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给当今的农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通川自今年6月召开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动员大会以来,构建了“1+4+14”工作机制、“五个一”责任指标体系、“1211”工作运行机制,创建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成为乡村发展新引擎,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将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铺陈开来。
近日,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进通川的大美乡村,以“脑力、眼力、脚力、笔力”洞察通川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细探通川乡村振兴的悄然蝶变!系列专栏《乡村振兴通川行》,继续带您漫游“醉美”乡村!
村规民约接地气,文明“乡风”拂面来
近年来,通川区以文明创建为抓手,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道德建设为重点,着力在农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谭家沟村变迁碑
乡贤堂上坐,共话和谐风
几年前,磐石镇谭家沟村村民民主意识、法律观念淡薄,群众问题复杂,难以管理。针对这一情况,村支两委在磐石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探索出“群众自治”与“乡贤治村”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建立“六老”“六长”制度和百姓议事制度,倡导群众事群众来议、群众来办、群众来监督,大事小事公开透明,让村民共商共议,成为自治的主人。开启了乡村有效治理的新局面.
王家大院公示栏
在谭家沟村,干群共同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机关”——百姓议事堂。百姓议事堂由屋主无偿提供,村委会改造而来。走进议事堂,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庄严的气息,堂屋里面摆有十余张凳子和一张桌子,议事堂的布置虽然简陋无华,解决村民们的难题和纠纷却得靠它。
“以前村里基本都是村干部说了算,结果村干部忙得双脚跳,群众却不满意。现在村里的大小事,都由村民自己说了算,”谭家沟的村主任说道。集体经济如何发展?村规民约怎么制定?院落卫生如何整治?近两年,在百姓议事堂里,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务都得到了解决,也有效破解了过去村干部分身乏术的窘境,形成了村民自治新机制。
古朴的百姓议事堂
“现在村里干啥事,都要征求我们村民的意见,邻里之间闹了矛盾纠纷,乡贤“六老”会出面帮我们调解,邻里之间的相处也比以前和谐很多。”村民李从华口中的“六老”指的是本村的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支客司、老党员、老模范、老专家等。他们德高望重,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广大村民转变观念、对一些违背公序良德和不法行为及时劝阻,以优良党风、乡风带动民风,切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百姓议事堂室内
除了乡贤“六老”,谭家沟村还有负责行政工作的“六长”:河长、路长、院长、园长、片长、队长(文明劝导队)。他们分项分类分地域明开展文化传播、文明劝导、环境卫生、矛盾纠纷、生产互助、设施管护等工作。
在科学、民主、有效的治理体系下,谭家沟村逐步变成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新乡村,村容村貌和乡村内涵村旧貌换了新颜。
乡风文明壁画墙
家训墙上挂,美德心中留
谭家沟村每家每户的大门悬挂着家风家训牌让人耳目一新
村民王容顺家的大门口贴的是“百善孝为先,兄弟和为贵;子弟戒骄怠,夫妻莫猜忌。”对于王容顺来说,好的家风家训是他家庭幸福和睦的根本,“自从挂上了家训牌,全村的人就开始讨论每家每户的家风,不仅监督别人,还反观自己、要求自己、教育孩子,这几年大家都和睦相处,邻里亲近,做任何事都比以前容易了。”
思源井
谭家沟村把“家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在全村范围内从家谱村史、牌匾楹联、经典家训中广泛征集好的家训,使谭家沟成为户户挂家训、家家立家规的“家训村”,以文明家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形成。
吹文化惠民风,扬乡村新风尚
民勤村美的谭家沟村只是通川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缩影。近年来,通川区持续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培育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农家书屋、农民夜校、文化服务中心成了村民学知识的好地方;广播站、儿童之家、老年协会为村民带来欢乐;乡村振兴示范点上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成为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些设施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村民在潜移默化中也受到熏陶,展示着通川区的好乡风、好民俗。通川区以“乡风文明提升年”活动“六大工程”为引领,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开展“四好村”、“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引领文明风尚,倡导文明新风,提升文明程度,推动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谭家沟村广场一景
现如今,村庄变美了,村民变富了,家风良好,民风淳朴,邻里和谐,文明乡风正拂向通川大地,风过之处,必将文明花开,遍地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