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8+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 来源:区政府办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1-06-02
  • 点击数:人次

  • 各乡镇、莲湖景区党委,街道、经开区党工委,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莲湖景区、经开区管委会,区级各部门(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川委发〔201921号)、《中共达州市委、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9+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意见》(达市委发〔20209号)精神,加快构建具有通川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实现农业小区向农业强区跨越,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发挥优势、融合发展,园区引领、联农带农,大力推进粮油、生猪、水果、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水产大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8+3”产业体系和乡乡有园区、村村有产业、组组有农场、户户有庭园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把通川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区。

    (二)目标任务。2025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500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值达100亿元;全区粮食播面稳定在50万亩、总产稳定在19万吨以上,油菜籽种植面积稳定在9万亩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0%以上,生猪出栏稳定在30万头以上;建成精品示范果园10个,优果率达65%;常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其中高山蔬菜种植面积3万亩,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建设中药材基地2万亩以上;新发展茶叶基地3000亩,改造提升老茶园基地3000亩,创建茶叶品牌1打造现代花卉基地3稻渔综合种养基地3个;大优势特色产业全面实现良种化,培育建成通川脆李母本园;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2.5%;新建现代农产品冷链集配中心1冷冻(藏)库保有量达40座、库容量达30万吨、现代农业园区冷链物流设施覆盖率达100%;良种应用推广率达100%;乡(镇)组建农机专合社或植保专合社,社会化服务覆盖率100%;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到2025年建设各级现代农业园区20个以上、建成一村一品农业强镇6个、培育国家、省、市龙头企业45个、培育农民专合社500家和家庭农场1000家以上、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以上。

    二、规划布局

    坚持南北分片、分类推进的乡村产业发展布局,南部乡镇体现在都市休闲为主的精致农业,北部乡镇重点发展以粮油、生猪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园区农业;坚决保障粮油增产扩面、生猪稳产保供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花、果、药、菜、茶、优势特色产业,夯实壮大现代农业种业、农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产业。逐产业制定发展规划,逐产业创建现代农业园区,逐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8+3”产业体系。

    (一)粮油产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巩固和利用两区划定成果,全域推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以一线两片为重点,即巴达高速公路沿线,建设以酵素水稻为主的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和天府菜油示范片,着力打造绿珍大米、保丰大米等区域品牌。

    (二)生猪产业。按照稳产保供的要求,尽快恢复生猪产能,全面推行种养循环模式,以种定养、以养定种,建设特色标准化养殖圈舍、配备标准化饲养设备、环境控制设备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促进生产流程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全产业链发展。到2025年,新建成标准化养殖场65个,生猪产能稳步提升;同时在北部乡镇重点发展碑庙黑猪,促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生态畜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三)水果产业。突出发展一李两莓(青脆李、蓝莓和草莓),带动发展柑桔、猕猴桃、车厘子、葡萄、梨、桃等特优品种,集中规模打造建设以青脆李为核心的环凤脆李产业带和家庭农场示范区,实现每个品种都有一个核心区带动;全区集中建设万亩核心区5个,千亩精品示范园10个;积极打造特色精品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打造集农资配送、种苗供应、规模种植、休闲采摘、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市场集散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到2025年,全区新发展特优水果面积5万亩。

    (四)蔬菜产业。重点巩固提升常年蔬菜(含食用菌)基地面积,以一片五基地带状辐射发展,即蒲家镇为核心建立万亩蔬菜核心示范片,大力辐射发展北部高山优质蔬菜生产,建立北部高山优质蔬菜基地5个。依托种植大户,不断加强蔬菜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建设,加强蔬菜品种引进更新,推广实施蔬菜种收机械化工程,推进种植方式变革,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利用城区内防空洞、冻库等大力发展城市蔬菜精品菜园。强化蔬菜储存加工能力,培育2-3家精深加工企业,提高蔬菜产业附加值。到2025年,全区常年蔬菜基地发展到20个,成为全市菜篮子工程重要保供基地。

    (五)中药材产业。以打造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强区为指导,在北部七支点区域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加快制定我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技术标准,建设一批规范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依托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和地奥天府药业,建立中药材产学研一体化协作发展校地合作模式,逐步建立中药材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中药材类新产品、特色药膳等开发。到2025力争培育和创建一个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

    茶叶产业突出发展白茶、奶白茶,带动毛尖、花茶等其他茶产业发展,集中打造碑庙、北山等高山优质茶园基地,改造提升梓桐、复兴等老茶园基地,重点开展机采、机收、水肥一体化等建设品牌创建工作。到2025年,新发展茶叶基地3000亩,改造提升老茶园基地3000亩,创建茶叶品牌1个。

    )花卉产业。依托达州地理交通优势,在罗江、蒲家、磐石等乡镇,建设集品花、休闲、产业发展为一体的万亩花卉彩色走廊,做大做强花卉产业,打造达州城郊休闲农业花卉之乡。依托业主重点发展高端设施化花卉栽培,培育一批花卉种苗组培中心,大力发展玫瑰、月季、非洲菊和城市园林布景等为主的特色鲜切花产业,培育一批花卉苗木专业村,催生花苗代培、园艺物业、网上交易等新业态,建设川东一流的花卉交易市场1个。

    水产产业。以双龙、安云、蒲家、北山为重点,建立渔业养殖产业带10km,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稻田综合种养,重点打造名优品种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设施渔业,推广运用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技术、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立体综合种养技术、循环水养殖技术、流水养殖技术。充分发挥主城区优势,大力发展城市周边休闲渔业。以蒲家为核心建立水产苗种生产基地,重点以本地品种、各类名特优品种和引进推广新品种为主,辐射带动全区水产业稳固发展。积极探索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养殖管理制度,完善规范养殖设施设备管理、水产品生产、投入品使用记录,细化安全使用、病害防控、养殖废水处理、水产品质量安全自检等制度规范。到2025建成水产基地1.5万亩。

    )现代农业种业。提升品种创新能力、良种保障能力、监管服务能力、技术推广和运用能力,统筹推进现代农业种业发展。重点加强生猪、通川脆李、水产种质资源库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设通川脆李母本园,建立健全种业管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监管法治体系和新品种展示评价体系。

    )现代农业装备。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大力推进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行动,在园区率先实现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

    (十)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依托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功能完善、上下游衔接、设施先进、布局合理、高效运行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重点补齐基础设施、车辆装备等短板,提高预冷、贮藏保鲜和冷藏运输能力,切实降低农产品腐损率。

    三、重点任务

    (一)坚持三园联动建设。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园、家庭产业园(庭园经济),推进三园产业联动、主体联动、经营联动、利益联动。培育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2个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区级园区全覆盖。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引领,每个村建设一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园,有生产能力的农户建设一个家庭产业园。到2025年,全区累计建成100个特色产业园1万个家庭产业园。

    (二)建优产业基地。实施农产品优质生产基地建设行动,推进主城区绿色农产品供给保障基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坚持旱涝保收、宜机作业标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万亩。新建和改造粮油基地8万亩、经济作物基地2万亩,建成生猪标准化示范场65个,打造稻渔综合种养基地3个。

    (三)做强农产品加工。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布局,依托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加工园区提升行动,规划引导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力争将经开区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创建为国家级园区。引进先进工艺,建立加工标准体系,生产开发安全优质、绿色生态食品及加工品。大力推广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订单农业生产模式,按照龙头企业加工要求组织生产,发展专用农产品,建立符合农产品加工要求的绿色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产值比达到2.5:1

    (四)唱响知名品牌。加快推进农业龙头企业高质高效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实施龙头企业五年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开展三品一标创建工作,全力创建食美通川区域公共品牌。推动通川优势特色农产品走出去销售,积极开拓销售新渠道,打造以交易市场、实体店、网店为一体的直销+物流+电商+快递营销链。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以优质安全发展为目标,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农产品、水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监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抽验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主体及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场,通过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实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全程追溯体系等措施,全面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六)推进绿色发展。坚持农业绿色发展,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控害、饲料清洁化、废弃农膜回收、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率、农业投入品整治六大行动,基本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废弃农膜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2%95%95%以上。建设一批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发展的种养循环基地。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巩固提升优良的农业生产环境。

    (七)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高素质职业农民。规范农民合作社设立登记、组织运行、财务管理、经营服务等,鼓励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等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新培育省、市级示范合作社25家以上。实施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积极引导种养大户建成家庭农场,培育省、市示范家庭农场50家以上。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优先把职业农民、农民合作社社长纳入新型农民培育对象

    (八)优先发展支撑产业。发挥种业芯片驱动作用,开展本地种质资源调查,重点支持水稻、蔬菜、花卉、茶果、畜牧新品种的研发和运用,加快适宜种子(苗)试种推广,着力加强通川脆李母本园建设。突出装备支撑,引进推广适用山地丘陵的现代农机化装备,积极开展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区创建行动。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大力推进农业智慧化、数字化,重点扶持各类经营主体建设新型烘干冷链基地设施,争取新(改)建一批集农产品烘干冷藏、流通、加工、集散批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中心。

    (九)推进产村相融。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同步规划特色产业,建设以产兴村、以村促产、产村融合、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推动农文旅体养跨界融合,开发乡村特色文化创意作品,建好农业主题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园、重点村落、美丽庭院等。推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设施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到2025年,全区建成美丽通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15个。

    (十)开拓市场资源。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推进万达开农业协同发展。组织参加农博会、西博会、渝洽会、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等大型博览活动,推动通川农产品出市、出川。

    (十一)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联合开展技术研究应用和专业人才培育。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壮大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等技术队伍。充分发挥农技专家服务团、驻村农技人员和农技巡回小组的作用,做好农技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成果示范作用。

    (十二)创新联结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类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推广生产托管、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合作方式,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以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为重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林权等流转交易平台,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参与园区建设路径。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区管园区、乡建基地、区领导分产业推进的现代农业8+3”产业体系培育推进机制,将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来抓。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区现代产业8+3”产业体系建设,成立通川区现代农业8+3”产业体系推进领导小组,统筹推进8+3”产业体系构建,下设办公室在区农业农村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同时,把现代农业8+3”产业建设情况纳入乡村振兴年度目标考核和乡镇党委、政府向区委、区政府乡村振兴述职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政策支持。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区有关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用水、用电等系列政策,加大全区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用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开发特色产业保险产品,扩大特色产业保险范畴和覆盖面,降低产业风险;进一步吸引社会工商资本合理进入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三)强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发挥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作用,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切实探索农村宅基地有效利用方式,支持利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运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积极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实行龙头企业加工营销、专合社组织服务、农民发展种养的产业链分工合作经营。

     

     

    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           达州市通川区人民政府

        20216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