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 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 作者:鲁小 瑜
  • 发布日期:2021-08-17
  • 点击数:人次
  • 近年来通川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要求, 坚持改革思维推进“三农”工作,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明路径、抓关键,夯实改革基础。一是科学规划路径。建立组建机构、制定方案、宣传培训、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设置、注册登记、规范运营高效实用的八步工作流程。建立区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全程负责机制实现区、乡、村、组四级培训全覆盖二是全面摸清家底。按照建立机构、制定方案、政策宣传、业务培训、清查核实、价值评估、产权界定、公示确认、审核备案、建立台账、汇总上报11个程序,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全面清理核实。今年1-6清查农村集体资11.33亿元,农村集体土地总面积115.72万亩,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合计11.33亿元、总负债合计1.12亿元。三是明确成员边界。坚持有法依法、无法依规、无规依民的原则,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指导性意见》,明确五个取得(初始、法定、申请、其他、特殊)和五步工作法(宣传动员、调查摸底、民主决策、结果公示、资料备案),制定成员资格保留和丧失清单,建立成员承诺、函询制度,确保一个成员对应一个集体经济组织。截止目前全区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82339户273331人。

    二、赋权能、建组织,完善改革机制。一是合理配置股权。制定《通川区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指导意见》,落实制定量化方案、明确量化资产、明确成员股份、核算股权份额、审查备案发证五个步骤。科学规范设置股权,推荐平均一人一股,综合考虑土地、户籍、贡献多少等重要因素设置股权,充分尊重各村组民主决定。建立集体资产股权台账管理制度,实施静态管理,做到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二是优化权益分享。各村分类建立健全资金、资源、资产三本台账,制定了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收入、支出、票据等管理制度,着力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加强村集体资产财务民主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每年开展一次村级组织财务审计工作。建立健全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制度,人为基数,户为单位颁发股权证书,并全部发放到位。三是建强经济组织。制定《通川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规范》,按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乡镇审批、区农业农村局审查登记赋码的流程,扎实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结合村级建制调整实际,采取“1+N+X”模式(合并村1个总的联合社,N个片区股份合作社、X个村民小组股民合作社),全区成立13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股份经济联社。

    三、破瓶颈、重实效,释放改革红利一是加大政策激励。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明确集体经济用地、用水、用电、金融、税收等支持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出台《乡村产业扶持奖补办法》《推进农村撂荒土地治理实施方案》,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种养产业、农村电商、新型服务等实体经济;投入财政资金4000万元,着力打造区级新型集体经济示范村30个,培育省级试点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10二是创新发展模式明确村股份经济合社作为独立市场经济主体,按照产业结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特点,采取股份合作自主经营、资源合作联合发展、资金入股借力发展、租赁经营稳健发展、托管代理服务发展、扶贫资产经营发展盘活撤并村闲置资产和三权分置所有权分红种模式,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项目200余个截止目前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221余万元,同比增长15.6%,人均收入12元左右。三是健全长效机制。成立通川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专班,下设“政策保障、产业发展、法律援助、技术指导、要素配置、宣传培训”六个专项小组,全面负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成员认定平台、股权量化平台、收入分配平台,切实加大监督管理。全市率先完成农村产权“六权同确”,建立全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全面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民力争所有行政村均有1种以上发展集体经济增收模式,30%的村年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收入总量力争突破800万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