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紧紧围绕自身定位,一体化推进“三农”工作,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奋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定定位,扩充放大集聚效应。坚定围绕全区乡村振兴“1+6+N”总体规划和“1234N”空间布局思路,把握“保障达城鲜活农产品供给、丰富市民品质生活体验”区域定位,积极探索走城市近郊发展精致农业、偏远山区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两条路径”,一体谋划全域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培育乡村振兴先进乡镇省级1个、市级1个,示范村省级11个、市级20个。
强化保障,深入贯彻“四个优先”。一是在资金投入上大力度倾斜。2021年用于乡村振兴支出6.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8%。二是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全力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累计安排用地指标400余亩,认定高素质农民200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00余人。三是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用好用活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投入8000余万元用于农村“六网”提升。四是干部配置上优先考虑。深入开展“柔性引才”和“引凤还巢”行动,将年轻副科级领导干部安排在乡镇,引进7200余人专业技术人才和8000余新乡贤向乡村集聚。
紧盯行业,引领升级现代农业。深入开展“宜机化”扩面提升和“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创建行动,大力推进丘区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持续完善,新增复耕撂荒地1.1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7万亩,累计建成26万亩。改良升级传统粮油产业,大力推进“一李两莓”等特色产业扩面8000余亩,累计超6.5万亩;新培育现代农业园区省级1个、区级6个。成功创
做实领域,培塑提质美丽乡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累计建成无害化卫生户厕1.5万户,达标率96.8%;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全面建立;创新试点“小微动”厕污共治模式,成功探索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四新四旧”模式全省推广,累计建成“美丽庭院”120余个。
增添动能,持续推进内外兼具。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稳定脱贫人口收入,为乡村建设兜好底。走深走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以及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农村宅基地改革,充分盘活乡村资源。主动将“通川有礼”融入“一核三治”体系,积极构建文明善治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