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通川区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 实施方案》的通知
  • 来源:区政府办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0-04-03
  • 点击数:人次
  • 各乡镇、莲湖景区党委,街道党工委,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莲湖景区管委会,区级各部门:

        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将《通川区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

    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           达州市通川区人民政府

    202043

    通川区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一干多支”“300”城市规划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市委“12335”总体部署,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省市决策部署,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指导意见》(川委发〔20206号)和《中共达州市委、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实施意见》(达市委发〔20203号)精神,结合通川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八次全会部署要求,以优化空间布局、整合发展资源、增强服务功能、巩固基层基础、促进城乡协调、降低运行成本为主攻方向,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高品质发展核心区和川东北经济区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力争全区建制村数量减少40%以上。按照调优南翼、强调北翼、聚力增长极改革思路,以凤西、凤北、复兴、双龙、磐石5个乡镇(街道)为南翼,结合市区发展规划和城市布局,通过村村合并、村居整合和社区优化,加快产业聚集和城市化进程,实现优化发展;以安云、青宁、碑庙、北山、梓桐、金石、江陵7个乡镇为北翼,结合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城乡融合发展,通过撤小建大、撤弱建强、撤空建实,推动资源高效整合,实现抱团发展;以地处核心腹地的罗江、蒲家、东岳3个乡镇为增长极,重建区域发展空间,夯实基层基础,形成梯次分明的村级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基本原则

    ——党委领导、分级负责。按照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县为主体、乡镇实施的要求,发挥党委领导和把关作用,统一安排部署,层层压实责任,坚持区、乡、村三级联动,推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稳步有序开展。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坚持顺向调整、中心集聚、群众认可、依法稳妥,坚持地缘相近、产业相融、人口相适、大小相宜,坚持宜撤则撤、宜并则并、宜留则留,合理确定建制村调减幅度,不搞一刀切。原则上以建制村为单位进行整体调整。要按照有利于整合要素资源、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治理实效的原则对城乡社区和村(居)民小组进行优化。

    ——促进发展、服务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坚持便民利民,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权益延续、兼顾公平。坚持农民享受的政策不变,农村山地、林地、草地、水利、资源等权属不变,农业经济利益关系不变。注重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确保群众当期利益不受损、长远利益有增进。

    ——依法依规、严格程序。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遵守村级财务、资产管理等规定,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改革经得起历史检验。

    四、工作步骤

    涉改乡镇(街委)要按照一慢一快的原则,充分做好调研谋划,科学制定调整方案,调整方案审批后,迅速组织实施,调整到位。具体工作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调研准备阶段(2020411日前)涉改乡镇(街委)要及时成立村级建制调整工作机构,开展摸底调研,摸清村人口数量、管辖面积、村组干部、三资现状、资源分布、产业发展、群众意愿等基本情况,清理锁定三资、债权债务并建立台账。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访谈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对村级建制调整方案、选址、选名、资产处置等问题的意见,科学制定并上报村级建制调整模拟方案,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成立通川区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文件和保障措施,采取一对一方式对涉改乡镇(街委)模拟方案进行严格审查,制定全区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总体方案,报市领导小组审核把关。涉改乡镇(街委)对新村“两委”班子人选进行酝酿谋划。

    (二)动员部署阶段(2020416日前)。区、乡镇(街委)分级召开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动员部署会议,传达省、市、区关于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有关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及时开展乡镇党委书记和业务骨干培训;制定实施方案,明晰改革日程安排,倒排工期、压实责任;抓好改革政策的宣传阐释,广泛开展谈心谈话,消除基层干部群众担忧顾虑,最大程度凝聚改革共识。

    (三)确定方案阶段2020517日前)涉改乡镇(街委)在前期调研摸底、充分论证、严格把关基础上,拟制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初步方案,公开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涉改村对调整改革方案、“三资”等改革涉及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并召开村民会议对建制调整事项进行确认;区领导小组拟制总体方案,开展专家论证、开展合法性审查、征求区级有关部门意见,经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审批后,报市民政局备案。在此期间,涉改乡镇(街委)同步开展村党组织成员、村工作委员会建设的酝酿,区委对村党组织人选进行审查。

    (四)组织实施阶段2020531日前)涉改乡镇(街委)公布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方案,实施建制调整,封存被撤村牌子;产生村临时党组织成员,任命村临时党组织书记,组建村工作委员会;实现新村挂牌运行,开展新村(居)民委员会特别法人信用代码赋码,及时做好工作交接、档案移交、“三资”和债权债务转接等工作,工作正常运行

    (五)总结完善阶段2020610日前)建立健全并公布村管理运行制度,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加快“人合事合心合”;做好改革相关资料归档工作,谋划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涉改乡镇(街委)对新村(居)的工作交接、档案移交、“三资”和债权债务转接等工作进行检查,并总结提炼改革经验做法,上报区村级建制调整领导小组。

    五、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调整方案。坚持乡镇主体,严格遵循二上二下撤并原则。在市、区、乡镇三个层面进行一上一下,由涉改乡镇(街委)在充分调研摸底,综合考虑人口面积、地理特点、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产业功能、连片发展、空间规划、历史文脉等因素的基础上,拟制模拟调整改革方案,上报区领导小组初审,区领导小组拟制全区村级建制调整总体方案(初稿)上报市领导小组审核把关。在区、乡镇两个层面进行二上二下,涉改乡镇(街委)根据审核把关意见拟制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初步方案,经村民会议讨论表决、乡镇研究后上报区级进行合法性审查、审批、公布等程序,然后由涉改乡镇(街委)组织实施。制定方案要严格遵循城郊的往城边并,集镇边的往集镇并,山上的往山下并,沟里的往沟外并,交通闭塞的往交通便捷的并,经济弱的往经济强的并,公共服务配套差的往公共服务配套好的并,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往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并的原则,推进建制村顺向调整,撤并一批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流失严重、重大建设项目搬迁的建制村,着力构建集镇村中心村特色村发展体系。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所在的建制村,原则上不作调整;加大村改居力度。

    (二)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好干部标准,从事业需要出发选好班子、建强队伍,优先选拔政治素质过硬、主动担当作为、工作实绩突出的村干部。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全面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进一步拓展选人渠道,加大从优秀农民工、村级后备力量、退役军人、农村致富能手、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网格管理人员、返乡大学毕业生等群体的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力度。涉改乡镇(街委)要严格执行两委班子成员选任条件和标准,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区级备案管理制度和村两委候选人区级联审机制。村级建制改革后,村(居)民监督委员会、村(社区)廉勤监督员将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优化调整。

    (三)有序做好资产资源资金和债权债务衔接。以涉改乡镇(街委)为主体,以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为基础,开展村级集体资产和债权债务调查摸底锁定。农业农村、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及时进行三资和债权债务清理锁定并建立台账。被撤并村的三资和债权债务,按照旧账分开、新账统一原则,一并划入新的村。对合并前村集体资产和债权债务状况相差不大、群众普遍同意合并的,直接合并成立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撤销原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合并前村集体资产和债权债务状况差异较大、群众意见难以统一的,可采取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动、新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社的方式,也可采取独立核算、分步整合等方式成立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要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机衔接。

    (四)提高经济发展和基层治理水平。区级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电力、通信等设施,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规划建设。要优化配置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要盘活用好被撤并村活动阵地,完善村级民事代办制度,按照便民服务不减的原则,被撤并村可根据工作需要保留便民站点和教育、卫生等设施。要统筹开展乡镇和村级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产业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发展。要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机制,推进村(社区)综治中心建设,加强特殊困难人群关爱帮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抓好新村选名和选址。新村命名应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传承、未来发展需要等因素,在听取民意、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在全区范围内应避免重名,需启用新名的,按照程序报区政府审批。新村活动阵地应选择人口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利、服务阵地相对居中、公共设施相对完善的地方。对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出现的活动阵地用房紧张问题,优先通过调剂、置换、租用等方式解决,需新(扩)建的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六、政策措施

    (一)投资及项目配套。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完成后,十三五规划项目原则上保持不变、投入不减,立足新的村级建制格局和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十四五规划项目。对决定撤并的建制村在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可对已安排未实施项目进行调整。

    (二)与脱贫攻坚相衔接。贫困村与贫困村合并、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合并的,原贫困村和贫困户享受的相关政策不变,按照原贫困村界定的各类名册、权属、项目等建立移交清单,做到台账清楚、工作延续,确保涉改贫困村脱贫攻坚力度不减,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对合并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新村,在产业、住房、道路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三)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特殊村。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所在的建制村,原则上不作调整,相关政策继续保留。确需调整的,新村命名原则上与调整前保持一致;确需更名的,按程序重新认定。国家级传统村落不纳入调整。

    (四)村“两委”成员选举。两个及以上建制村合并的,或者由多个建制村各划出部分村民小组组成新建制村的,依法依规重新选举村两委成员,选举时间与全省新一轮村两委集中换届选举相统一。合并村一般先设立村临时党组织,村临时党组织成员由乡镇党委任命;经村临时党组织提名,报乡镇政府批准后,设立村工作委员会,在村临时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村临时党组织书记按照一肩挑要求进行配备,并担任村工作委员会主任;换届产生新的村民委员会后,村工作委员会自动解散。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由省委统一部署,区委具体组织实施。

    (五)财政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转移支付补助不因撤并建制村而减少。实施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财政奖补政策,区财政根据建制村实际减少个数和一定标准,对乡镇(街委)给予一次性奖补。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补助,按照省市有关政策规定实施过渡期保障政策,确保财政投入不减少。区财政统筹保障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经费。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领导小组发挥统筹把关作用,稳步有序推进全区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履行好统筹谋划、综合协调、推动落实等职责,组织、宣传、政法、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农村、扶贫开发等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抓好落实。涉改乡镇(街委)要成立党委书记负责的工作机构,制定详尽的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确保改革有序有效推进。

    (二)严格落实责任。按照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区级主体、乡级实施的原则,层层压实责任。要做好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总体设计,组建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指导组,实行区级领导挂包,一包到底,把改革各项工作做深做细。涉改乡镇(街委)承担实施责任,要深入开展调查摸底、拟制方案、征求意见、宣传发动、谈心谈话、化解风险等工作。突出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建立区到村、乡到户、村到人的调研指导和群众工作机制,确保责任压实、任务落实。

    (三)抓好宣传引导。按照正面宣传适度、舆情管控有力有效的原则,精心制定宣传方案,坚持多做少说、把握适度、管控有力、重在引导的工作基调,加强宣传引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重要意义,宣传阐释相关政策法规,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按照区进村、乡入户、村到人的群众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四个必谈,即区委书记与涉改乡镇(街委)党(工)委书记必谈,区级指导组与涉改村(社区)两委班子必谈,涉改乡镇(街委)党政主要领导与村(社区)老党员、知名贤达、在外人员等各方代表人士必谈,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与村(居)民群众必谈,做深做细做实干部群众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改革。要建立舆情应对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落实专人负责,密切关注有关敏感话题,及时核查引导,严防不实炒作,避免出现舆情事件,大力营造改革良好氛围。

    (四)强化风险防控。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要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将风险防控贯穿全过程,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推进改革任务落实。要做好干部群众思想工作,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妥善处理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扎实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全面排查风险隐患点,明确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分类做好防范和化解工作。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加强群众信访工作。分级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严肃工作纪律。严明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把干部在推进改革工作中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使用的重要依据,确保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政令畅通。严肃财经纪律,严防突击花钱、转移财务、虚增债务、侵吞三资等违法违纪行为。严守保密纪律,做好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方案、干部安排方案等公开前的保密工作。严格责任追究,对工作不力、措施不细、方法简单粗暴影响改革效果、以改革为由影响脱贫攻坚的,要严肃问责;对阳奉阴违、设障使绊、侵吞钱物、拉帮结派甚至勾结黑恶势力的,要依纪依法严肃查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