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通川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纪实(一)
通川,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属省定贫困县。2013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后,通川区情发生重大变化,全区贫困村从5个增至4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8567人增至25131人,贫困发生率从5.71%增至8.33%,这给多年来“以发展城市经济为主”的通川,带来了较大的脱贫攻坚压力。2014年脱贫攻坚冲锋号角全面吹响,通川紧紧围绕在全市率先“
坚定交出脱贫攻坚时代答卷
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全党必须答好的初心答卷和时代考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靠的是意志力,拼的是执行力,通川准确把握形势,科学调整策略,精准破题攻坚,全力提升贫困治理效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答好了脱贫攻坚的“通川答卷”。
锁定“目标”抓谋划、稳推进。牢固树立“抓脱贫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谋划制定脱贫攻坚“4+3”工作规划(四年集中攻坚、三年巩固提升),确保了脱贫攻坚思路清、方向明、步伐稳。在集中攻坚期,创新组建“1部2片25组107队”攻坚方阵,构建起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严格落实“五个一”帮扶机制的基础上,深化拓展贫困村“5+2+3”、非贫困村“3+2”帮扶机制,帮扶工作实现了立体化、全覆盖。
扭住“精准”抓识别、扶真贫。探索推行“三比三看、六进六出”精准识别工作法,先后4轮全覆盖开展入户调查走访,征求意见、仔细甄别、反复核对,切实做到了“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不符条件的一个不进”。创新开展“脱贫攻坚百日提升行动”,全面推行“ABC”分类管理,采用“六步摸排法”全面摸清贫困户所属类别,有针对性调整帮扶措施,坚决防止出现返贫。
强化“投入”抓基础、保民生。坚持以路、水、电、气、网为重点,投入9.6亿元财政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安全饮水、通村道路、生活用电、互联网、通讯实现全覆盖。全区实施危旧房和土坯房改造22617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924人,整治山坪塘398口、建成安全饮水工程846处,新建通村通组道路181公里,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2条,投入“金通工程”营运车辆50辆,“进村柏油路、出门坐公交”目标基本实现。
聚焦“增收”抓产业、促就业。出台《乡村产业奖补扶持试行办法》等激励政策,向村集体注入产业扶持资金5817万元,安排涉农产业风险基金35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0余亿元。创新推行“五金模式”和“两保底、一分红”机制,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致富。深入推进五大就业扶贫行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55期,7800余人职业技能得到提升,农村群众就业基本稳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立足“常态”抓机制、强保障。探索推进“391”防返贫监测机制(3级监测网络、9个部门联动化解风险、1项基金救助保障兜底),迅速构建起“乡村组—帮扶责任人—区脱贫攻坚办”的三级监测网络,实时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一超六有”“两不愁三保障”等指标,及时、准确掌握疑似返贫致贫信息,按照“缺啥补啥”原则开展帮扶工作,各类返贫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切实强化法治保障,通川首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相关经验被原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