的消费信贷产品。推出相关辅助政策、鼓励乡镇居民在文旅板块上创新创业,通过补助政策、嘉奖、示范带头人表彰、树立典型等方式,鼓励居民参与,带动文旅就业发展。

    (三)推进文化旅游消费试点、示范

    依托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有关政策,确定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鼓励建设集合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

    (四)供给端支持鼓励、引导消费

    鼓励文化和旅游场所增加参与式、体验式消费项目,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动旅游景区提质扩容,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

    专栏11: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提升重点项目

    强化政策保障:构建文化和旅游消费良好政策环境,因地制宜在加强对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的引导和扶持上创新政策。1.制定实施文化和旅游消费惠民政策措施;2.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等活动;3.加大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力度,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4.建立文化和旅游消费数据监测分析体系。

    增强供给能力:提高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质量。1.增加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为文体商旅综合体,打造具有文化和旅游特色的高品位商街、步行街;3.建设集合文创商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打造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4.强化智慧景区建设,推广景区门票预约制度;5.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业态,丰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供给;6.鼓励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推动高品质酒店和旅游民宿发展。

    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便捷程度,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支付便利化水平。1.将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消费网点;2.完善博物馆、美术馆、演出场所等消费配套设施;3.引导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4.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宽带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水平,优化旅游交通服务;5.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

    创新业态模式: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新空间新时间。1.大力促进通川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文旅融合产品、业态、模式,发展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培育升级新型消费;2.优化节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交通服务;3.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开展夜间游览服务,鼓励博物馆、美术馆延时开放或优化开放时间,丰富夜间演出市场,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服务,完善夜间交通等配套服务。

    第四章“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通川区文化和旅游组织领导机制,完善通川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职能,落实领导责任。重点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党建 ”为引领推进通川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依托通川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党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全域旅游、乡村振兴、脱贫成果巩固、特色产业发展等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统领作用,把文化和旅游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好。加强通川区与达州市的联动,综合协调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同时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形成全社会发展文化旅游的强大合力。

    制定工作措施和目标责任制度,完善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重点项目跟踪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督导作用,结合通川区实际情况科学统筹务求实效,全面推动通川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明确通川区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战略方向,强化政策法规引领,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和举措,加快构建党委统筹、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一)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发展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格局,统筹推进通川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制度建设、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制定、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宣传推介、人才引进等工作。要注重建立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协作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无缝衔接,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同步。

    (二)优化文化和旅游管理及运行机制

    优化通川区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的功能,加强在战略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宏观统筹方面职责,提升文化和旅游管理能力,发挥规划在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统领作用,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动引导,建立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评估和督查制度深化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文化旅游社会组织改革,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市场环境,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共同监督管理的良性发展模式。

    建立健全通川区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运行机制,以适应文化市场管理权限重新划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隶属关系重新调整以及文化市场执法领域重新划定等要求。综合考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文化旅游项目的文化评估制度。改革文化和旅游统计制度,加强对文化旅游投融资的统计分析,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数据调查分析方法,提高旅游业统计服务决策、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推进文旅系统“优化组合、竞争上岗”,选用优秀人才,用好优质资产,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三)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制

    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改革任务、文化惠民行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加快建立通川区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绩效考评制度,探索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路径,努力推动通川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效能与品质,加快构建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四)创新文化和旅游传播机制

    深入把握信息化社会和全媒体时代发展新趋势,通过多方面的举措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努力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外宣传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推动通川区文化旅游部门与对外宣传部门的合作,实施精准宣传营销行动,创新推进“文化 ”“旅游 ”跨界融合,促进文旅产业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精心策划通川区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参加营销和展会活动,扩大通川区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

    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一)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通川区的文化和旅游基础实施的建设,重点是各类文化场馆、文化广场、文创基地、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旅游交通、集散、接待、游憩等设施的建设,奠定通川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抓紧实施文化和旅游项目规划,启动一批代表城市形象,服务广大群众,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公司,充分运用区内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现有文化产业项目、景点、景区的潜力,使之发挥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实施文化和旅游发展制度改革

    实施产业融合政策改革:切实贯彻落实、用足用好中央、省、市出台的文化建设和文旅经济发展扶持与优惠政策,由通川区政府牵头,联合文旅部门、农牧部门、林业部门、商务部门,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税费优惠政策、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担保贷款支持政策等。简化市场准入条件,强化“互联网 ”的技术支撑,落实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实施土地政策改革: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土地统计制度,出台《通川区土地流转条例》,制定完善旅游导向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出台《旅游新业态用地政策》。

    实施财税金融政策改革:由财政部门联合旅游部门和当地各银行制定推出有利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

    (三)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文旅带动效应,构建“文化 ”“旅游 ”产业体系,推动农业、工业、体育、商贸、康养、教育等与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带动文旅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以文化和旅游业为主导,结合区域优势和文化特色,创新融合方式,打造通川区旅游精品项目,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把文旅产业链条进行延伸,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采取能够满足百姓旅游需求并与旅游投资相匹配的开发手段,以便更快更好地推进文化产品创新开发,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以信息整合服务为核心,强化文化产业园区、企业在招商、融资、营销等方面信息供给,涵盖资讯传播、政策解读、智库咨询、数据统计、舆情内参、流程导航、项目对接、培训交流等应用服务,促进从碎片化业态向产业链集群发展。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科学规划建设文化产业IP资源库、项目库,为文化企业提供IP孵化全链条服务,促进园区与政府,园区与园区,园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四)创建文化和旅游发展跨界协作平台

    通过对接成渝经济圈,打造万达开一体化共建项目,实施东西部联动,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以及建立川陕渝红色文化发展平台等一系列举措,联合打造特色化平台建设,构建开放式格局,形成区域联动。

    (五)完善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发展平台

    把握数字化发展的新浪潮,依托通川大数据产业,智慧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发展基础,从管理、供给和需求三个层面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效率、动力和质量的转变,加速文化旅游产业进入数字化发展的新时代,实现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体化。

    通过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整合景区票务管理、火车航班票务管理、商品销售、会员管理、租赁、餐饮、住宿等业态体统,无缝对接线上电商、物流、微信平台等系统,实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便捷式管理。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在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加快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思维的推广,加强管理部门的功能整合,促进产品开发和设计。加快数字人才培养,增强支持数字旅游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完善支持数字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数据元素市场形成,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数据共享。

    (六)扩大文化和旅游推广营销平台

    组织通川区优质旅游商品参加国际、国内文创和旅游商品大赛,充分运用“西博会”、“秦巴交易会”、“旅博会”、“文化旅游节”等平台,通过线上线各平台旅游产品展销、文化推介的形式,对外广泛宣传推介通川文化旅游产品,扩大品牌效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App、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资源,加大对通川区文化建设和文旅发展工作的宣传力度。

    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

    发展壮大通川区文化旅游产业,提高产业效益,必须通过具体载体来落实,即吸引、整合、筛选出一批大项目,充分预留产业集聚的空间,形成以大项目及产业基地为龙头,带动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的旅游组织体系。通过推动神剑园、磐石月湖旅游区等众多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和提升,青宁云门天寨农旅综合开发项目以及各类文创基地、产业园区的建设,推动通川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通川城市品牌形象推广,助力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

    五、争取资金政策支持

    整合现有财政资源,尽快出台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直接投资或低息贷款的资金,进行高标准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配套设施。

    以国家政策导向为依托疏通资金渠道,拓宽文化旅游投资新路径。建立融资平台,不断加大投入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府主动协调金融机构,为企业担保,简化贷款程序,扩大贷款规模,通过金融机构发放长期低息贷款,为文化旅游企业的融资作制度安排。

    完善财政扶持政策,着力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旅游产业,对非公旅游产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等方面,享受国有企业同等待遇,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建立文化旅游奖励激励机制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旅游商品称号,对引进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等方面均制定出台一系列的奖励办法,支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健全各类税费优惠政策积极帮助新办文化旅游企业争取国家税收优惠,鼓励支持并帮助文化旅游企业策划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六、组织考核,整体推进

    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考评体系等,发挥督察考核指挥棒作用,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区产业办根据工作任务和要求,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每年年终对各乡镇、街道、园区所开展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动态数据库,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检查评估机制,整体推进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附表:达州市通川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库

    序号

    名称

    内容

    地点

    建设时限

    一、文化类项目(共计16个)

    1

    川陕革命根据地战史馆建设项目

    博物馆以“川陕革命根据地战争历史”为主题,作为收藏、研究、宣传川陕苏区革命文物和历史的专题博物馆,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项目规划总面积10000平方米。包含游客服务中心521.8平方米、改造升级游客公路1.63公里、停车位77个、展陈展示及相关游客服务设施建设、智慧旅游系统。

    罗江镇

    2021-2023

    2

    “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军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项目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建设综合服务区、一般游览区、核心游览区、生态保护区等四大片区,并对园区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和场镇风貌进行提升改造。综合服务区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集散广场、研学教室等旅游服务设施;一般游览区打造红军历史文化纪念馆、红军文化大讲堂、红军广场、红军主题酒店;核心游览区以“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为核心,以保护为主,辅以旅游开发。

    梓桐镇

    2022-2025

    3

    通川区川菜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

    规划总面积6000平方米,博物馆内建设典藏馆(陈设川菜饮食器皿)、川菜原料展示区(展示川菜原料以及蔬菜、家禽等无公害绿色产品)、互动演示馆(现场演示川菜的刀功、火候及成菜过程,游客可以通过“玩做菜”参与互动体验)、品茗休闲馆、办公区等配套设施。

    经开区

    2024-2025

    4

    四川弦乐博物馆建设项目

    新建80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主体,培训中心、管理用房建筑及装饰装修,内部展示陈列;室外10000平方米广场建设,雨污管网、公共厕所及周边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博物馆以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主,兼具参观游览、艺术观赏、教育推广、科学研究等价值与功能。集“旅游 博物馆”、“旅游 文化”、“旅游 音乐”、“旅游 科技”、“博物馆 教育”等形式多元化发展。

    柳家坝

    2021-2022

    5

    通川区柳家坝文体中心建设项目

    项目包括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市民文化广场、影剧院、体育馆、足球场、篮球场、室外游泳池、羽毛球场、网球场、游步道等配套设施,作为综合性文体公共服务功能区。

    柳家坝

    2021-2025

    6

    明月江新区综合文化中心建设项目

    项目规划总面积150000平方米。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市民文化广场、影剧院、演艺大厅、多功能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及相关配套设施。

    明月江新区

    2023-2025

    7

    北山镇诗歌文化陈列馆提升项目

    完善提升北山诗歌陈列馆的展陈和管理功能,新增诗歌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中心,在此开设诗歌文化交流会和论坛,做为探讨诗歌文学及《北山风》的发刊地。

    北山镇

    2023-2025

    8

    磐石自然研学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自然学校,通过农业科技展示 自然教育,打造创意农业园和农业研学基地。

    磐石

    2023-2025

    9

    罗江干部学院建设项目

    建设教学楼、图书馆、餐厅、会议市、交流中心等配套设施。

    罗江

    2023-2025

    10

    罗江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研学教室、餐厅、宿舍、医务室,针对中小学生开设夏令营、研学课程等活动,结合神剑园、川陕革命根据地战史馆、国防科技体验馆完善接待和游览设施。

    罗江

    2021-2022

    11

    通川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

    建设前端文化云App、微信公众号、电视云盒或门户网站,后台全区数字文化资源库和大数据分析系统,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处理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务信息、文化信息服务和文化配送平台,同时可提供相关的文化培训服务。

    东城街道

    2021-2022

    12

    历史街区和文化空间保护性开发与利用项目

    对大小北街、三圣宫巷、蒲草田巷、桑树巷、凤凰头、柴市街、徐公祠巷、滨河东路、女人街等历史街区和文化空间进行保护性开发与利用

    主城区

    2021-2025

    13

    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与利用项目

    对松坪村、玉坪寨村、曾家沟村、衙门村、四凡村、金凤村、长梯村、草庙村、南鹰村等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与利用

    全区

    2021-2025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项目

    推进柴市街非遗文化交流中心、磐石文创基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

    磐石镇

    东城街道

    2021-2023

    15

    通川区红八十八师政治旧址排危维修和展示陈列工程

    维修文物本体1300平方米,展陈面积800平方米;戏楼排危修缮、正房维修、西厢房复原;正房、东西厢房800余平方米的展示陈列。

    蒲家镇

    2022-2025

    16

    通川区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维修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

    维修文物本体1200平方米,展陈面积300平方米;环境整治1000平方米。维修文物本体,展示陈列,标识标牌、周边民房拆除,雨污管网改造等

    梓桐镇

    2021-2023

    二、旅游类项目(共计32个)

    1

    达州印象文化广场建设项目

    结合达州市的巴文化主题定位,对达州火车站站前广场、达州汽车西站站前广场以及连接火车站与汽车站的道路和沿街建筑进行风貌提升,打造文化主题雕塑,突出文化城市景观。

    朝阳街道

    2022-2023

    2

    州河码头建设项目

    深挖达州码头文化,通过故事解说、场景营造和休闲体验,打造罗江、柳家坝、韩家坝、江湾城、南门码头、达州港码头,并与河东岸达川区码头节点对接,展现州河码头文化。

    州河通川段

    2022-2025

    3

    州河水上航线建设项目

    采用零排放电动 发电机动力,通过观光水上巴士、玻璃船艇和传统乌篷船等多种类型游船,根据时间、游客等提供不同的水上游线,如日游、夜游;观光游、休闲游等,满足不同游客的多元需求。

    州河通川段

    2022-2025

    4

    州河驳岸美化建设项目

    对州河沿岸自然式驳岸、硬化驳岸和防洪堤驳岸的景观风貌改造,提升驳岸的美观度和亲水性。

    州河通川段

    2022-2025

    5

    州河夜景观提升项目

    将州河与沿岸山体作为整体,结合高科技光影技术,打造州河“山水灯光秀”,在柳家坝码头打造“州河之声”大型水上音乐喷泉表演。

    州河通川段

    2022-2025

    6

    大北街区-巷坊佳肴建设项目

    依托大北街、小北街、三圣宫巷、蒲草田巷、桑树巷,塑造“三巷九坊”格局的美食文化体验街区。三巷:国际美食巷、巴蜀美食巷、达城美食巷;九坊:七星椒坊、灯影牛肉坊、米豆腐坊、水八块坊、大肉馅汤圆坊、酱油坊、百果坊、腊肉坊、川东小酒坊。

    东城街道

    2021-2023

    7

    凤凰头—达城之心建设项目

    规划打造区域内唯一的老达城风格文旅商业综合体,成为对标太古里商业街区的城市文旅商业地标,为游客与市民提供城市购物、文化体验和潮玩休闲体验。

    东城街道

    2022-2025

    8

    柴市街—文商荟萃建设项目

    召集通川传统手工艺达人,打造文创商品购物和文化体验型商业街区,依托通川非遗和传统手工艺如:巴山刺绣、手工竹编、民间剪纸、传统手工织布、土布服饰、手纳布鞋底、“蛇难爬”消肿散、金丝楠木家具、蓑衣、烘笼、油纸扇和手工童鞋等,通过设计创新,将传统手工艺品转化成为可以吸引游客购买的文创旅游商品,并打造集商品展销、制作体验、创意设计和文化交流等功能的主题文创商品店铺。借助现代科技,艺术演绎土陶碗烧制工艺、做架子棉絮工艺、钉牛掌技艺、土法酿酒工艺、小青瓦制作工艺和小炉匠技艺等传统技艺。主要项目:文创商街、非遗文化交流中心、手工艺文化展馆、博物古玩店、民间收藏馆。

    东城街道

    2022-2025

    9

    徐公祠巷—名士芳华建设项目

    深入挖掘通川文化名人,通过传统陈列、科技展示、交互式体验等方式,从时间顺序开展通川名人宣教展示。依托后街打造主题酒吧街,发展主题型音乐酒吧和静吧。主要项目:名人文化主题街区、名人蜡像馆、酒吧街。

    东城街道

    2021-2022

    10

    滨河东路—市井民乐建设项目

    深入挖掘老城市井生活文化,构建达州市井生活主题文化街区,在现有业态的基础上提升打造特色文化茶馆、评书茶馆、戏曲茶馆、曲艺生活馆、滨河酒馆、歌吧、照相馆和理疗馆等传统休闲业态,适度植入新生代休闲业态。依托滨河路景观节点,提升沿街建筑景观风貌,结合“棋、诗、评书、巴渠童谣、巴渠河川剧、巴渠情歌”等市民休闲文化,打造斗棋亭、板报诗歌墙、评书广场和巴渠童谣广场舞等。

    东城街道

    2021-2023

    11

    女人街—时尚潮流建设项目

    依托街区文化底蕴和现有风貌,在原有业态基础上,引进中高端服装品牌,打造特色购物街。在该街区合适位置,设置以服装设计、服饰设计、时尚传播等核心资源为内容,以高级定制、时尚设计、时尚会客为载体,面向社会输出设计、文化、时尚资源的专业性设计艺术中心。定期举办“达城时装周”、风情市集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向市民展示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元素。


    2021-2023

    12

    “达城记忆”大型行进式实景演艺项目

    以州河南门码头、滨河东路、徐公祠巷、柴市街、凤凰头和大北街区为行进动线和实景演艺场所,通过大力挖掘达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融入当地独特的码头文化、市井文化、非遗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采用行进观赏方式,打造浸没式“达城记忆”实景演出盛宴。从而丰富城市夜间娱乐活动,做大“夜演”产品,并配合“夜购”、“夜宴”、“夜娱”等产品的打造,增长游客过夜率和夜间消费能力。

    东城街道

    2024-2025

    13

    磐石月湖旅游区提升项目

    畅通快进 体验漫游的交通体系搭建,丰富景区内的游览方式;利用景区内森林、山地、田园、水库等资源建设低空飞行体验基地、骑行绿道、艺术田园游憩、滨河步道、荧光夜间步道等,实现全景式和“8 5”的游憩游览体验;在现有开发思路的基础上,丰富重点业态,多产融合,实现引爆项目,快速提高景区知名度;以草莓主题乐园为核心吸引,通过“主题化”的景观设计、体验情景以及美食购物等方式,感受主题氛围;有效利用现有的花卉休闲、林果采摘开展亲子生态乐园、休闲渔场、特色农场、加工坊等项目;通过草莓主题乐园、秦巴民俗文化以及乡土艺术三个主题打造一批主题民宿,开发磐石月湖旅游区的近郊都市农业休闲度假之旅。

    磐石镇

    2022-2025

    14

    明月犀谷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

    以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创建目标,依托自然环境和资源,开发温泉酒店、温泉疗愈、温泉康体、温泉医美项目,建设五星级高端度假酒店、特色民宿、高星补充酒店以及房车营地等完善度假体系;依托水环境,打造欢乐主题水上打世界,开发室内外、四季主题娱乐,以及夜间主题游乐、演艺、观光等项目;打造山地户外体育、亲子休闲、都市农庄以及禅修观光;打造文化主题街区、文创孵化中心、文化主题院子、休闲走廊等,利用演艺项目、主题沙龙、行进式演出丰富娱乐业态。

    凤北街道

    2022-2025

    15

    罗江红色绘本创艺项目建设项目

    结合神剑园二期项目打造,对神剑园品牌进行升级,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规划建设宣达战役纪念馆、“两弹一星”科技苑、文化苑、国防训练营等;发展红色演艺项目,结合川陕苏区战史、张爱萍事迹、国防科技,打造演艺项目。

    罗江镇

    2021-2025

    16

    双龙川东民居印象旅游区建设项目

    依托张家大院,打造川东民居印象风物馆;依托封口村、曾家沟联动打造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通过主题空间打造共筑川东民居印象。

    双龙镇

    2024-2025

    17

    达州元梦谷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项目

    以川东最佳的生态文化融合旅游度假区为发展定位,以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创建目标,构建:一轴:文化体验轴、一核:历史演艺核、两区:休闲游乐区和江湖度假区的空间布局。打造六艺、六相、六忆、六处系列农文旅融合度假产品,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开发元稹诗歌剧场、莺莺传光影秀、达州故事馆等文化体验产品。

    磐石镇

    2021-2025

    18

    蒲家蓝莓主题乐园建设项目

    以打造现代农业园,构建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目标,在现状蓝莓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乡村地区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乡村度假功能,全面发展城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景观农业、创意农业、科技农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业态。争创农产品区域品牌,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重点项目:游客中心、蓝莓庄园、蓝莓科技文化馆、户外营地。

    蒲家镇

    2024-2025

    19

    双鱼湖旅游综合开发区建设项目

    利用双鱼湖水库这一达州名片的打造为契机,围绕双鱼湖为核心引擎,联动双鱼湖社区青脆李示范种植园区及农家乐,形成“一环三区”的山上山下山中联动发展模式,打造集生态观光、度假康养、休闲农家、户外拓展、教育科普为一体地首选度假胜地。重点项目:双鱼湖水库生态文化旅游环线、插旗山农家休闲娱乐区、田家塝农旅融合示范区、双鱼湖生态康养度假区。

    双鱼湖

    2024-2025

    20

    经开区工业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

    充分依托新建工业区和经开区主导产业,发展工业观光、健康养生体验、科技示范、工艺展示、适当引入商业、文创、休闲产业项目,打造通川“工业 旅游”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工业博物馆、食品健康体验馆、医养健康综合体、川菜博物馆。

    经开区

    2024-2025

    21

    青宁 f 云门天寨提升项目

    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远期创建目标,以省级旅游度假区为近期创建目标,将在建的云门天寨景区做为核心,利用青宁镇的自然资源、农耕文化以及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串联马庆碑旅游环线,完善度假设施,建设游客中心、特色商业街区、自驾车营地以及导视系统等配套设施。

    青宁镇

    2021-2023

    22

    青宁油画文创基地提升项目

    打造特色民宿,可在此打造旅游步行街区,包含餐饮、旅游公寓、昼夜小吃街以和集市购物等,用于补充云门天寨的旅游服务设施,与景区内部高端酒店形成中高端差异化对比,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住宿餐饮需求,开发艺术写生旅游产品。

    青宁镇

    2021-2023

    23

    梁上泉旧居提升打造项目

    修复完善梁上泉旧居,建设诗歌展览馆和诗歌文化交流中心,将传统村落与诗歌文化结合,打造乡土诗歌主题民宿,形成诗歌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

    北山镇

    2021-2022

    24

    江陵古镇建设项目

    基于原有的江陵古镇街道,进行整体地提升改造,对传统古建筑、老建筑以保护性开发为主,包括民居、店铺、庙宇等,建设配套设施,打造一条依山傍水的淳朴古镇,古镇可集中经营各类餐饮及农土特产销售等业态;基于原有的江陵古码头,融合川东地区码头文化,以古朴生态的结构重建码头,通过手摇船桨的乌篷船做为渡船,连接巴河对面的半岛;打造与码头相连的巴河水上集市,用另一种方式丰富江陵镇的旅游购物模式。

    江陵镇

    2024-2025

    25

    金石梯田建设项目

    依托金石梯田打造旅游观光体验项目,结合金石镇基础设施,提升打造为该区域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骑游道、梯田漫游道、梯田艺术景观、梯田人家、观景台、摄影部落、乡村客栈等设施。

    金石镇

    2024-2025

    26

    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提升项目

    以4A级旅游景区为创建目标,完善游客中心建设,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旅游接待、导游导览、医疗救护、预订等服务;提升住宿设施,近期依托景区在建酒店,以动物主题丰富酒店氛围,打造亚马逊雨林、非洲草原、巴西高原、撒哈拉沙漠、青藏高原等主题客房。远期建设动物主题房车营地与露营地;提升餐饮服务设施,依托高兴驿站,打造古道主题美食街,以传统通川美食为主打,提供中餐、快餐、小吃及地方特色美食;提升卫生设施,按照A级旅游厕所标准提升园内现有厕所,按照标准设置园内垃圾收集设施;开发互动体验性项目;创建省级研学旅游基地;打造夜游产品。

    金石镇

    2021-2023

    27

    碑庙知青大本营建设项目

    以知青苑为核心,打造知青聚会的专属地,提供餐饮、住宿、品茗、棋牌等服务,并设置知青团体照片墙,提供纪念照相服务。周期性举办知青歌舞大赛、书法大赛、运动会等集体活动,同时可与旅居养老中心形成联动。

    碑庙镇

    2021-2022

    28

    安云生态园建设项目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安云生态园。与当地村民合作,共同选种育苗,对区域范围内重点林区进行生态复绿,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乡土树种造林率,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管护、古树名木的保护。

    安云乡

    2023-2025

    29

    北山诗歌文化走廊建设项目

    依托诗歌文化,结合现状交通道路,打造以“诗歌文化”为主题的道路景观,建设诗歌文化小品、诗歌文化墙、诗歌亭等景观,结合建设干路与支路,干道用于机动车辆的通行,支路用于游客步行和骑行。

    北山镇

    2024-2025

    30

    通川秦巴山地-川东平行岭谷低空旅游基地建设项目

    依托通川区固定翼飞机组装基地建设契机,结合《四川省低空旅游发展规划》,建设通川秦巴山地-川东平行岭谷低空旅游基地,在金石镇设置飞行服务基地,设施包括飞行服务站、FBO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在青宁和磐石设置直升机停机坪,将通川打造为川东北岭谷低空旅游区先行示范区。

    经开区

    金石镇

    青宁镇

    磐石镇

    2024-2025

    31

    通川区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

    新建大数据中心大楼,建立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整合文旅企事业内部数据及市政、交通、公安、工商、气象、国土、建设、运营商、OTA、搜索引擎等行业外数据,形成旅游大数据。

    磐石镇

    2022-2024

    32

    环凤近郊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基于环凤片区的众多乡村旅游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相应的乡村旅游项目,丰富相关业态,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目的地。

    环凤片区

    2023-202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