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开发公益性岗位。针对无法转移就业的贫困户,因地制宜开发“堪塘看护、孤寡老人看护、卫生环境清扫、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签订公益性岗位人员用工协议,每月发放400 元岗位补贴。目前,已开发公益性岗位 975 个,兜底安置贫困户就近就业。二是搭建扶贫载体。 2019 年以来,打造就业扶贫基地 11 家、扶贫车间 4 家,共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 157 人; 协助申报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奖补经营主体 2 家,带动贫困户就业 7 人; 助力 6 名贫困家庭劳动者成功创业。三是实施技能带动。收集梳理 19 个乡镇( 街委) 困难群众就业意愿,按照分产业、分区域、分人群的原则,对困难群众开展引导式培训与技能培训,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参训人员给予每人 300 元标准的培训补贴。目前,已举办培训班 17 期次,培训贫困户 76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