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生态环境局“六举措”严准入重服务、优环境促发展
  • 来源:通川生态环境局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0-07-02
  • 点击数:人次
  •  

    放管服改革实施以来,通川生态环境局以环境改善为目标,深入开展审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助推通川区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一、严格项目准入。严格把关,从源头控制污染,实行差别化准入管理,努力推动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辖区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和依法划定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坚持强制保护,加强防护设施建设,依法严格监管,严控污染物排放,确保生态环境安全;辖区内规划的以居住、商贸、文教可研等为主的城乡人居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以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农产品供给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科学控制工业开发活动,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辖区内规范设立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坚持发展中保护,优化区域资源环境配置,引导产业集约发展,全力推进综合防控,保持环境质量稳定,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进入园区。对不符合规划要求、污染重、能耗高、治污工艺不成熟、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不符合“三线一单”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准入。

    二、落实正面清单。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实行“三个一批”环评管理。豁免管理一批:对关系民生且纳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实施排污许可登记管理的相关行业,以及社会事业与服务业,不涉及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仓储、物流配送业等10大类30小类行业的项目,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应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豁免环评手续办理,不再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承诺审批一批:将环境影响总体可控、受疫情影响较大、就业密集型等民生相关的部分行业,包括工程建设、社会事业与服务业、制造业、畜牧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个领域,共涉及《名录》中17大类44小类行业开展环评告知承诺制改革;加快推动一批:根据《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环评审批进度促进复工复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川环函〔2020〕94号)要求,对急需开工和环境问题复杂的重点项目,参考重点项目环评预审工作方案试行预审,项目实质开工前完善环评批复手续,提高审批效率。

    三、推行网上办理。利用四川省政务服务系统和达州市建设项目审批平台,形成“在线咨询、网上办理、证照快递”的运行机制,让企业群众“零跑腿”的享受“不见面审批服务”。通过电话指导、网上申报、专家函审、快递取件等方式开展审批工作,助力企业足不出户完成事项申报和审批。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系统”上线以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同时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落实“双随机”制度,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推动“最多跑一次”工作,降低备案项目的办理时间和企业成本,夯实企业主体责任。

    四、缩短审批时限。在行政审批方面不断做“减法”,减少审批前置,优化审批时限和环评批复内容。对选址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控制性规划的项目,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前置条件一律取消。对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明确时限和责任,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对通过技术审查、修改完善、报件齐全的项目,由法定30个工作日提速至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对符合环境功能区划、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合理可行、符合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等要求的项目,环评批复文件简化项目建设内容及环评报告编制质量等内容,进一步突出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及生态保护措施等内容。

    五、落实信息公开。严格落实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制定详细的办事指南,做到审批内容、申报材料、审批条件、审批流程、审批时间的标准化、规范化、公开化,并向项目建设单位一次性告知,减少跑路次数;按照国家及省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相关规定,在通川区政务发布平台公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信息,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实现政务服务工作依法、公开、便民、高效。

    六、提高服务质量。在企业服务方面,坚持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根据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重点建设项目、招商引资项目,通过行政审批局并联审批窗口与建设单位主动介入、提前服务,落实“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网上办”服务,主动与区政府、项目建设单位进行对接,并做好跟踪服务,加快环评手续办理速度。窗口各工作人员分工明确,高效协作,对办理条件及所需材料一次性告知群众,对来件资料认真审核,做到让群众少跑路、只跑一次路,做好窗口服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