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准路径,绘好蓝图强引领。一是坚持立足全局、多规合一。认真审视“城乡面积1:9”这一客观区情,紧紧围绕“保障主城区鲜活农产品供给,保障达城市民品质生活体验”这一发展定位,按照“城乡规划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项目一盘棋”思路,找准“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乡村振兴”路径,精心编制“1+6+N”规划体系,为通川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方向。二是坚持点上破题、面上破局。确定磐石、青宁“一南一北”2个乡镇试点推进,着力探索城市近郊和偏远山区实施乡村振兴的“两种路径”,为全域振兴积累经验、提供遵循。结合“十四五”规划,立足“一轴两翼七支点”发展布局,按照“补齐短板、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全域发展”原则,进一步编制完善“1234N”总体规划,以北部七个乡镇为乡村振兴主战场,加快形成一批“引爆点”、建成一批“明星村”、打造一批“示范带”。目前,我们正按照“一村一特色、乡乡有示范”原则,逐村编制振兴方案。三是坚持统筹推进、融合发展。围绕“品质通川”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相配套、产业体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规划布局与要素配置相统一,切实走好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新路径,构建起了三产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全新局面。
(二)破解瓶颈,扫除障碍强推进。一是大胆创新解决“人”的问题。深入开展“柔性引才”和“引凤还巢”行动,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200余人,回引新乡贤近8000人,吸引大学生到农村500余人;感召23名重庆知青反哺创业,成立通川区知青回创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助推群众增收致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近2000人。成立通川区品质农业发展协会,吸纳台湾教授詹富翔等农业科技精英人才、龙头企业领军代表21人,通过“一带一”“一帮一”方式,培育打造一批“品质”农业经营主体。二是统筹协调解决“地”的问题。综合考量“发展”与“留白”的关系,既为乡村振兴留足建设用地,也为未来发展预留弹性空间。创新撂荒地“3224”治理机制,今年以来复耕撂荒土地1.6万余亩,粮食播面扩增至50万亩。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区建成面积达22万亩,占耕地面积45.9%。抓实农村土地征收、土地互换并地、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工作,纵深推进“三权分置”,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用好区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促进土地流转达6.6万亩。2020年,通川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三是千方百计解决“钱”的问题。用好用活《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发展实施办法》《乡村产业扶持奖励办法》等激励政策,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引导基金,撬动工商资本、社会资本20余亿元。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做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健全农业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机制,设立“政银担”风险补偿金500万元,发放贷款2500余万元。落实区级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今年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资金9.23亿元,占区级财政公共支出的27%,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同时,我们将“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6000万元现金奖励、300亩用地指标,全部用于了“三农”发展。
(三)紧扣重点,抓实关键强带动。一是推动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全域发展庭院经济,打造“一李两莓”等现代农业示范园21个、特色产业基地39个。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等25个文旅项目加快推进,青宁云门天寨、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等一批“深闺”中的景区景点走向大众。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新培育“三品一标”26个,环凤脆李、保丰大米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食美通川”“通川土货”走出达州、走向全国。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以路、水、电、气、网为重点,累计投入9.6亿元,农村饮水、生活用电、通村道路、互联网、通讯均实现全覆盖。扎实推进“农村路网密度提升”“村组道路破损修复”,路网密度提高至2.8公里/平方公里,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区所有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道路硬化率达100%,通川成功入选第四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探索试点城乡公交“公车公营”模式,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2条、城乡公交线路12条,投入“金通工程”营运车辆50辆,“进村柏油路、出门坐公交”目标基本实现。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深化农村产权和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废弃农房和闲置宅基地,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苗源科技等省市农业龙头企业2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48个。设立专项资金300万元,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促进全区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坚持抓实村集体经济,投入7800余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通川成功纳入全国第四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稳步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升级建设数字“三农”军情室、数字星空等8个农业大数据分析平台,成为全省2个数字“三农”试点县之一。
(四)夯实基础,培优环境强效能。一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针对“疫情后,人民群众更加注重个人健康与环境卫生”这一新变化,组织群众开展房前屋后及村庄清洁绿化行动,助力实施“美丽庭院”建设。持续深化“厕所革命”,新建、改造户厕13200余座、达标率96.8%,标准化公厕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探索推广“厕污共治”模式,19个场镇污水处理厂、60个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系统全面建成,8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全域推行“四旧四新”模式,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元素,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4个、省级传统村落5个。二是大力塑造乡风文明。健全完善“一核三治”乡村治理模式,探索推行“乡贤议事厅”“党员金点子”等经验做法,总结推广“两项改革”成果,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更加井然有序。纵深推进“感恩”“孝善”“奋进”主题教育,涌现出碑庙镇“三段式感恩教育”、西外镇“七大行动”、磐石镇“六老六长”等典型经验,相关做法被人民网、新华网深度报道。今年以来,我们谋划实施了“文明达州、通川有礼”系列活动,“明大义、讲规矩”已然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学礼仪、懂礼貌、守礼节”逐渐成为农村群众的生活习惯。三是切实强化法治保障。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选聘专职律师蹲点服务村集体发展,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打造“指尖上的法律服务”,免费提供法律咨询4200余人次,相关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司法部专题刊发推介,受到省委及司法部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扎实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强化保障,激发活力强支撑。一是压实责任“强领导”。坚持“党委主责、政府主抓、行业部门主推”的农业农村工作领导机制,成立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挂帅担任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区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创新推进“试点村成立乡村振兴指导工作组”,全面遴选工作组41个、指导员150余人,实现指导工作立体化、全覆盖。二是瞄准一线“练精兵”。坚持把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摆在第一位,注重将事业需求、岗位要求与促进青年干部成长、调动各方积极性有机结合,依事择人、以岗选人,努力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坚持把乡村振兴主战场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着力培养“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队伍,形成人才向农村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干部实绩考核、“三星干部”评选等内容,加大农村一线干部表扬奖励、待遇保障、容错纠错力度,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三是完善机制“增动能”。出台《乡村振兴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先进乡镇、示范村等评定工作,强化考评成果运用,以考核手段倒逼责任落实,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