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通川区科学技术局关于征求《达州市通川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结果反馈
达州市通川区科技局关于《达州市通川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的解读.docx
广大社会公众:
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我区科技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实现路径和重大举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达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年)》等,结合我区实际,我局牵头草拟了《达州市通川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请于2022年11月15日17:00前通过电话或邮件的方式反馈我局。联系人:侯启启,联系电话:0818—5912302,电子邮箱:1611720802@qq.com。
达州市通川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时期是达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关键决胜期,也是通川区深入实施“三城三地三片区”发展战略、率先建设达州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突破期。为进一步明确通川区科技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实现路径和重大举措,特制定《达州市通川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2021—2025年)》。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活区、科技兴区、人才强区作为通川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科技发展体系,精准施策、强劲发力,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驱动策源地、创新资源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地。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优化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科技创新作为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和逻辑起点,指引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生态强的新路子。
(二)坚持集群牵引。以达州通川经开区、东岳新型工业集聚区为中心重构创新空间,汇聚食品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培育融合性、杂交型产业发展模式,增强产业集群的引领度,全面拓展通川区功能范围。
(三)坚持开放合作。立足全球视野,实施更为主动、更高层次的开放化战略,吸引、分享更多的科技和知识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不断深化。
(四)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宏观指导、项目支持、财税政策和信贷杠杆等政策的引导,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的紧密合作,形成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五)坚持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围绕通川现代农业“83”产业,开展粮油作物、特色经济作物品种培优、绿色生产方式、种植模式、栽培技术、病害防治、虫害防控研究。实施“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推进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六)坚持生态强基。在创新生态建设上下功夫,强化创新要素保障,从人才培养、成果转化、营商环境等多种维度,坚持务实和务虚相结合,逐步营造通川区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环境更加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创新潜力更好释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科技载体平台建设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进位争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发展规模、产品质量和市场影响力明显跃升,力争进入全市领先水平。到2025年,全社会R&D投入强度力争达到1.5%,其中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2%,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建成高新技术企业60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15家。培育国家、省级科技型孵化器2个、众创空间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建设1-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10所市级科普示范学校、3个省市级科普示范基地。产生一批高质量“通川智造”科技成果并高效转化,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突破5000万元。
四、主要措施
(一)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计划。针对机械制造、新材料、网络科技、电子电器、农产品研发等产业,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筛选一批有一定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入库培育,加强对入库企业经济运行、研发投入等信息监测与管理。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资金,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小升高”的培育力度。对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企业,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给予针对性的帮扶指导,在研发投入、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哈工雷神基金,在通川区建立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培育高精特新企业;支持四川蜀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在通川区建设“中国西部通用航空器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115家。
(二)实施科技创业企业“育苗计划”。通过举办创业大赛、项目路演等活动,深入挖掘创业人才和项目资源。重点引进外部高端人才带项目创业、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支持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通川创业。鼓励具备相应知识水平、拥有成熟创业计划、所创项目能有效对接市场的人才创业。进一步激励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加大对创业企业孵化和小微企业支持力度。鼓励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培育创新创业载体,打造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建立一批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场、创业沙龙为代表的创业苗圃。建设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放大创新资源。开展创新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搭建创新创业展示和投融资对接平台。
(三)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鼓励支持辖区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科技创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专家库等,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建立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推广“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新型研发组织和科技资源共享共用模式。制定创新平台培育方案和目标,激励引导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助推科技平台建设,做优中关村(达州f通川)孵化中心、通川(上海)协同创新模式,吸引更多科研院所成果在通川高效运转。支持通川科技孵化器申报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25年,培育国家、省级科技型孵化器2个、众创空间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
(四)实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通川欢迎人才”“通川成就人才”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重点培养一批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积极打造创新创业聚集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凝聚作用,重点扶持大学生群体创业,打造更多大学生创业园区,筑巢引凤,给予通川人才积聚更多施展空间和发展平台。巩固巴渠人才工作站,继续支持建立一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创新创业苗圃。继续建设通川区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创客”青年创业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项目管理、辅导、人才培训,企业展览展示服务等相关公益活动,为创客青年、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创业服务。到2025年,全区各类科技人才总量超过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500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
(五)实施产学研融合发展计划。推进创新型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职教培训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协同共进。以西南职业教育园区为主体招引各类高质量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落户,深化校企合作、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鼓励辖区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定向委托培养模式发展,支持优质民间职业教育机构开设教学点。
(六)实施企业自主创新计划。重点组织企业攻关和技术创新研发,加大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确立企业科技创新和投入的主体地位,大力引进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鼓励企业引进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推进科研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鼓励辖区企业现有的科研实验室提档升级。加强辖区企业核心技术攻关,采取把企业R&D经费投入比例多少设置为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申报评价标准,对研发投入强度达到比例的科技企业给予优先资金支持。落实《达州市科技创新券暂行管理办法》,对科技型企业、事业单位、创新团队、创业者等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服务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补助。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投入强度达到比例以及获得国家、省级新技术、新产品等的科技企业,按照相关政策给予资金扶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
(七)实施科学普及活动计划。认真贯彻《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四川省科技进步条例》等,加强对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宣传,着力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科技知识水平,抓好农民工人和广大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把全区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带入文明健康的科学轨道。建成3家省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推广实用科技,为农民送去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等科技宣传资料,以科技知识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建成10所市级科普示范学校,带动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促进我区科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八)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全面实施《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达州市科技创新奖励办法》《通川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3条措施》,积极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路径,重点做好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成果示范推广工作,通过需求导向和市场选择方式,引导企业、地方、社会资本和各类机构参与,组织实施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引进培育专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推动我区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扩大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覆盖面;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落实“先确权、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培育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参与搭建川渝地区开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组织参与“西博会”“深圳高交会”“重庆军博会”等各类展会活动。到2025年,产生一批高质量“通川智造”科技成果并高效转化,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突破5000万元。
(九)实施构建区域创新合作计划。大力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和万达开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省科技厅和重庆市科技局签署的《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协议》和万州区、达州市、开州区科技局签订的《进一步推动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能力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与万州、开州科技局及三地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专家的对接沟通,市、县联动,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惠共赢”的原则,围绕创新平台共建、科技项目合作、园区结对、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促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合作事宜落地落实,使通川成为成渝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驱动策源地、创新资源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地。
(十)实施生态环保技术创新计划。支持生态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研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持续探索景观、人文、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快前沿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支撑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改善,提高农民幸福感。围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置、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等部署重大研发项目,加快推进环保智能在线检测装备与配套标准体系建设,推广应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技术,工业区及其他生态脆弱区的环境动态监测技术,发展区域性、复合性、持久性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与应用。开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研发,开发和推广化学药及中间体密闭化、连续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提升绿色化制造水平。开展科技助力“绿满通川”工程,切实加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推动绿色富民产业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助推林业现代化建设。
(十一)实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计划。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推进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推进“四川科技兴村在线”转型升级,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农业技术合作平台,依托“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整合各级各类科技资源,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让科技专家团队为全区畜牧养殖、水果种植户及企业、合作社提供及时、高效的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围绕通川农业“83”产业,加强与川大、川农、西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实行产学研联合,重点攻关节水灌溉、规范化栽培、无公害生产、营养杯育苗、茄果瓜类嫁接育苗、植物组织培养、反季节蔬菜育苗等种养技术,开展粮油作物、特色经济作物品种培优、生态生产方式、种植模式、栽培技术、病害防治、虫害防控研究,研究新品种选育、良种栽培、平衡施肥、生态防控、机械化采摘、绿色加工、功能产品开发、活性物质提取、质量可追溯等先进技术,研究畜禽水产重要疫病、新发疫病及多病原混合感染等综合防控技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科学免疫新技术和早期诊断技术,提升通川农业发展技术水平。面向主导农业产业需求,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孵化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助力乡村振兴。到2025年,建成1-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十二)实施公共安全工程技术研发应用计划。围绕公共安全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以公共安全科研项目为抓手,提高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食品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生物安全等领域的基础科研能力。安全生产领域科技赋能,助力提升风险管控、应急管理体系能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职业病、慢性病、突发性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预防的深度融合,对毒情检测分析、毒品检验等项目给予支持,助力提升公共安全能力。
(十三)实施优化创新创业营商环境计划。持续放宽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创新创业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健全科研诚信审核、承诺及科研伦理审查等有关制度和信息公开、举报投诉、通报曝光等工作机制,严肃查处违反项目申报实施、经费使用、评审评价等相关规定及违背科研诚信、科研伦理要求的行为。建立部门、机构协作机制,对科技创新项目实行全程伦理审查。
五、工作保障
(一)强化全民科技意识。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组织实施“科技兴区”“可持续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为发展科技事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区级各部门及各级领导都要重视科技,带头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改革水平和决策能力。加强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各项科技工作的安排和布置。
(二)强化科技创新保障。稳步增加支持通川科技高质量发展的财政预算规模,丰富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手段,探索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通川区创新基础设施、科研项目和产业发展的机制。到2025年,全社会R&D投入强度力争达到1.5%,其中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2%。
(三)强化规划管理和科学评估。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评价机制,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强化以实绩论英雄理念,建立科学管用、易于操作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将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作用,定期对规划实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达州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新变化,对规划指标和任务部署进行及时动态调整。
实现“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任重道远,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抢抓机遇、勇担使命,锐意开拓、克难奋进,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驱动,为深入实施“三城三地三片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达州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而不懈奋斗!