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在行动④:落实“双减”政策,通川这些学校有实招!
  • 来源:
  • 作者:admin
  • 发布日期:2022-01-10
  • 点击数:人次
  • 自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双减”重大决策部署以来,通川区教科系统以此为契机,全力推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改革各项工作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全区各中小学以“双减”任务落地落实为着力点,在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涌现出了一批新举措、新典型、新经验,充分发挥了学校教书育人主阵地作用。今天,来看看通川区实验小学、金山小学、一小江湾城学校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通川区实验小学校:构建“1314”育人体系,为孩子的一生一世奠基

     

    通川区实验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坚持五育并举,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构建“1314”育人体系,努力培养 “综合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素养鲜明卓越发展,行知品质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小陶子”。

    “1”个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延书院文脉,塑行知校魂,努力实现“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愿景。

    “3”个目标:减负、增效、提质

    目标一——减负

    (一)减负学生。一是减少作业。严格按照“五项管理”等文件要求,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单科家庭作业不得超过15分钟,五、六年级单科家庭作业不得超过20分钟。二是“减肥”书包。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规定,每天书包只装当天科目的教科书。三是减轻压力。一、二年级不举行单元、期中、期末纸笔测试,三至六年级不举行单元、期中测试,期末只举行一次学科素养测评。

    (二)减负家长。一是减家长精神之负。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不得让家长批改家庭作业,不通过手机等网络交流平台布置家庭作业,尽量减少家长参与的各类网络社会测评。二是减家长经济之负。做到一教一辅,不额外增加家长经济负担。

    (三)减负教师。一是减教师后顾之忧。教师实行弹性工作制,增强教师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二是减非教学任务之扰。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尽量减少非教学任务对教师的干扰。

    目标二——增效

    (一)增课堂教学效率。一是精心备课在课前。课前认真钻研课标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做好知识横向纵向关系梳理,把握学情备好课,做好课件准备,做到心中有课。二是高效实施在课中。课中精准提问,有效组织学生实践体验,有序组织学生观察归纳,合理利用课堂生成教学资源,让课堂成为师生思维碰撞,教学相长的“学习园地”。三是科学反馈在课后。消除以往“大水漫灌”的传统练习反馈方式,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反馈练习,帮助学生有效内化知识,形成学科素养。

    (二)增作业设计效果。学校建立“四留四不留”作业机制,即留主题式作业、留实践性作业、留项目探究式作业、留自主发展性作业;不留机械重复性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不留超时超量作业、不留“全节假日作业”,全面增强作业的有效性。

    (三)增课外阅读实效。学科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和各自学科特点,给学生推荐健康有益的课外阅读书籍,让孩子增大阅读量,增加知识学习的广度,开阔学生学科视野。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有个性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平台,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确保课外阅读取得效果。

    (四)增孩子睡眠时间。系统科学制定“实小”学生的睡眠计划,通过家长全力配合,积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确保学生每天10小时睡眠时间,形成按时就寝习惯。

    目标三——提质

    三让三会促提质。三让:让学生身心健康、让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变强、让学生学习兴趣增浓。三会: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1”个行动策略:既学且思 、行知合一

    以研学实践为抓手,让孩子们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出课堂、走进实践活动,把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做到既学且思、学做合一。

    “4”个层面措施:学校、家长、教师、学生

    学校:以巡课、推门听课、作业公示、校本教研为路径,促进高效课堂生成;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活动,培养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长:以家长会、家长进课堂、家长开放日为载体,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了解学校、了解学生,形成家校合力。

    教师: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认真备课和上课,让每堂课都成为高效课堂;科学设计家庭作业。

    学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刻苦学习的意志、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川区金山小学校:趣、精、活、创四原则,提升作业设计水平


    通川区金山小学校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大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业设计坚持“趣、精、活、创”四原则,不断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全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趣是作业设计之基础“百学趣为先”,学校作业从内容、形式和结论表述上都体现一个“趣”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既增长知识,又发展智能。

    精是作业设计之根本作业设计量少而“精”,内容实而不华,难度层次分明,可供学生选择。

    活是作业设计之原则作业设计追求自主灵活,具有多元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创是作业设计之追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多布置学生动手、动脑的作业;可布置让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还可布置小组多人合作完成的作业,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通川区一小江湾城学校:以一特二评三实践为轴 多元措施助双减落地

     

    通川区一小江湾城学校积极探索高效低负的课堂教学,把自导式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作为“双减”落地的核心工作,以“一特二评三实践”为轴,让学生有温度、有深度地学习,以多彩课程、多元评价、多重举措做实“双减”工作。

    一特——自导式高效课堂

    学校以自导式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反馈设置课堂巩固训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精准释难,学生精准获得,实现课堂提质增效。学校探索出以“三个五”为抓手的课改经验,全方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着力提升课改效能。以“五步导学”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学生胆识,培养学生自信,让学生学会倾听、敢于表达、善于思辨、乐于学习,让知识、思维可视化,全面落实核心素养。

    二评——教师积分奖励、学生江湾币奖励机制

    教师积分奖励机制。引入积分奖励机制,激励教师专业成长。推进奖励积分与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激励教师投身课堂教学,践行课改理念,自导式教学改革在江湾蔚然成风。

    学生江湾币激励机制。引入江湾币奖励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按要求参与学校活动,可多方面、多渠道获取江湾币。制定兑换机制,每学期不定时开放江湾超市、跳蚤市场,让江湾币流通起来,循环反复地激励、促进学生自主向上发展。 

    三实践——巴文化特色系列课程、劳动课程、多彩活动

    实践一——巴文化特色系列课程实践

    巴文化德育课程:一是借助多媒体手段,通俗、有趣的传播巴文化,形成讲座体系,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进行宣传普及。二是深挖本土红色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使革命教育优势有效地转变成为新的德育价值。如通过拜访老干部、唱红歌,参观张爱萍故居、烈士陵园等活动,挖掘红色文化,学习先烈精神。 

    巴文化智育课程:一是将巴文化书法课程、诵读赏析巴地诗词歌赋课程加入学校课表,常态开设,培养孩子良好情感和高尚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开设“竹枝词”专门课堂,晨诵午读暮省,通过诵读了解巴人文化,感受巴地风情,对巴人风貌进行深层次体验。三是设立巴文化图书馆。图书馆收纳了种类齐全的巴文化书籍,利用午读时间,各班老师带领孩子走进图书馆,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尽情享受巴文化的滋养。

    巴文化体育课程:一是利用操场岩壁,因地制宜修建了古巴国地图攀岩墙,开设了攀岩特色课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反应能力、感受巴人的勇猛刚毅。二是根据“巴渝舞”创编了课间操,激情的律动、昂扬的节奏,增加了课间操的趣味性,不仅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也让孩子感受到了巴人的“尚武勇毅”精神。

    巴文化美育课程:带领孩子们走进劳动基地,进行观察绘画;开展巴文化图腾器物欣赏、竹编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巴渝民歌:传唱、赏析巴渝民歌,让孩子们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及意义,感受厚重的巴蜀文化。

    实践二——巴文化劳动实践

    利用背靠山地的地理优势,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将劳动课程纳入课程表常态开展,利用延时服务、周末、节假日等时间,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基地参加劳作,感受古巴人的勤劳与坚韧。同时组织师生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区各类活动,展示巴文化学习成果,通过劳动体验、活动开展,开阔师生视野。

    实践三——多彩活动实践

    坚持每天晨唱、午唱巴人歌谣,师生积极参加“大课间活动”,齐跳巴人舞、钱棍舞,让“唱巴渝民歌、跳巴人舞蹈”成为习惯,融入血脉。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巴文化展示活动,“六 f 一”儿童节,以班为单位开展巴人歌舞竞赛,并邀请家长同台参赛;教师节,师生同跳钱棍舞,以巴人特有的方式庆祝节日。积极开展巴文化艺术节活动,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进行巴人服装秀、巴渝舞、竹琴表演、竹编艺术展示、薅草锣鼓等内容表演,并进行专项评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激活巴人骨子里的奔放与豪迈,增进师生对巴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