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公示
来源:通川区文体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2-05-20
点击数:人次


通川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公示

 

 

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非遗名录建设,通川区文化馆、通川区非遗保护中心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于2022510日组织专家,通过现场点位调研、传承人自述等,对通川区辖区内提出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了认真评审,有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名非遗传承人获评审专家论证通过,现将评审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予以公示。 

通川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序号

代码

项目类别

申报项目名称

保护单位

1

传统技艺

哈笼包子传统制作技艺

达州市通川区文化馆

2

传统技艺

巴人牛肉干传统加工技艺

达州市通川区文化馆

3

传统技艺

绥府午餐肉传统加工技艺

达州市通川区文化馆

4

传统技艺

蒲鸭子传统制作技艺

达州市通川区文化馆

5

传统技艺

蜀香麻辣牛肉传统加工技艺

达州市通川区文化馆

 

 

通川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项目

代码

项目

类别

项目

名称

申报

单位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

年月

从艺

起始年

备注

1

传统技艺

哈笼包子传统制作技艺

通川区文化馆

 

石洪郡

1986

6

2010

 

2

传统技艺

巴人牛肉干传统加工技艺

通川区文化馆

 

邓谨坤

19734

1985

 

3

传统技艺

绥府午餐肉传统加工技艺

通川区文化馆

 

邓礼龙

19706

1988

 

4

传统技艺

蒲鸭子传统制作技艺

通川区文化馆

 

蒲均

19838

2002

 

5

传统技艺

蜀香麻辣牛肉传统加工技艺

通川区文化馆

 

邓礼龙

19706

1988

 

通川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

1.哈笼包子传统制作技艺

哈笼包子传统制作技艺是流传于达州市及周边地区民间制作包子的传统技艺。包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起源于四川。相传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距今1800多年)。包子这个名称的使用则始于宋代,《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羣臣包子。”包子经过历史变迁和兴衰起伏,发展至今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哈笼包子传统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由第一代传承人石安栋老先生一手创立,作为达州市的传统名小吃,让过往的食客品尝留下余香而赞不绝口。为保护百年祖传手工技艺,哈笼包子传统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到现在已有四代传人。包子的种类有很多,如叉烧包、奶皇包、豆沙包、肉包子、灌汤包……,达州的哈笼包子是典型的川味包子,精选上等原料,秉承传统老面发酵方法,经过揉面、制皮、调馅、包制、蒸等一系列传统手工艺,制成皮薄、馅大、口感Q弹,绿色健康、风味独特、物美价廉的哈笼包子,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传承百余年的哈笼包子传统制作技艺,秉承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以跨越时间的匠心,延续着本土特色传统技艺的文化脉络。凝练了石氏四代传承人的真诚经营和专注匠心,由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哈笼包子已成为了达州乃至四川的面食代表之一,被达州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知名媒体报道,并先后获得了“达州市知名商标”、“四川消费者点赞服务企业”“四川省优质餐饮示范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支持。

2.巴人牛肉干传统加工技艺

牛肉的传统加工技艺,在达州本地传承发扬,得益于达州独特的气候、水质、地理等适宜的自然条件,农业耕种比较发达,种田多用牛耕,发达的农业,快速发展的养牛业,促成了牛肉加工的必然。巴人牛肉干传统加工技艺便是流传于达州市通川区民间制作牛肉的传统技艺。

巴人牛肉干传统加工技艺是由邓明伦老先生一手创立。为保护祖传手工技艺,巴人牛肉干传统加工技艺代代相传,到现在已有三代传人。巴人牛肉干传统加工技艺凝聚着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蕴含着该地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为追溯挖掘本地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对研究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绥府午餐肉传统加工技艺

绥府午餐肉传统加工技艺是流传于达州市及周边地区制作午餐肉的传统手工技艺。

绥府午餐肉传统加工技艺第一代传承人邓明伦老先生出生于1919年,达州市渠县人士,以牲畜宰杀为业。渠县上北路三汇、土溪、流溪等乡镇大小酒席上流传着一道上百年的手工名菜-大刀丸子。邓明伦老先生对家乡这道传统的名菜情有独钟,经过自己多年的琢磨研究,形成了一套加工午餐肉的技艺,由此技艺加工出来的午餐肉即保留传统加工的大刀丸子风味特色,又结合了现代加工技艺的技术优势,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此地水草丰茂,物产富饶,传统的猪肉养殖业发达,为这道传统的美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绥府午餐肉,寄寓着大刀丸子的浓浓亲情,是一代人的满满的美食记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行,绥府午餐肉经历几代人的传承,仍保留了当初的工艺和特色,成为人们回味过去,追忆美食的美好承载。

4.蒲鸭子传统制作技艺

蒲鸭子传统制作技艺是流传于达州市通川区民间制作鸭子的传统工艺。据《齐春秋》记载,最早鸭肉烹饪是在陈、齐两军在对战时,陈国军队被包围在一处河谷,已经三天没有进食,陈派遗船子,送米三千石,鸭千头,即炊米煮鸭人人受饭,媲以鸭肉,帝命众军辱食,攻之,齐军大溃。这便是鸭子制作技艺最早雏形。

蒲鸭子传统制作技艺源自达州市通川区,由第一代传承人蒲耀忠老先生一手创立。抗战时期,兵荒马乱,蒲耀忠为了生计在家自制卤鸭沿街叫卖。解放后,蒲耀忠将此技艺传承给第二代传人蒲祖华,并在达城西街设店售卖蒲鸭子至今,此后蒲祖华又将蒲鸭子传统制作技艺传给了第三代传承人蒲均。蒲均全权接管了店铺的经营管理,并创立品牌“蒲鸭子”。蒲鸭子传统制作技艺三代祖传卤烤工艺,以干、香、鲜特色闻名。传承近百年的蒲鸭子传统制作技艺,秉承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以跨越时间的匠心,延续着本土特色传统技艺的文化脉络。凝练了三代传承人的真诚经营和专注匠心,蒲鸭子已成为了达州乃至四川的卤菜代表之一,被达州电视台、媒体多次报道,深受群众喜爱和支持。

5.蜀香麻辣牛肉传统加工技艺

蜀香麻辣牛肉传统加工技艺是流传于达州市通川区及周边地区民间加工牛肉的传统技艺。据传,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刘、关、张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于隆中;他们虽然出生各异,但均有救国扶危、下安黎民之伟志。但始初,战力羸弱,刘备揪心不已,一日召诸葛孔明商议至深夜,腹中饥饿,宣方绍(诸葛亮专用厨师)捧食入账,只见盘中牛肉油光亮泽、入口劲道、麻辣鲜香,当即精神大振,随即命为行军打仗必备口粮,食后将士体能俱长,士气大增,所向披靡,此后,蜀军也因有此可口牛肉军粮而声名远播,投靠者络绎不绝,逐步壮大发展,其北拒曹魏,南平蛮夷,确定了三国鼎立中“蜀国”之地位。此技艺流传民间,后人感叹其神奇精妙,制作出的牛肉谓之“蜀香麻辣牛肉”是也。达州水草丰茂、物产富饶,独特的气候、水质、地理等适宜的自然条件,农业耕种比较发达,种田多用牛耕,发达的农业,快速发展的养牛业,为这道传统的美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行,“蜀香麻辣牛肉”传统加工技艺经历几代人的传承,此技艺加工出来的牛肉也逐渐变成一道美味的牛肉美食,在川渝及全国享有盛誉。

通川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简介

1.哈笼包子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石洪郡,男,1986年出生,达州市通川区人,现系哈笼包子传统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2007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石洪郡从小跟着父亲石庆洪学习哈笼包子的传统制作技艺,得到了祖辈传下来的技艺精髓。2010年创立了“哈笼包子”品牌,注册了“哈笼包子”商标,20109月开始了品牌连锁经营的战略方向。2015年成立“四川哈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2.巴人牛肉干传统加工技艺传承人

邓谨坤,男,达州市渠县李渡镇人,1973年出生,现系巴人牛肉干传统加工技艺第三代传承人。2003年,注册“大班指”品牌,2013年注册成立“达州市川大师金来食品有限公司”,任公司法人、总经理。

3.绥府午餐肉传统加工技艺传承人

邓礼龙,男,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1970年出生,现系绥府午餐肉传统加工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现任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带领企业荣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四川省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四川省小巨人称号。

4.蒲鸭子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蒲均,男,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人,1983年出生,现系蒲鸭子传统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作为蒲鸭子传统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从小跟随父亲学习蒲鸭子的传统制作技艺,并于2015年创立了“蒲鸭子”品牌。

5.蜀香麻辣牛肉传统加工技艺传承人

邓礼龙,男,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1970年出生,现系蜀香麻辣牛肉传统加工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现任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带领企业荣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四川省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四川省小巨人称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