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就有“猪粮安天下”的说法,生猪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是城乡居民的重要食品。抓好生猪生产,对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猪肉供应。通川区严格落实责任,多举措加快恢复生产,对非洲猪瘟防控和稳定生猪生产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目前我区畜牧业生产运行平稳,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区畜牧业生产影响有限。市场主要畜禽产品货源充足、价格相对稳定,养殖场未出现饲料短缺和压栏情况,“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物资流通秩序恢复正常。
一、基本情况
通川区生猪规模养殖主要集中在北部9个乡镇区域。2019年全区生猪出栏24万头,年底存栏14.27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1.7万吨。年出栏3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共有82家,年出栏上千头生猪养殖场13家,万头猪场4家(双龙琦山、安云再新、安云俪疆、双龙山那边)。其中省级示范场3家,市级示范场7家,区级示范场6家。截止3月底,全区生猪存栏1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8630头,存栏环比增长2.7%),累计出栏生猪5.9万头。2019年12月毛猪价格为22-24元/斤,当前价格为20—23元/斤,价格环比下降9.1%;2019年12月猪肉价格为30-33斤,当前价格为24—27元/斤,价格环比下降13.7%。
二、严把非洲猪瘟防控
(一)继续落实好现行有效的防控措施,利用春季动物集中免疫工作,持续开展“大清洗、大消毒”行动,发放消毒药6.5吨,消毒面积达47万平方米。有效杀灭非洲猪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病源微生物,及时消除疫情隐患。
(二)开展复养调查和环境监测。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通过风险评估、全面消毒、抽样监测等技术措施,增强生猪养殖场(户)补栏信心,确保复养过程顺利进行。目前,已对受疫病影响的生猪养殖场(户)进行复养意愿调查,共采集样品131份,结果均为阴性。现已按复养规程养殖少量“哨兵猪”,待无异常情况后开展规模饲养。
(三)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调运、私屠滥宰、炒猪、洗猪等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强化各高速卡口临时检查站的值守,切实把好疫情传播的重要关口。
三、多措并举,促进生产
(一)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生产。为强化“菜篮子”工程,打好生猪生产“保供战”。我区制定了《达州市通川区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十五条措施》。主要扶持方面为:一是取消养殖生产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规定及生态农业项目保护区,养殖用地不再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二是对新建标准化生猪圈舍每平方给予100-150元的建设补助,大型猪场外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由区政府配套解决。三是鼓励创建无疫乡镇。每个无疫乡镇予以20万元的标准奖励。四是新建规模养殖场及贫困户、困难户每新增一头能繁母猪予以300元奖励。五是稳定和保护生猪母源,全区能繁母猪做到应保尽保,农户自缴保费部分由区本级财政予以解决。
(二)抓农户散养户,促进生产。鼓励农户、散养户恢复养猪,结合我区实际,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养殖户”利益联接机制,提高农户、散养户养殖积极性,防止出现片面的“抓大嫌小”趋向。对促进生产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三)抓养殖企业促生产。对在我区投资建设的企业,由区政府在各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专班,提供高效审批、全方位服务等要素保障,确保项目尽快建成投产。目前我区与正邦、双胞胎、新希望、丽天、著名演员等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合作。截至目前,今年已投产的有北山李伟家庭农场后备母猪存栏1300头,双龙山那边生猪存栏3500头,磐石肖心伟家庭农场能繁母猪存栏29头。新建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情况,3个种猪场(金石镇跑马村、蒲家镇凉水村、安云乡大河村),3个万头猪场(双龙镇挖断山村、碑庙镇陡坑村、金石镇毅力村),9个千头猪场的综合建设进度达到40%,预计2020年底全区增养生猪可达16万头以上。
(四)转变养殖方式稳生产。大力推行“赊养”“寄养”“代养”生猪养殖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提供仔猪、饲料、技术、保险、销售等服务,养殖户提供圈舍,并按要求进行生产管理,最后按每头获得300-400元劳务报酬。目前全区开展赊、寄、代养生猪规模已超过2万头。同时建立生猪联动保供“点对点”调运保障机制,实行种猪、仔猪调出和调入地双向监控、双向消毒灭源、全面封场运行,共计从区外调运仔猪2.35万头,为我区规模养殖场补栏提供有力保障。
(五)强化生猪产业金融支持。对符合授信条件但暂时遇到经营困难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屠宰加工企业,推动“政银担”“农担贷”为生猪养殖企业提供无抵押、低息贷款。目前,已为14家生猪养殖企业办理贷款申请,共计1560万元。
(六)调整其他养殖产业发展。增强牛、羊、鱼等规模养殖基地(场)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周期短、投资小、出栏快、效益好的禽兔产业,弥补因生猪出栏减少带来的肉类供应缺口,调节市场供需总体平衡,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的肉食品需求。
(七)认真落实生猪发展任务。抓任务促生产,对各乡镇2020年生猪存出栏数,实行统一管理,有序出栏。为严格落实责任,制定《生猪生产周调度情况统计表》,对全区每周生猪存出栏,计划补栏、在建养殖场、拟建养殖场做到精确统计,同时全力保障猪肉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不涨价。
四、存在的困难
(一)市场行情问题。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少量养殖场(户)不能把握市场行情,缺乏养殖信心。
(二)仔猪缺乏问题。通川辖区无原种猪场,二杂种猪场只有2家,加之外出调运风险较大,在下阶段后备母猪和仔猪可能会面临供应不足。
(三)养殖用地问题。随着乡镇发展加快,辖区连片土地受限,有个别群众思想认识不足,对养猪仍然有着传统的看法,比如脏、臭、影响环境,不支持甚至反对养猪。
(四)资金缺乏问题。上级补贴用于大型生猪基地建设专项补助资金较少。以及中小型养殖场缺乏资金瓶颈、信贷规模受控。
五、下一步措施
(一)强化政策宣传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对从事畜牧养殖企业及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经营意识。同时,围绕“人员、车辆、生猪、肉品、饲料”等重点环节,推动生猪养殖企业全面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落实防疫措施、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二)大力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处理无害化、粪污资源化、监管常态化”总体要求,加强精细化、规范化饲养管理。对新建的养殖场着力推广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的应用,加快设施化、良种化建设步伐,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消除群众对传统养猪的顾虑。
(三)加大扶持政策的连续性。一是加强项目储备争取,重点支持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二是加大力度向省、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争取生猪生产专项资金支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步伐;三是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把外资、其它行业的资金引入到养殖行业,促进我区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