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全区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新部署、新要求,发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总攻,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面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围绕一个总体目标
围绕“全胜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总体目标,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二、做实十三项重点工作
(一)全面统筹谋划。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工作措施、工作重点,进一步巩固提升产业就业、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脱贫攻坚成果。
(二)全面开展脱贫攻坚普查。根据中央、省、市部署开展脱贫攻坚全面普查,围绕脱贫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重点调查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获得帮扶情况、参与脱贫攻坚项目和人居环境整治情况,“全面体检”找差距、“精准把脉”查问题、“对症下药”提质量。
(三)全面补齐短板弱项。对大排查发现问题中整改质量不高和新突发产生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要高质量整改到位。抓好“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回头看发现问题整改,确保所有问题在5月31日前全部整改到位,对未按时完成整改的,严肃追责问责。同步抓好脱贫攻坚巡视督查、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等反馈问题整改,特别是对省委第八巡视组反馈问题,要举一反三,全面查找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全面补齐,确保问题解决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四)全面常态化防返贫监测。健全完善防返贫常态化监测机制,修定防返贫基金管理办法,每月25日为监测时间节点,定期公布监测数据。开展动态帮扶,把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特殊困难户和突发受灾户“两不愁三保障”作为监测重点,对存在的新致贫、返贫风险对标开展补短。
(五)全面巩固提升产业发展。按照“长短结合、产销结合、种养结合”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延伸产业链条,巩固提升产业发展,夯实长效脱贫基础。按照“大园区+小庭院”的思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庭园经济为补充,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精致农业。依托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积极搭建招、引、创电商平台,推进“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建设,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开拓新销售模式。加速农文旅产业提档升级,提升服务水平。加大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基金等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六)全面巩固提升创业就业。坚持实用化,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支持、鼓励、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经营主体和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按规定给予奖补。探索推广就业扶贫车间新模式,打造就业扶贫基地,开发扶贫公益岗位。全面落实“雨露计划”、“百工技师”工程,增强贫困群众创业能力。
(七)全面巩固提升民生保障。构建完善控辍保学体系,全面落实资助政策,用好用活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升级改造农村学校配套设施,确保贫困群众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全额代缴贫困人口参保费用,严格控制区域内住院个人支付在10%以内,充分发挥卫生扶贫救助基金作用,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确保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落实危房改造、土坯房改造、地灾避让搬迁等政策,确保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强化社会保障兜底作用,全额代缴贫困人口基础养老保险费,建立低保金增长机制,确保低保金不低于贫困线,实现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加大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落实护理补贴、生活补贴,加大养老保险、高龄补贴等政策落实监管,有效阻止贫困户返贫、困难群众新致贫。
(八)全面巩固提升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村交通、水利、信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力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村组道路路网密度提升和农村饮水安全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开展山坪塘、病险水库和小流域综合整治,有效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加强“村村响”“户户通”和农村电网管护,建立快速响应、快速处置机制,加大文化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九)全面巩固提升数据质量。常态维护管理国扶系统和四川省大数据平台信息,做好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建立行业部门数据共享、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实际情况、帮扶手册、系统数据和明白卡“四合一”,确保信息数据“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十)全面提升资金使用绩效。加大向上争取和区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整合涉农资金,确保脱贫攻坚投入只增不减。加强项目库建设,落实资金项目公示公告等制度。全面清理扶贫领域工程项目,扎实做好问题整改。建立项目资金约束机制,严格项目建设监管,强化扶贫资金监督审计,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
(十一)全面凝聚社会合力。持续推动民主党派、群团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等参与脱贫攻坚,鼓励引导各类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定向或包干等方式参与扶贫,开展经常性扶贫志愿活动,丰富“10·17”扶贫日活动载体,推动形成大扶贫格局,凝聚全社会扶贫合力。
(十二)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持续推进“感恩”“孝善”“奋进”主题教育,全域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大兴节约之风,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以“睦邻活动周”为载体广泛开展各种活动,不断提升邻里团结。依托农民夜校,开展“自强自立”主题教育,传播“勤劳致富”正能量,引导群众知荣辱、懂感恩、思奋进、改陋习。加强脱贫攻坚舆情监测处置,传递正向声音,宏扬脱贫攻坚正能量,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激发内生动力。
(十三)全面开展总结研究。加强脱贫攻坚档案管理,系统谋划和推动全区脱贫攻坚成就总结工作,通过文字、视听、图志、史志等多种方式,全面系统总结展示通川脱贫攻坚实践创造和历史成就,提炼脱贫攻坚伟大精神,讲好通川脱贫故事。研究制定解决薄弱环节措施办法,认真谋划2020年后的扶贫思路,编制“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为解决相对贫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三、落实三项保障措施
(一)强化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三级书记抓脱贫攻坚责任制,坚持党政主要领导对脱贫攻坚负总责。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突出党建引领,大力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加强脱贫攻坚工作人力、财力、物力保障。加强扶贫领域风险防控。加强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关爱激励,落实好福利待遇和保障措施,鲜明用人导向,提拔重用在脱贫攻坚中的优秀干部。深入实施三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联动开展脱贫攻坚综合考核督查。持续将脱贫攻坚作为巡察重点内容,发挥利剑作用,倒逼责任落实。
(二)强化帮扶作用。持续深化拓展贫困村“5+2”、非贫困村“3+2”帮扶机制。科学制定年度帮扶规划计划,加强政策宣传落地,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严格帮扶力量日常管理,刚性执行脱产驻村帮扶制度。加强帮扶能力培训,统筹帮扶资源,引导帮扶干部发挥行业优势和个人特长,确保帮扶到位。
(三)强化纪律作风。充分运用“脱贫攻坚纪律作风保障年”活动成果,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以《阳光问廉》为载体,开展扶贫领域警示教育,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把纪律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八不准”。全面加强扶贫资金监督检查审计,确保扶贫资金安全使用。坚决查处违纪违法行为,持续释放强烈信号,形成强大震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