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规划统筹,形成“一盘棋”。老旧小区改造涉及众多政府部门和管杆网线企业,牵扯着方方面面利益,必须统筹协调、步调一致。一是系统规划,滚动实施。科学编制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实施方案、旧城有机更新规划设计方案、老旧小区改造5年计划等一整套实施规划。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取“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方式,先啃硬骨头,先建示范点,按时序滚动推进。二是专班调度,部门统筹。成立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作专班,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指挥长,设置9个专项工作组,全面统筹相关部门和水、电、气、通信、污水管网等杆线企业,实行周例会通报、月集中研究、季调度收账工作机制。三是精简程序,高效推进。探索涉改事项现场办公、联合审批、分类审查等,精简流程提高效率。加装电梯等2日内完成审批,总投资400万以下的改造项目由相关部门联合会审,实现了“小项目、快实施、速见效”。2020年,通川区实施并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3个,2021年已启动125个,开工率为67.9%,完工53个,完工率为28.8%。
二、实施一区一策,优化“供给侧”。坚持以“人”为核心,统筹硬软件两个层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一批“形态有颜值、业态有活力、文化有底蕴、管理有秩序、邻里有温度”的市民生活圈。一是分类分区打造。区分老城记忆、商业街区、休闲街区等6大类型,对辖区内1100个老旧小区全覆盖摸底,针对性规划基本功能和打造重点,“一区一策”明确改造重点、制定改造方案,改造内容区别对待、改造风貌区别塑造、改造成效区别评价,切实避免“千区一面”。二是尊重群众意愿。以解决居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针对不同小区的人文特色、区位特点和居民诉求,反复勘察现场,科学规划设计,融合海绵城市建设、汽车充电桩、快递驿站等新技术、新理念,有重点地解决停车难、雨污分流、管线破乱等问题。三是传承城市特色。深度学习各地旧改先进经验,以“传承经典、保留乡愁”为主题,挖掘打造城市特色传统文化,保护历史传承、锁住城市印记。吉昌大院、三委小区、春兰小区、蒲草田巷等诸多昔日脏乱差老旧院落摇身一变成为新地标、网红打卡地。
三、厘清责任边界,稳定“资金链”。高度整合政府、企业、社区和小区居民的利益,划清责任、明确边界,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多元投入、成本共担的投入机制。一是向上争取。针对地方财力薄弱的实际,通川区抓住中央和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机遇,加大向上对接争取。截至目前,共向上争取到位老旧小区专项资金16552.9万元,配套中央预算资金40316万元,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居民自筹。发动涉及楼区居民“以捐带投”、商住居民共同筹资、集体资金投入等多种方式筹集改造资金,首批实施的18个示范项目先后自筹资金近240万元。春兰小区自筹资金67万元,平均每户出资达2800元;廖家湾小区自筹资金40万元,占总投资的67%。三是社会联建。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文明争创结对帮扶,动员市、区涉改单位和企业主动参与旧改、出资出力,合力整治小区环境脏、乱、差问题。截至目前,市、区单位、企业已投入1300万元参与改造。
四、补齐末端治理,破解“管理难”。三分建七分管。通川区坚持环境改善、基础完善、后期管理同步思考、同步推进,探索创新居民小区长效管理机制。一是组织引领。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辖区治理力量共同参加的“四位一体”社区管理决策体制,积极构建“社区党委—小区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体系,为小区改造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二是居民自治。创新实施“大掌柜+店小二+微项目”治理模式,改造项目论证、立项、改造、验收等各环节广泛吸收居民参与。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由群众“点单”、党委政府“接单”,改造后由居民共治共享“结单”。三是共管共享。探索“社区治理+居民自治+物业管理”管理模式,规范梳理物业企业职责,实现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从简易到专业。探索小区停车收费以及维修资金共担机制,确保改造后的小区能够常维常新。目前,已经完成改造的37个示范小区中,11个引进物业公司管理,26个实现自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