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2021年第一季度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 来源:区统计局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1-03-31
  • 点击数:人次
  • 为准确把握农业生产形势,及时反映农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川区认真做好农村统计工作,现将一季度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如下:  

    一、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以“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深化“1234N”乡村振兴布局,实施“135”重点工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春耕生产、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及稳产保供等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各项增收措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整体向好。2021年第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4670元,增长 9.7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22745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4.2 %,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4.5%。  

    二、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一)粮食作物:目前我区小春粮食作物面积较往年相比,谷物、豆类、薯类面积都有所增长,谷物今年面积为11565亩,去年为11520亩,同比增长0.4%;豆类今年面积为14220亩,去年为13935亩,同比增长2.0%;薯类今年面积为55995亩,去年为54975亩,同比增长1.9%。为实现全区今年粮食播面51万亩、总量19.3万吨,我区积极落实春耕备耕工作,一是加强小春作物田间管理,指导农户开展小春作物水肥、病虫防治等田间管理1.78万亩;二是及早谋划春耕生产,积极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和企业,开展“三农”物资的调运和储备,储备两杂种子75.71吨,储备农药131.263吨,储备肥料、农膜等物资1.5万余吨,切实保障春耕物资需求,落实水稻机插秧、集中旱育秧示范面积100余亩;三是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开展农资市场执法检查5次,出动执法人员30人次,检查农资门店26个,立案查处案件3起,严厉打击制售伪劣产品、坑农害农违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四是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以驻村农技员、农技巡回服务小组为依托,进村开展技术培训36次,发放技术资料1080本,指导做好大春备种备肥备耕、育苗播栽准备和小春作物春管春收等田间管理。  

    (二)蔬菜生产:现有在地蔬菜约2.8万亩,随着气温回升,很大部分冬季蔬菜采收即将结束,预计2021年一季度蔬菜产量约7.7万吨,春季蔬菜种植品种以茄果类、瓜类和绿叶蔬菜等为主,现市场蔬菜供应比较充足,价格基本稳定。蔬菜生产所需化肥、农膜、农药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蔬菜种苗主要是屈沟蔬菜种植专合社和四川苗源生态农业科技公司两家育苗企业生产,已繁育各类蔬菜种苗1000万株,基本满足市场蔬菜种苗需求。扎实抓好在地蔬菜的田间管理,随着气温回升,加强肥水和病虫草害管理,增加蔬菜产量。开展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实现蔬菜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品产量和质量。继续抓好现有蔬菜基地的能力提升,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蔬菜的稳产、丰产。  

    三、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全区生猪存栏22.39万头,生猪出栏13.6万头(其中:上年12月出栏4.1万头、今年1月出栏6.2万头、2月出栏3.3万头,分别同比增幅28.2%、35.7%、26.9%);预计1季度(1-3月)出栏量突破14万头,同比增长55.7%。随着恢复生猪生产实现稳中向好,整体价格呈下降趋势,分别为猪肉均价22-24元/斤、边称价16-17元,牛肉均价为43-45元/斤,羊肉均价42-44元,鸡肉均价为17-18元/斤,鸡蛋均价为5.7元/斤。受原材料上涨和畜禽产能量需求增加因素,现玉米及各种配合饲料价格略有上涨,畜禽生产趋势稳定,养殖效益可观将持续保持盈利。严格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全面实施“三大行动”,确保通川辖区清净无疫,助推畜禽产业持续绿色健康发展。  

    四、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  

    我区连续7年实现粮食丰收,2020年全年粮食产量18.3万吨,目前市场供应充足,主要产品大米批发价格在1.8—2元每斤区间,与去年持平,油菜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蔬菜产业一季度蔬菜产量约7.7万吨,主要以茄果类、瓜类和绿叶蔬菜等为主,现市场蔬菜供应比较充足,价格基本稳定,预计全年本地蔬菜产量33万吨;随着恢复生猪生产实现稳中向好,第一季度生猪出栏13.6万头,保证了市场供应,整体价格呈下降趋势,分别为猪肉均价22-24元/斤、边称价16-17元,牛肉均价为43-45元/斤,羊肉均价42-44元,鸡肉均价为17-18元/斤,鸡蛋均价为5.7元/斤。现存栏生猪22.39万头,预计全年生猪出栏将突破32万头,能够满足市场供应,目前北方地区非洲猪瘟疫情严重和玉米及各种配合饲料价格略有上涨等因素,预订下半年猪肉价格上涨,将与去年价格持平。  

    五、第一产业投资的主要特点以及新情况、新问题  

    2020年,通川区出台《通川区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十五条措施》《乡村产业扶持奖补办法》《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经营奖补办法》《通川区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整合涉农资金70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财政第一产业投资主要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带动工商资本进入第一产业达7.2亿元。全区新建万头猪场7个、千头猪场12个。新增水果基地8000亩,提升特色产业基地30个,新培育区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发展分拣包装、冷藏保鲜、贮藏烘干等初加工设施,实现农产品加工达65%以上。全区新发展家庭农场58家。  

    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  

    (一)我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一是镇村干部队伍“一懂两爱”人才缺乏,不懂农业、不知晓农事现象在一些地方客观存在,无法有效组织农业生产;二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程度较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种粮成本增加、种粮效益低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三是可供生猪规模发展的地块稀缺,生猪产业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四是农业人口老龄化进程逐年加快,农业从业人口得不到有效补充,对我区农业生产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对策建议:一是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明确粮食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乡镇书记、镇长定期研究,直接部署,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深挖扩种潜力,加强撂荒地治理,推动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增长;二是深化融合发展。围绕“生态、产业、品质、安全”理念,着力构建种养循环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动蓝润、正邦等生产加工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全面压实责任,把生猪生产当硬任务、硬指标来抓,制定工作计划,定期调度,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专班推进、定人定场,持续推进新建养殖场增养补栏;三是规范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数字三农试点、土地轮休耕、农房改造、聚居点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的督导,抢抓工作进度,科学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四是培养“一懂两爱”干部队伍。区委党校定期举办镇村干部培训班,着力干部思想认识、三农情怀、服务意识等教育培训。加强校地、企地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或脱产进修等方式,着力业务能力、专业水平等提升培养;五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宜机作业高标准农田整治,提高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积极发展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加大农机农艺结合力度,推动农作物种植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加快了农业机械化步伐,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支撑;六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培育机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军人作为重点对象,为农业生产一线培育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的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人才,为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