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发改局:以工代赈小项目 乡村振兴大作为
  • 来源:通川区发改局
  • 作者:张晓泉
  • 发布日期:2022-04-25
  • 点击数:人次
  • 达州市通川区发改局积极贯彻国省以工代赈政策,深刻领会“小项目、大情怀”“小资金、大作为”的深刻内涵,充分把握“资金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吸纳务工劳动力多、群众受益面广”的特点,积极发挥“劳务报酬赈济、基础设施改善、就业技能培训、产业发展提升”项目优势,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是夯实以工代赈“补缺”短板。注重发挥以工代赈“拾遗堵漏、雪中送炭”作用,把以工代赈小项目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发展大局,选择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项目为重点,补齐乡村道路基础设施短板,建成碑庙镇锣鼓村断头路1.3公里、蒲家镇钟庙村产业路1.6公里、金石镇跑马村连接路1.25公里,彻底解决因道路不通造成项目区群众出行困难、经济发展制约、群众生产生活不便的困境,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当地村民产业发展、增收致富奠定坚实基础,极大的激发群众乡村振兴创造力。

    ​二是聚焦以工代赈“增收”效应。真正落实以工代赈“务工报酬、打卡发放”目标,抓住以工代赈“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群众是根本,项目是载体”“组织群众工作千万不能放手”三个关键,优先组织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不稳定户 、边缘致贫户、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群众就近就地参与项目建设务工增收,发展地方经济促进乡村振兴,落实务工考勤实名登记、劳务工时报酬公示、工资薪酬打卡发放等制度,三条乡村道路项目总投资149万元,用工35人,向群众发放劳务报酬29多万元,最大程度发挥“赈济”作用。

    三是提升以工代赈“培训”功能。务实强化以工代赈“务工赈济、培训扶智”作用,通过以工代赈“项目 劳务技能培训”模式,在吸纳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同时,对参与务工的农村群众开展以工代训、短期技能培训和就业岗前培训,帮助务工群众掌握操作本领,提升群众劳动技能。在县级培训中,由区发改与人社部门牵头,邀请专业人士对有务工需求的群众开展瓦工、灰工、木工、钢筋工等劳动技能和产业发展培训;在镇级培训中,由项目所在地镇政府组织,项目实施单位承办,采取“培训 上岗”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参与项目建设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岗前技能实训和以工代训,累计开展专项技能培训142人次,学好“小手艺”培养“小工匠”,锻炼和成长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务工群众,在村级自行组建基建施工队伍中务工增收。

    四是增强以工代赈“致富”能量。充分发挥以工代赈“以小做大、美丽乡村”作用,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真正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让山货运得出,资源得开发、产业得发展,把以工代赈项目作为产业发展、就业带动的“杠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产业扶持资金和其他资金投入,通过村级土地流转、产业大户进驻,优势农产品加工等,达到盘活土地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带动群众致富、促进乡村振兴,仅蒲家镇钟庙村项目实施后就带动发展葡萄园300亩、蓝莓园500亩、高产农田1000亩,集体经济年收入8万元,群众年直接增收500元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显,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

    “用人工,则村民自食其力,以工代赈,莫便於斯”,以工代赈自古便凝结着“中国智慧”。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对山、水、田、林、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形成户“精准滴灌”、村“一村一品”、乡镇“一乡一特色”、片区“一片一产业”、县域“一主多元化”的农村产业发展布局,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