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时代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研究

来源:《征信》2021年第2期总第265期     作者:胡凯旋     发布日期:     点击数: 人次

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要积极推进国家信用战略,统筹协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和战略安排。打造立体化、全方位信用体系建设的大格局。应深入开展信用建设的理念创新、价值创新、实践创新,实现信用精神价值体系、信用伦理道德体系、信用治理体系、信用信息化体系、信用安全体系的共同建设和协同发力,方能构建科学高效、稳定持久的社会信用体系。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精神;信用治理;信用伦理;信用安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际交往的友好和善,社会组织的平等相处,经济发展的高质高效,社会环境的良法善治,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繁荣发展等,无不建立在信用关系基础之上。恰如《左传》所言: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诚实守信反映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内涵与方向追求,是政治清明的风向标、社会文明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生命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与社会发展水平,关系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追求与身心体悟,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效率与质量。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新内涵、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全面的、多维的、多层的,其中饱含着人民群众对建设信用政党、信用政府、信用社会、信用经济、信用文化、信用人格的需求与期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与时俱进,明确政治站位、历史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展示中国精神、中国风貌,彰显出信用兴国强国的壮志雄心,担负起兴业富民的光荣使命。与此同时,由于信息非对称性、风险非确定性等原因,社会信用建设在政府与市场、行业与产业、经济与文化、阶级与阶层等各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衡不充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暴露出的矛盾问题或焦点现象,往往更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诱发短板效应蝴蝶效应的导火索。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范围暴发之后,无论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环境,信用关系变得非常敏感甚至脆弱,信心、信任、信用成为困难时期国内外良好社会秩序的必需品,备受社会各界关心关注,深深考量着社会治理能力与水平。新时代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艰难挑战,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要拥有坚定的决心与勇气,还要有完善完备的体制机制、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更要有防范化解重大信用风险的视野与能力。从整体上讲,社会信用建设观念已从被动接受、外在约束,逐步转向自愿自觉、主动创新;信用认知逐渐从情感培育、道德习俗、人文熏陶,转向精神追求、理性思考、价值导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新观念、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政策的科学性更高,制度设计水平更先进,法治化程度更完善,网络技术更发达。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已从政务系统、金融系统等,拓展到社会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信用文化、信用生态、信用环境建设蔚然成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理论、实践、制度、法治。文化、技术等系统化发展新局面。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理念创新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新思想、新理念为统领,坚定四个自信,紧紧抓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好机遇,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智能化,探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律,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凝炼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中国特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潮头,坚守发展战略耐性,秉持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敢为人先、不惧弯路、不畏险阻,勇于无疑处质疑、无路处探路,积极开拓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格局、新路径。

()用创新理念引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道路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大潮中,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创新成为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核心所在,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无创新则不发展,无突破则不进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紧贴国际前沿、产业前沿、行业前沿,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引领、价值引领、质量引领;要传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3]等求新求变的发展精神,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着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内涵创新、载体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信息技术创新;要积极拓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突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新趋向、新业态;要弘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保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宽阔胸怀,积极追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境界、大胸怀,持续激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与新鲜活力,奋力保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理念的先进性与超前性。

()用协调理念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资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庞大战略工程。首先,要坚持用协调理念,统筹处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党的建设、政治引领、伦理道德、价值导向、文化传承、制度机制、法律法规、信用教育的关系,加强党和国家、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深层次融合,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创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完善社会信用法治建设。其次,要解决好政务诚信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社会服务之间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有效整合政策制度资源、人力人才资源、物力财力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协调好有形信用资源与无形信用资源之间的关系,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共建共享、互通互鉴的新机制,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势相互补充、信息互通有无、成果交流共享[4]。再次,要打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边界限制,摒弃门户观念,着力破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政策壁垒、区域壁垒、行业壁垒、技术壁垒、信息壁垒,解决好社会各层面、各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中互相隔离、互不沟通的弊端,推进社会信用全域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弥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区域性、结构性、行业性不平衡不充分,促进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私人信用与公共信用的协调发展。

()用生态理念净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环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信用环境的质量优劣、信用文化的水平高低、信用精神的纯粹与否,深深影响着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关系着国家竞争的软实力。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5]。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要积极传承优秀信用文化,让徙木立信、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曾子烹彘等经典信用文化薪火相传、愈久弥新;还要坚持以党性、人民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引领,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向上的信用人文生态。要坚定信用经济、信用社会、信用政府、信用政党、信用中国一体化发展道路,践行生态发展理念,永葆信用建设初心,勇担信用建设使命,心无旁骛,信心坚定,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用真心、下真功、融真情,与党的领导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同频共振、同轴共转。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战略导向与价值选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政治、经济、金融、法律、道德、科技、文化等方面,贯穿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全视域、全维度、全流程。要树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战略思维,旨在立足高远,从精神价值、伦理道德、信用文化、治理体系、网络数据、信用安全等方面协同推进,奋力构建立体化、规范化、持续性的社会信用体系。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需要科学严谨的法治建设、规范严密的制度安排、完善畅通的机制运行,也需要信用立身、信用立德、信用兴业、信用强国的坚定决心,还要养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氛围,使信用理念、信用精神、信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夯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四梁八柱,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稳致远。

()培育新时代信用至上的精神价值体系环顾人类历史发展,任何一种有助于推动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都是既作为文化规范而存在,也作为文化取向而存在[6]。信用作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无论过去或是将来,一直是人类历史文明和优秀文化的主旋律,具有深厚的人性价值、社会价值与精神价值。时至今日,信用建设已上升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需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与路径。信用理念与信用精神业已远远超越道德规范和文化素养范畴,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信仰,代表着国家的软实力,蕴含着强有力的精神激励力量。

  新时代,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构建信用至上的精神价值体系,要将信用意识、信用理想、信用信仰深刻融人人民大众的精神追求中,推进信用精神、信用文化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让信用至上、信用无价的精神理念深深融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增进社会信用的价值认同、价值理性。社会信用的精神价值体系建设,要凝练信用建设理念,培育优秀信用文化,讲好中国信用故事,做好信用教育宣传,树时代信用楷模,用信用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涵养良性社会生态,形成全社会崇尚信用、敬畏信用、发展信用、坚守信用、践行信用的新风尚、新局面。通过弘扬信用精神,升华信用价值,积极拓展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精神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使信用成为凝聚人心、激励士气、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要让信用理念、信用精神充盈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滋养中华文明的精神土壤,彰显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成为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内涵,着力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健康发展。

()健全新时代社会信用伦理道德体系孑L子在《论语 f 为政》中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规范、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变革加剧,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理念、格局、准则、规则、边界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伦理与道德创新发展,形势日益紧迫,任务异常艰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注重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既要强化外在刚性的政策导向、制度建设、法治建设,也要加强内在柔性的信用伦理、信用道德、信用人格、信用文化培养。新时代,信用伦理、信用道德建设的时机和环境条件日臻成熟,作为以德治国的重要抓手,业已成为党之大计、国之大事,彰显着党的意志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道德文化发展的时代需要。党的科学领导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着时代潮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升了全社会守约践约履约意识,网络技术为信用数据化、智能化插上羽翼。信用伦理、信用道德建设深深融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经济建设、依法施政、文化教育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迎来了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

  中国传统社会的信用伦理、信用道德,发端于农耕社会背景,承袭于宗法族规的伦理范畴,局限于社会相近阶层的人际交流,强调慎独为功夫的内在自我约束,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注重人格精神、君子之道,强调信用意志、信用自律。譬如五伦朋友有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及为人不贪、为商不奸,货真价值、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等信用观念,都具有较强的人伦属性、道义属性。新时代社会信用伦理、信用道德建设,要更加注重信用主体自觉自律、自查自省的功能效用,继续倡导慎独自守、克己复礼的自我修养,展示出诚意正心修身的真功夫;同时,还必须积极拓展信用伦理、信用道德建设的范围与维度,强化信用伦理、信用道德建设的社会性、整体性、规范性,倡导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加强信用伦理道德建设,注重自律与他律、内在与外在、自我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传承与创新、文明传承与互通互鉴的有机结合,将信用的人伦价值、人格价值、人性价值,逐步拓展至信用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人类价值,培育新时代信用伦理规范、信用道德价值、信用素养内涵,提高信用伦理道德示范效应与教育水平。

()推进新时代信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多元,社会流动性快速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程度更高,要素协同优化程度更紧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相互融合渗透更为强劲。与此同时,资源配置低效、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流动性失衡等风险此消彼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备意识形态治理、法治治理、伦理治理、道德治理、文化治理等多重属性,有机融合了内在治理与外在治理、柔性治理与刚性治理,是追求无为而治之道的明智抉择,可促进社会关系和睦有序、制度机制优化配置,必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领域与重要环节。推进信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战略定力,做到高屋建瓴、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统筹布局,提升动态组织能力,变得更为迫切。首先,要增强国家信用治理水平,提升政府公信力,发挥政务诚信示范效应,引领人民群众、各行各业信用建设的理性自觉,推进国家信用治理标本兼治,着力提升信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信用治理成本。其次,要加强信用法治建设,健全信用制度准则,完善信用资源共享机制,落实信用体系建设分级治理、分层管理、分工负责机制,完善信用治理目标责任制,加强信用法治化、制度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大征信管理力度,统筹兼顾信用理念、政策法治、制度机制、结构体系、信用教育、网络技术等综合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多视角、多层次的信用治理现代化体系,培育信用治理大体系、大未来,规避信用治理各自为战、门户主义、小锅小灶等现象。再次,要加强信用主体治理,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操守、品行素养、信誉观念,完善信用人格、信用道德、信用伦理,引领信用价值观选择与判断,解决好信用博弈过程中的人心向背。最后,要积极构建公正公平、共建共享的良好信用生态,养成四海同心、休戚与共的信用治理环境,提升信用治理服务水平,加强失信违约的惩戒惩罚力度,有效防范化解信息非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加快新时代社会信用信息化体系建设倘若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液循环系统,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就是现代社会的经络神经系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的长足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迎来了革命性、颠覆性变革,信用数据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社会信用变得可计算、可存储、可编程、可流动、可变现、可治理;信用信息更为公开透明,信用资源更为复杂多变,信用流动变得更加迅速便利,信用价值更加显著突出,信用边界范围更宽阔,信用融合程度更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业已突破人格边界、制度壁垒、行业隔阂,在人格信用、制度信用、法治信用基础上,逐步走向智能信用、智慧信用、数据信用、协同信用、适时信用、共享信用、透明信用、精准信用的创新发展阶段,呈现牵一发而动全身态势,拉开了大数据时代社会信用建设序幕,全视域信用治理时机已经来临。

  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与时俱进,扣紧社会信用建设经络脉搏,抓好抓紧社会信用数据化、智能化、智慧化建设。首先,要积极推进互联网信用、人工智能信用、区块链技术信用等,加强国家层面信用数据库、智能信用平台、信用天网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加大信用体系建设的科技创新投入、信息技术投入,做精做细做深信用信息系统,提高信用信息流动性、透明性,增强信用信息适时化、普适度。其次,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统一管理、标准管理、共享管理,强化信用信息采集、信息管理、数据运营、数据服务、数据安全、监督惩戒等科学化、规范化。再次,有效整合政务、金融、财政、市场监督、税务、大数据管理、社会信用机构等信用信息资源,优化完善社会信用治理系统,实现信用法治规范、制度准则、伦理道德等全流程嵌人,促进信用体系建设与法治建设、经济发展、精神文明、社会治理等一体化发展,重构新时代社会信用关系模式。最后,有效整合条块化、分散化、碎片化的信用资源,打通国内国外、行业部门、网络系统之间的信用信息壁垒,打破信息孤岛,促进社会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创共享,增强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良性闭环效应,打造立体化、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会信用体系,培育全天候、全方位的社会信用云系统。

()强化新时代社会信用安全战略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三大攻坚战。放眼世界,大国霸权、冷战竞赛、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公共安全、疫情威胁等,无不全程贯穿着信用风险、信任危机,信用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而生、形影相随。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进入攻坚期,既触及体制机制、法制改革,还触及社会各界深层次利益,更触及人们的精神灵魂,面临着更大的艰巨复杂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风险导向,树立全方位、全领域信用安全战略观,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上的大国信用安全战略,形成信用安全共识,强化信用安全理念,致力于通过信用体系建设铺就经济互通有无、文明互通互鉴的安全桥梁。

  首先,加强信用风险防范的政策制度、体制机制、法治准则、系统平台建设,完善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信用风险动态防范体系,健全适时信用监督惩戒体系,统筹兼顾系统性与非系统性信用风险、技术性风险与制度性风险,做到政策不冲突、制度不打架、落实不扯皮,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切实防范信用风险多米诺骨牌效应,规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塌方式信用风险发生。其次,严管严控、严惩严罚失信违约行为,严格防范信用风险黑天鹅事件,重点防范并从重惩戒政务失信、金融失信等危害公共信用安全的行为。因为个体失信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公共失信则容易把水源败坏了,公共信用安全直接关系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根基牢固与否。

  再次,积极构筑科学高效的信用风险防火墙,增强信用持续安全理念,严防信用风险灰犀牛现象发生。要居安思危、心存敬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心存侥幸、麻痹大意、无所作为等观念千万要不得。

  最后,加大信用风险防范的人力、物力、财力投人力度,增强信用安全战略保障能力,提高信用安全保障水平,规避信用赤字、信用透支、信用扩张、信用掠夺、信用陷阱的恶性膨胀。(作者简介:段金锁(1970),男,河南原阳人,副教授,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与社会流动。本文来源:《征信》,2021年第2期总第265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4]李政为,吴杰碱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模式及政策建议[J].征信,2020(9)55—58

[5]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01—03(01)

[6]叶险明.共同价值中国价值关系辨析[J].哲学研究,2017(6)3—1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