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同时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这表明“三农”工作重心将由脱贫攻坚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移,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需,是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之策。
大兴振兴调研,找准城乡差距,不断完善乡村振兴规划,为城乡协调发展绘制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精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之策同样重要。要全面开展乡村振兴调研,逐乡逐村摸清乡村现状,找准城乡差距,分析制定政策措施,对标对表乡村振兴总体目标、阶段任务,在产业布局、要素配置、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分配、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不断优化完善乡村振兴规划,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精准施策把准方向、找准途径。
优化振兴政策,强化政策落地,接续推进农村地区发展,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保障。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政策的扶持,要针对性制定乡村振兴支持政策,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乡村地区接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要优化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坚持过渡期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建立完善防止返贫、农村低收入群体监测帮扶体系,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夯实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基石。要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配套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支持奖补力度,促进农村产业兴旺。要优化就业扶持政策,结合就业需求,开展易就业技能培训,出台资助劳动力转移就业办法,鼓励帮助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增收。要优化金融扶持政策,着眼于乡村振兴金融需求,面向更广泛的群体,开展易贷低息支农金融服务,支持乡村建设、产业发展。
创造振兴环境,提高服务水平,缩小乡村公共服务差距,为城乡协调发展搭建平台。持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能让农村群众感受到更多获得感。持续振兴乡村教育,继续加强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建设,着力培育农村师资,加强城乡教师交流,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持续振兴乡村医疗,提升乡村医疗卫生硬件,提高乡村医生服务能力,着力实现城乡医疗资源共享。持续振兴乡村就业,支持社会资源资本流入乡村创办企业、实体,解决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持续振兴乡村社会保障,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差距,提高农村基本养老待遇,提升残疾人服务水平。持续振兴乡村文化,加大乡村休闲场所、体育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配套建设,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全面形成。
补齐振兴短板,破解振兴瓶颈,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协调发展夯实根基。通过八年脱贫攻坚,乡村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欠账大、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较突出等问题仍然存在,依然制约着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协调发展,亟需补齐短板。要推动硬化道路向组向户延伸,大力建设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和入户路,提高生产生活通行水平。要提升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水平,提高自来水覆盖面,提升安全饮水保障,加大农业生产水利设施建设,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要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持续用力开展“厕所革命”,实施乡村垃圾分类收集、集中清运,配套建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增强农村宜居条件。要畅通乡村物流渠道,建设一批仓储、冷链、物流设施,打通城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强化振兴保障,建好机制体制,提升农村地区善治水平,为城乡协调发展给予支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离不开人、才、物等关键要素的支撑保障,要建好保障机制体制,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善治水。要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确保乡村振兴资金需求。要强化人才保障,加大新型职能农民培育,精准选派驻村帮扶队伍,引导大学生、能人乡贤回乡创业。要强化组织保障,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乡村干部队伍,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