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服务业、社消零工作情况简析
  • 来源:区统计局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1-07-13
  • 点击数:人次
  •   一、基本情况  

      (一)服务业。2021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50.5亿元,增长15.7%,高于全市1.1个百分点,增速全市排位第2,两年平均增长4.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1%,对通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拉动GDP增长9.6个百分点。

                                2021年一季度通川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序号  

    项目  

    增加值  

    (万元)  

    同比增速  


    第三产业  

    505484  

    15.70%  

    一  

    批发和零售业  

    106814  

    15.4%  

    1  

     批发业  

    52999  

    9.8%  

    2  

     零售业  

    53815  

    21.3%  

    二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3263  

    13.4%  

    1  

     铁路运输业  

    2676  

    23.5%  

    2  

     道路运输业  

    4173  

    26.5%  

    3  

     水上运输业  

    270  

    -3.8%  

    4  

     航空运输业  

    0  


    5  

     管道运输业  

    0  


    6  

     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  

    1346  

    -8.9%  

    7  

     装卸搬运和仓储业  

    1785  

    -12.7%  

    8  

     邮政业  

    3013  

    20.6%  

    三  

    住宿和餐饮业  

    33022  

    42.0%  

    1  

     住宿业  

    7267  

    34.5%  

    2  

     餐饮业  

    25755  

    44.4%  

    四  

    金融业  

    48923  

    5.9%  

    1  

     货币金融服务  

    38044  

    6.4%  

    2  

     资本市场服务  

    287  

    -1.4%  

    3  

     保险业  

    10586  

    4.2%  

    4  

     其他金融业  

    6  

    20.0%  

    五  

    房地产业  

    83096  

    16.5%  

    1  

     房地产业(K门类)  

    29413  

    44.1%  

    2  

     居民自有住房服务  

    53683  

    5.0%  

    六  

    其他服务业  

    219009  

    15.5%  

    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5833  

    16.1%  

    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2677  

    23.3%  

    3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4515  

    16.5%  

    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757  

    2.7%  

    5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3576  

    34.3%  

    6  

     教育  

    42296  

    9.3%  

    7  

     卫生和社会工作  

    36896  

    10.0%  

    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0636  

    31.0%  

    9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47823  

    12.5%  

      (二)社消零。2021年1-5月,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8亿元,增长28.3%,增速全市排名第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较1-4月回落1.5个百分点;两年(1-5月)平均增长8.2%较1-4月平均增速7.5%提高0.7个百分点。  

                                    2021年1-5月热门商品消费情况  

    指标分类  

    2021年1-5月热门商品消费总额  

    总额(亿元)  

    增速(%)  

    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  

    9.9  

    26.1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2.8  

    39.2  

    金银珠宝类  

    0.7  

    77.3  

          日用品类  

    1.2  

    64.0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3.5  

    71.9  

          中西药品类  

    12.6  

    31.2  

          通讯器材类  

    3.1  

    85.2  

          石油及制品类  

    10.6  

    6.7  

          汽车类  

    5.1  

    26.3  

      二、存在问题  

      (一)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一是批发业在库企业偏少。批发业销售额没有直接纳入社消零考核,但对服务业增加值核算非常重要。二是住宿餐饮业在库单位少且规模小。在库住餐企业仅48家,其中3家退库带基数单位,5家未报数单位(目前处于停业状态)。三是无新增月度企业入库。1-5月我区尚无月度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须尽快清理和培育新的达标企业入统。四是基数较大,拉动乏力。由于通川区为达州市主城区,国企、央企均在通川区辖区内,体量较大,数据拉动乏力,增速相对比较缓慢。五是部分全国连锁经营店因系总部经济,营业收入并未纳入统计。六是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通过近期走访的部分企业,发现企业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仍然薄弱,所查看资料不足以支撑上报数据。  

      (二)房地产业。目前2021年1-5月的销售面积仅为42.15万平方米,下差近32万平方米(2020年1-6月销售面积完成近75万平方米),且因今年销售面积以房管局网签数据为准,预计2021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且实现目标任务困难。  

      (三)其他营利性服务业。1-5月我区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3.48亿元,同比增长69.6%,增速全市排位第五,两年(1-5月)平均增长46.8%。一是在库企业拉动力降低,增长速度渐显颓势;2020年虽新入库企业25家,但体量较小,无法发挥较好的拉动作用;龙头企业数量占比小,但营业收入占比大,对整个行业具有主导地位,一旦出现波动,其他企业无法支撑和弥补。二是同时还存在无新增月度企业入库和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  

      (四)现代物流业。1-5月规模以上现代物流业企业(共计22家)实现营业收入6.15亿元,同比下降8.43%,这与我区其他行业的发展趋势不符。其中:2家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0.37亿元,同比增长4.15%,4家装卸搬运和仓储业营业收入0.56亿元 ,同比增长80.57;其中体量最大的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达州市分公司营业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14.2%;下降幅度最大的四川顺程物流有限公司营业收入0.24亿元,同比下降81%。  

      (五)非营利性服务业。根据统计制度改革,从2020年1季度开始,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核算用劳动工资数据代替之前财政八项支出数据,所以这部分行业的工资总额增速水平至关重要。一是基层统计人员大多缺乏统计专业知识且变动较频繁,工作开展较困难。二是统计对象范围广,报表时间短,专业人员不仅有大量的催报工作,更有比对工作,需分行业、分单位逐个比对填写说明,工作量大。三是主管部门不够重视,须专业人员反复沟通,增大工作量的同时,也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三、工作建议  

      (一)加大入库力度。“四上一新”升规入统是培育新的增长点的快速必由之路。一是升规入统要从重数量改变为重质量,发展入统一批体量大、基础工作规范、有发展潜力、有拉动力的重点企业。二是重点入库一批批发大型甚至超大型企业,拉动我区批发业的占比和增速。三是在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以及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装卸搬运和仓储对象业企业入库工作上下功夫,同时加强清理房地产业在建项目而未入库的企业,督促企业尽早入库。  

      (二)强化统计工作。一是强化行业部门工作人员统计知识培训和学习,更好地指导企业科学正确报数。二是部门联动,对有瞒报、漏报数据现象的企业开展必要的统计执法,督促企业依法统计,客观真实反映我区服务业经济运行情况。三是加强与劳动工资抽样对象单位的沟通配合以及指导,确保报数质量。  

      (三)科学化解风险。各主管部门不仅仅是督促让企业把数据报起来,同时还要督促企业把数据质量提升起来。一是狠抓规范化建设,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统计台账、财务账、原始账,使企业的数据经得起检查。二是找寻新的数据增长点,同时逐步降低数据风险过高的企业数据。三是加强向上协调汇报力度,建立及时向上汇报工作机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