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巩固脱贫成果措施及对策建议
  • 来源:区扶贫开发局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0-05-15
  • 点击数:人次
  •     通川区位于达州市主城区,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幅员面积900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有行政村192个、社区81个,总人口73万。2014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1425131人,贫困村45个,贫困发生率8.33%。通过四年的强力攻坚,截止2017年底,成功实现45个贫困村退、贫困县整体摘帽紧接着围绕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提升进行了调查思考。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重心不移、靶不变,持续强化后续帮扶。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定期召开全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安排部署相关工作保持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组织召开通川区2018年脱贫攻坚千人推进大会,确立“四年攻坚、三年巩固提升”的“4+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逐级传导攻坚压力,继续保持攻坚态势。二是凝聚工作合力持续深化拓展贫困村5+2+35:一名区级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队、一名第一书记、一名驻村农技员;2:一名法律顾问、一名农信员;3:一个帮扶社区、一家帮扶企业或社团组织、一名帮扶责任人)、非贫困村3+2”帮扶机制3:一个农技巡回服务小组、一名第一书记、一名帮扶责任人;2:一个法律巡回服务顾问团、一名农信员)将双月17日确定为“脱贫攻坚帮扶日”确保帮扶工作立体化全覆盖。积极争取省委党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航空工业局帮扶支持抢抓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机遇,深化浙江舟山市对接交流,成功签订“达菜入舟”“舟鲜入达”战略合作协议。三是压实帮扶责任筑牢夯实区级领导、帮扶单位、乡镇办委、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农技员和结对帮扶责任人七大主体责任体系,刚性要求区级领导每月至少1次深入联系乡镇部署、督导脱贫攻坚工作,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每周组织“两委”成员研究具体工作,帮扶责任人每两月至少与贫困户面对面交流1次、与在外贫困户电话交流1,做好政策宣传排忧解难工作。

    (二)聚焦基础完善、民生改善,补齐补强奔康短板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村组道路路网密度提升工程”,区本级财政配套资金用于交通集中攻坚、通村通组和入户道路建设补助,全区所有乡镇、建制村、贫困村村民小组硬化率100%维修病险水库整治山坪塘建安全饮水工程,建村村通光纤工程。二是全面优化公共服务加大对非贫困村的支持力度,探索试点城乡公交“公车公营”模式。三是持续强化住房保障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严守建筑面积不超标、自筹资金不超额、质量标准不降低“三条底线”

    (三)突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巩固提升脱贫质量。一是聚力发展特色产业出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暂行奖补办法》《发展水产养殖业实施意见》等激励政策,向村集体注入产业扶持资金,安排涉农产业风险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立足贫困村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油用牡丹、果蔬等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养殖基地;坚持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扶贫新路子磐石、青宁、蒲家脱贫攻坚引领区建设有力推进,秦巴植物博览园、蒲家蓝莓主题公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提档升级,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磐石归原?渡等个农旅项目加快实施,辐射带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二是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推行“龙头企业带动、工商资本撬动、农旅融合促动”发展模式,培育苗源科技等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多家,家庭农场、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个。探索推行集体资产资源、产业扶贫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入股,采取“两保底、一分红”方式,利益联结新覆盖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三是扎实推进创业就业。举办“就业援助月暨助力返乡就业创业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开展电焊工、厨师等易就业技能培、劳务品牌培训。成功打造碑庙陡坑村、檬双尚寺村就业扶贫示范村,引导川汉子等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开发扶贫公益岗位实现转移就业。

    (四)强化政策兜底、民生保障,扎紧筑牢返贫防线。一是强化医疗保障深入实施健康扶贫“五大行动”,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和“八100%”工程,财政全额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全面构建“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疗救助体系,为贫困群众补偿医疗费用,区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费用,个人支付占比严格控制在10%以内。二是强化教育保障入教育扶贫资金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免一补”、改善营养午餐、补助寄宿生活、减免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学杂费政策。用好用500万元教育扶贫救助基金,2000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入学“零费用”。建立贫困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额外支助体系,为其发放助学贷款,招募“一对一”帮扶志愿者家庭,确保上学路上“一个都不少”。三是强化兜底保障财政全额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对象、重度残疾人代缴基础养老保险,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放低保创新开展“程序报批+绿色通道”低保速审快批模式,将符合条件的及时新纳入低保兜底。

    (五)注重宣传引导、志智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一是深入开展励志教育。持续开展“十个一”宣传、社情民意大走访和院坝会等活动近千次,全方位展示扶贫成效、培树先进典型,引导贫困群众进一步增强“不等不靠、自立自强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深入开展新风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四好村”创建为抓手,因村制订村规民约,依托农民夜校,纵深推进“感恩”“孝善”递进式主题教育,举办文艺汇演,评定文明户,创建省、市、区级“四好村”。三是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深化“法律进乡村”活动,通过举办脱贫攻坚文艺巡演、法治讲座,大力营造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选聘贫困村法律顾问,组建非贫困村法律巡回服务顾问,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六)紧扣重点难点、常态长效,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一是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加强防返贫预警研判,实时监测已脱贫贫困户和易致贫非贫困户“一超六有”指标,创新制定“391”防返贫监测机制,构建“乡镇村组及时发现—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随时掌握—区脱贫攻坚办常态化督导”三级监测网络体系,由“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残联、区教科局、区医保局、区卫健局、区住建局、区自然资源局、区水务局”九个部门联动对标补短,启动一项“防返贫基金”救助保障兜底,及时化解困群众返贫致贫风险。二是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建成农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常态化开展全覆盖年度动态管理工作,开展贫困人口动态核实摸底、扶贫对象信息采集、信息系统录入“三大行动”,将动态新增的人口按程序纳入、动态减少的人口做系统调减。三是严格督查巡察机制坚持综合督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全面督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专项治理与问题整改相结合,常态化开展脱贫攻坚督查巡察,逗硬落实脱贫攻坚“四个一律”问责机制,综合运用通报、约谈、问责、激励等手段,倒逼各项决策部署、工作责任、政策措施、资金项目落地落实。

    巩固脱贫成果对策建议

    (一)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对标农村“交通、教育、医卫、文体、饮水”五大提升行动,做优做畅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网络,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建设等资金,加大对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二)持续壮大富民产业。好用活“五项基金”,持续深化“五金模式”,优化企业、专合组织、产业大户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增强产业的“造血功能”和风险抵御能力紧盯市场需求,拓展产销渠道,积极推广使用“四川扶贫”集体商标、原产地农产品地理标志,用好用活达州“巴山食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真正把贫困群众编织在产业链上。因地制宜选取主导产业,适时引进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持续深化志智双扶。深入开展“感恩”“孝善”主题教育和创业就业培训,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和“能力短板”,让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脱贫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树牢“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意识。改进工作方式,突出正向激励,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鲜明勤劳致富、脱贫光荣导向。

    (四)持续巩固帮扶实效。坚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队伍不散”,持续推进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不断提高脱贫质量。充分发挥国扶子系统和四川省大数据平台作用,对新增返贫人员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持续健全防返贫监测机制,分级进行贫困动态跟踪监测和预警评估。坚持动态调整常态化,对返贫户、新出现的贫困人口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五)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完善1+7+N”规划体系,实现镇村都有振兴“施工图”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相结合采取“重点镇+中心村”分层分类模式,示范打造磐石、青宁乡村振兴示范点,积极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建设示范县。创新引才、用才、育才体制机制,统筹抓好农业科技人才、农村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